孔府藏趙孟頫書法帖刻


掌故知魯 | 孔府藏趙孟頫書法帖刻


孔府,號稱“天下第一家”,衙署合一,爵秩一品。不僅門第尊貴,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以秉承儒家正統、道德文章而名博海內。其建築群規模之大,列世界文化遺產;藏文物瑰寶之多,達十數萬件。其中,府藏法帖石刻久負盛名,宋代歐陽修《集古錄》多有著錄,其後各金石專著競相描述。清詩人顏光敏有詩曰:“東國使君致響拓,牛車歲貢同鹽絺。”此乃真實寫照,孔府主人進京晉見皇帝和拜見朝臣,往往以碑帖朝賀納貢或做禮品。

曲阜存西漢以來的碑刻5000有餘,不乏漢魏碑刻之珍貴國寶,又有玉紅樓法帖舉世聞名。然而,孔府歷代衍聖公對趙孟頫的書法字跡情有獨鍾。曲阜重要的碑刻大都在孔廟孔林內,孔府內原藏的帖刻為數不多,但趙孟頫的書法字跡就有至少5款。上世紀八十年代經過整理、修復鑲嵌在孔府二堂後牆外。

1、趙孟頫草書帖刻石鑲嵌於孔府二堂後,東起第4石,清時翻刻。高43釐米,寬108釐米,厚10釐米。行文草書,共14行,滿行12字。

2、趙孟頫《遊天冠山絕句》草書帖刻石為東起第10石,清時翻刻。高43釐米,寬93釐米,厚10釐米。有詩句:龍口巖:峭石立四壁,寒泉飛兩龍。人間苦炎熱,仙山已秋風。仙足巖:窈窕石屋間,中有仙人躅。說與牧羊兒,慎莫傷吾足。石人峰:巨靈長亙天,何時化為石。特立千萬年,終古無相識。

3、趙孟頫《遊天冠山》草書帖刻石為東起第20石,清時翻刻。高36釐米,寬60釐米,厚11釐米。有題記及部分詩句:老人峰:有石象老人,□□(宛然)如繪素。稽首禮□(南)極,蒼蒼在煙霧。一線天:醯雞舞饔中,井蛙居坎裡。莫作一線看,開眼九萬里。其後題記“餘遊天冠山見佳境,興發偶詠句付院主。子昂。”現存右部殘缺。

4、趙孟頫書宋方岳《秋崖集·答陳教》草書帖刻石為東起第11石,清時翻刻。高43釐米,寬110釐米,厚13釐米。草書,兩則,共24行,滿行10字。其右草書“老骨怯寒,方該磚爐燃竹火。而雪霰交下,悽風冰人。詩肩如山,毛髮為立。顧視四壁,蟀蟀有聲。披戶視之,乃有河翁兩蜿蜒也,驚喜過望。少須,盥薇露、焚玉蕤,長哦以冰不宣。”

5、趙孟頫書唐李白《還山留別金門知己》行草帖刻石為東起第12石,清時翻刻。高43釐米,寬78釐米,厚13釐米。行草“好古笑流俗,素聞賢達風。方希佐明主,長揖辭成功。白日在高天,回光矚微躬。恭承鳳皇(凰)詔,欻起雲蘿中。清切紫霄迥,優遊丹禁通。君王賜顏色,聲價凌煙虹。乘輿擁翠蓋,扈從金門東。寶馬驟絕景,錦衣入新豐。依巖望松雪,對酒鳴絲桐。方學揚子云,獻賦甘泉宮。天書美片善,清芬播無窮。歸來入咸陽,談笑皆王公。一朝去金馬,飄落成飛蓬。賓友日疏散,玉尊亦已空。長木獨可倚,不慚世上雄。閒來《東武吟》,曲盡情未終。書此謝知己,扁舟尋釣翁。”書於元大德二年夏五月。現存左上角殘,中間有斷痕。

趙孟頫的書法和繪畫成就很高,繪畫上開創了元代新畫風。在書法上,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他的書法結體嚴整、筆法圓熟,被稱為“元人冠冕”。

孔府歷代衍聖公是國家賦予的代表聖人的文官,以詩禮家傳、道德文章引以為驕傲,自幼均以嚴格的傳統教育為責任,大都成為博古通今的文人達官,也都有傳統文人的書法情懷,對於傳承曲阜的碑帖積累和鑑賞都有很強的責任心和很高的水平。通過這幾塊書法石刻,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孔府對於書法帖刻的重視,同時也能看出歷代衍聖公對於趙孟頫的書法給予了高度的推崇和珍愛。孔府還收藏有趙孟頫《三聖圖》畫軸,成為孔府的珍寶之一。今天當我們再次撫摸觀賞充滿歷史風霜的書法石刻,仍能從上面感受曾經的脈搏和歲月的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