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道德經》5篇(高清放大+原文+翻譯)


趙孟頫《道德經》5篇(高清放大+原文+翻譯)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易解】
取道於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恆久之道;取名於尋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恆久之名。取名於無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於有名,乃是萬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這兩方面是同一行為體的不同顯現,同樣深及於行為體的幽深內殿。在這同樣深及幽深的兩者之間作不斷深入的循環運行,就是一切行為運作的微妙法門。


趙孟頫《道德經》5篇(高清放大+原文+翻譯)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矣。

【易解】
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於眾人所不願處的低下處,所以,接近於道。
水,居處善於擇下而居,存心幽深而明澈,交遊共處諧和相親,言行表裡如一,公共關係易於清靜太平,辦事能幹,行動善於應機順勢而行。正因為水總是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所以,它很少患過失。


趙孟頫《道德經》5篇(高清放大+原文+翻譯)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易解】
道使宇宙混成為一,混成之一又呈現形態分化,形態分化形成各類群體,各類群體因個體的相互獨立而形成各具體存在。各具體存在都以其所具的陰德而保有現實的陽祿,它們因渾融於道而相諧和。 人所最嫌惡的,就數孤弱、無助、不謙虛,而王公卻用這些作為對自己的稱呼。所以,對各種具體存在來說,有時會因減損而增益,有時會因增益而減損。別人的教訓,我也作為教訓:強行霸道的人總不得好死,我將引以為戒鑑。


趙孟頫《道德經》5篇(高清放大+原文+翻譯)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易解】
天下最柔弱的行為者,同時也是行遍天下無所不克的最堅強者。虛無的道可以進入一切存在起作用。我因此懂得了不執著於名的“無為”的好處。“不言”的勸教,“無為”的好處,普天下沒有什麼比得上。


趙孟頫《道德經》5篇(高清放大+原文+翻譯)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後之。
是以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易解】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川河流所匯注而成王,就是因為它善於處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得到人民的推崇,必先在言行上對人民表示謙下;要引導人民,必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後面。因此他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但人民卻並不感到負擔沉重;雖然走在人民的前面,但人民卻並不感到他構成妨礙。因此他得到了天下人民永不厭棄的真心擁戴。因為他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趙孟頫《道德經》5篇(高清放大+原文+翻譯)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愛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正言若反。

【易解】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什麼可以真正改變得了它。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又沒有人能實行。因此,聖人常說:能承受全國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擔全國的災難,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確切的話語常常讓人覺得不以為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