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街亭之戰中,為什麼馬謖要把軍隊駐紮在山上?他怎麼想的?

中華萬年無期


馬稷其實就是歷史上另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從他的履歷表就可以看出來,他先後擔任的職位分別為荊州從事、成都令和越希太守,他擅長於處理地方上的日常事務。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希太守。

然而這個人又喜好高談闊論,誇誇其談,當時為三國亂世,軍務為國家的第一要務,想出頭想要進入政權中心都是需要軍功的,如同馬稷一樣喜歡在軍務上瞎幾把說的也不止他一個,但是,只有他被諸葛亮看重,這固然是因為他能說、會說,聽上去確實言之有物,似乎還真是個人才。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另一方面,卻也是部分沾了馬稷家世的光。馬家五兄弟,都有才名,馬稷的哥哥馬良在劉備入蜀後,跟著關羽鎮守荊州,之後,劉備徵東吳,又被派遣去招納五溪蠻夷。所以馬良是個真有才的人。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兄弟五人,並有才名。

三國時,是個很講家世和出身的時代,馬稷因此自帶光環,這也是諸葛亮器重他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馬稷有沒有才?我認為是有的,至少人家處理庶務沒問題,治理地方也有政績,正因為如此,才會被諸葛亮看重。

諸葛亮的錯誤在於,把處理政務的能力和帶兵打仗的能力混為一談了。

而且,任用馬稷不從一般的軍務開始——按理說,歷史上的名將都是從戰場上歷練出來的——而是一開始就委派了一場戰役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據點給他駐守。

當然,諸葛亮也並不是完全放心的,所以他其實下的命令是據城死守。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三國志·張郃傳》)

這個城就是街亭,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略陽。

街亭這個地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是隴山諸道南下的門戶。

佔了這個地方,就能用最小的兵力牽制住最多的敵人,並且還能對敵人的糧道造成重大的威脅,進可攻退可守,可以說是一夫當關的地方。

諸葛亮這個據城死守的戰略,其實是抄襲自公元23年,東漢名將來歙據守略陽城。

當時,劉秀與西北狼隗囂戰於隴西,他的部將來歙避開隗囂兵力集中的隴西,另闢蹊徑繞到了戰略要地略陽,一下子卡住了隗囂的咽喉,斷了隗囂的糧道,隗囂大急,圍攻了略陽城,來歙據稱死守,打得彈盡糧絕,射光了就拆房子現做,隗囂見久攻不下,還引水淹城,就這樣,攻打了整整四個月,略陽城始終攻不下來。

順便提一下,當時來歙僅有2000兵力,隗囂出動了幾萬人。

所以,據城死守這是個成功案例的。

諸葛亮對馬稷唯一的命令就是死守!死守!死守!

給我守住了,你的任務就完成了。

然而,諸葛亮看錯了馬稷,前面說了,馬稷既不懂軍務,卻又野心勃勃,所以他想搞個大動作,不想死守在街亭,因此他上山了。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馬稷為什麼上山?因為他讀了兵法啊。

兵法上說了“踞高而能凌下”,佔據戰略制高點歷來都是兵家上大力提倡的做法,歷史上也有眾多戰役就是因為佔據了戰略制高點而得以取勝。

然而,兵法上還說因地制宜,因時而動,所以死讀書要不得。

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上山雖然是有戰略制高點,但是在優勢兵力下,也能被圍死。

據城退敵與憑山拒敵。

據城死守與憑山出擊。

被動與主動。

野心與穩重。

諸葛亮看錯了馬稷,馬稷才不堪大用。


閒話說歷史


上山自有其軍事必要性。

蜀漢軍以山地步兵為主,需要一個依託陣地阻擊魏軍,背山列陣有利於保證自己側後安全。

從衛星地圖可以看到,千河支流清水河通過街亭附近,正好就在蜀軍依託的南山之前,取水並不困難。《孫子兵法》雲:"絕山依谷,視生處高",背山面水是軍陣佈設的常態,馬謖的做法並無不妥。

馬謖“舍水上山”不是驕傲,反而是過分謹慎。

馬謖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實戰經驗,他沒有自己的基本部隊,驟然統領大軍出征,也來不及熟悉下屬諸軍情況,實際上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因為不瞭解各營戰鬥力,沒能把最堅強的部隊放在一線。於是前軍被張郃精騎輕易沖垮,不得不過早撤退上山,全軍陷入完全被動。

有興趣的的話,可以看我的頭條文章《「三國亂彈」街亭之戰的是是非非》


真正鱷魚不哭


還記得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嗎?國民黨精銳整編74師,全部美式機械化裝備。在重點進攻我山東解放區時,爬上了孟良崮固守待援,結果被我華東野戰軍全殲,師長張靈甫被擊斃。我軍大獲全勝。

即便一天仗沒打過的人,也知道汽車和重炮上不去山。輕易丟掉這些先天優勢,難道張靈甫是傻子?當然不是。人家就是要利用固守的機會,牢牢地吸住我軍主力,然後四周的國民黨大軍再團團圍住我軍形成反包圍。他在中間來個中心開花,戰局將會是什麼局面!

當年馬謖據守街亭,何嘗不是如此想法。

馬謖之所以放棄山下紮寨而據守山上,正像他對王平所講,我熟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計於我,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斷我水道,我軍豈不死戰,可以一當百矣!

馬謖想的和張靈甫何其相似。結果,當魏兵真正斷其水道,士兵喝水吃飯都成了問題,軍心自亂,哪裡還有體力打仗,加上司馬懿又放了一把火,士兵飢渴難耐,鬥志全無,一觸即潰。以一當百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馬謖是犯了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他沒有實戰經驗,不根據實際情況去處理問題,是典型的紙上談兵,這也是兵家之大忌。他這一鬧不要緊,雖然自己沒有被擊斃,卻成全了諸葛丞相揮淚斬馬謖,丞相自己也上書後主自貶三級。更成就了一段《失街亭》的千古佳話!


文化一家人


馬謖並非真的只是書呆子,駐守山上應該是他思考後做出的決定。歷史上,劉備曾評論馬謖“言過其實”。書籍常把馬謖認為是隻懂理論沒有實戰的“書呆子”,歷史結局沒有辦法改變,馬謖的失敗是事實。但整個街亭之戰難道馬謖真的不懂街亭的必要性嗎?面對張郃極具優勢的魏軍,把軍隊駐守山上,很可能是馬謖根據當時大局環境下做出的頗具無奈的決定。他的想法也很簡單,保命和延緩魏軍進攻。



街亭現在在甘肅省秦安縣往北的隴城鎮。根據古代史書描述,街亭是有南北兩山,一條河和一條路從兩山穿過,河靠近北山,街亭寬6公里,長十幾公里,地帶開闊。和《三國演義》中街亭易守難攻的地形描述有著一定出入。這裡確實可以依託山地進行防禦,進退均可,但大軍也可以在此地展開部署,爭鋒相對。在《孫子兵法》中,對街亭類似要地有描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是故交地,吾將謹其守。”街亭正是這是四通八達,敵我雙方可以往來均可的交地。兵書上交代對這種地形應謹守堡壘,切斷道路,所以在街亭這樣既有開闊平原可進攻又有山丘可供據守的地形地勢,馬謖要麼在平原地區有城池依託據守,要麼就上山居高臨下據守,只能二選一。從下圖街亭現今的地形圖也能看出,街亭未必是個好防守的地方。


然而,街亭到底有沒有可以用來依託的城池據守也是一個問題。街亭遺址的考古80年代曾經發現過很高規格的蜀漢古墓,通常認為是馬謖墓,然而街亭遺址卻極少發現古代城池遺址,所以可能並沒有可以用於可供據守的堅固城池。街亭應叫街泉亭,在東漢至多應是縣級行政地位,且位置離中原人口充足地區較遠。東漢末年烽火連天,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街亭必定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連綿烽火導致的百姓流離失所,恐怕當時的街亭即使有縣級的古城,也已經殘破不堪。另一方面,張郃的軍隊到達街亭時間很快,幾乎沒有給馬謖加固城池的時間。


曹魏更注重發展隴右軍事地區,多次爆發戰事的街亭並不是理想的安家生活區域。這樣的情況下,面對曹魏實力派大將張郃的軍隊,馬謖處於絕對劣勢,又要完成任務。為上之策,可能就只剩下依託山地固守的選擇,唯有等待諸葛亮完成戰略目的來救援,才有贏的希望。所以馬謖只能將軍隊駐紮山上,張郃也不是熊包,一到街亭就看出了馬謖計策的利與弊,所以即刻包圍馬謖。

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準確記載街亭之戰雙方具體兵力。但依據諸葛亮北伐的兵力來推,馬謖自身也只能帶數千兵力。而當時根據《三國志》對《魏書》注引中,又說明曹真當時有五萬兵馬,所以在街亭之戰,我們可想而知,馬謖面對的是自身兵力多出一倍或者兩倍的優勢魏軍。在街亭戰場平原開闊的地帶,野戰能力強大且有騎兵相助的魏軍足以靠人數優勢碾壓馬謖的部隊。所以馬謖當時的想法則是避其鋒芒,將軍隊在山上駐紮,減少我方劣勢,使得曹魏不能快速增援到隴右。
縱觀街亭一戰的失敗,負最大責任的應是諸葛亮。或許他低估了街亭防守的難度,或許他高估自己兵分三路能取得的戰果。而馬謖則在街亭一戰中也有自己的計謀,依據現有地形和利弊條件,做出最有利於達到戰術目的的決定,這才導致他最終將軍隊駐紮山上。


靜聽竹林風


馬謖屯兵孤山是有他的用意的,但是這些想法卻都不符合當時街亭的實際情況。

第一,就是居高臨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街亭之戰中,魏軍騎步五萬人,而蜀軍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馬謖的兵力嚴重不足,因此他才會想據山而守,如果魏軍膽敢進攻,蜀軍居高而下,以逸待勞還可以打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但是馬謖卻錯估了一個重要的事情,當時的諸葛亮根本不需要馬謖打什麼反擊戰只要馬謖能夠拖住魏軍主力就行了。當時的蜀國正在猛攻戰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將高剛已經有投降之意了,諸葛亮只需要馬謖夠撐到蜀軍主力回援,而馬謖卻想用街亭之戰作為自己軍事上的一個亮點,打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最終卻自食苦果。

第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士兵退無可退自然會爆發出高昂的士氣和驚人的戰鬥力,馬謖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但是馬謖卻又沒有考慮到,項羽、韓信都是沒有辦法而為之,而他則是自斷後路主動把水源放棄。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來蜀軍依靠泉水完全不必為水發愁,如果當道紮營的話蜀軍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張郃為了救祁山不得不進攻。而馬謖主動放棄水源,據守孤山,就相當於把主動權拱手讓人了,張郃把水源一斷,就變成馬謖不得不進攻了,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把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只能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馬謖據山而守的目的,其實在兵書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卻只知道照搬兵書而不考慮戰場的實際狀況,如果他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再加上王平的輔佐,那麼守住街亭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如果能夠守住街亭,穩固隴右,那之後的作戰就有了更大的贏面,克復中原也不是沒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國也把防禦重心從東吳轉移到了蜀漢,蜀漢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機會,馬謖即使是死也彌補不了他的罪過啊。


煙雨笑春風


馬謖、失街亭有他軍事上理解的缺陷,但更多是來源於他藏在心裡的那點怨念害了他自己。

前言:

馬謖早在荊州時期,以應劉備的招賢令而出仕,在眾多人才中馬謖顯得特立而獨行,引起了劉備的注意。隨即劉備在其間對於馬謖的鍛鍊開始了,劉備在奪取四川之後,先任命馬謖為綿竹縣令,接著任職成都縣令來考察馬謖工作能力,在其間發現政績可圈可點,隨後令其為越嶲太守,正是在這此任上,劉備發現馬謖不足,有志大才疏的缺點,管理一縣還好,一州之地相當吃力,而且還有個恃才傲物的毛病。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劉備對於馬謖的能力有了清楚的認知,漸漸的變得冷淡起來,生性敏感的馬謖發現這個問題後十分苦惱,但是生來就有傲氣的馬謖發現既然是在劉備這裡得不到重視,那我就換個人。他在劉備所有朝臣中看中了諸葛亮的地位與影響。加上諸葛亮早年在荊州居住的經歷,兩人一交談,競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正是因為這層關係,諸葛亮十分看好馬謖的才華。多次向劉備舉薦馬謖,而劉備總是一笑而置之。

隨著劉備的夷陵之戰大敗,劉備在託孤時間,深知馬謖與諸葛亮的關係再次談到了馬謖:而諸葛亮給於的評價是:有韜略、有才識、有能力、不可多得的棟樑之材!

善於識人的劉備卻給出了:言過其實、不堪大用,的忠告,這也是劉備臨終之時所對諸葛亮的最後提醒。只是劉備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給諸葛亮帶來任何作用。

正是劉備的囑託,在諸葛亮後於馬謖的談話中不小心流露岀劉備對馬謖的評價,而生性好強恃才傲物的馬謖對於劉備的評價是憤怒的。他決定要給劉備、諸葛亮個證明,雖然劉備已經故去,他要讓所有對他才能所質疑的人來證明一切。

但是,後來街亭的失敗,直接證明了劉備的眼光,馬謖在實踐戰爭中嚴重的缺乏實戰經驗,這個後果是嚴重的,街亭失、馬謖死。當然馬謖的死,諸葛亮要付很大的責任,在蜀漢後期,諸葛亮的一意孤行,獨斷朝綱,識人不明,對於不聽自己同僚的打壓,幾乎葬送了蜀漢……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馬謖作為軍隊的統帥,下達明令並不是隨意而為之的,畢竟馬謖不只是靠磨嘴皮就得到了諸葛亮的信任,他是靠著在平定南蠻之戰中的出色表現,才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在諸葛亮北伐前,曾為了解決蜀漢內部混亂而出兵南蠻,此時的馬謖還只是諸葛亮身邊的軍事參謀,正是因為作為參謀的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十六字方針,才使得諸葛亮能順利收服南蠻之地,可見馬謖確實是有真本事的。

而這樣一個有本事的人,讓軍營駐紮在山上,自然有他的道理。首先蜀軍以步兵見長,而魏軍則以騎兵見長,馬謖希望張郃下馬步戰,因此將軍營駐紮在山上,為的就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如果張郃不敢下馬作戰,馬謖可以居高臨下,一舉將張郃斬殺,畢竟當年黃忠就是這般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的。有如此成功的案例在前,馬謖自然會加以效仿。

而且蜀軍駐紮在山上,魏軍若要獲得戰事的勝利,很有可能需要圍攻蜀軍。但張郃手下不過萬人,如果要形成圍攻之勢,兵力自然分散,此時蜀軍可在制高點觀察張郃兵力較少的弱勢之處,忽然發起進攻,同樣能出其不意地戰勝張郃。

馬謖的想法是好的,但他沒料到張郃的應變能力在他之上,而正是在這瞬息萬變的戰事之中馬謖沒能及時作出調整,最終他才會丟了街亭。但他將軍營駐紮山上,確實是因為他想打勝仗。


多爾袞愛新覺羅


你好,我是觀今昔,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街亭之戰中,馬謖為什麼要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其實無非是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馬謖以為地勢越高越有利於自己一方的軍事行動,覺得如果魏兵前來,從山上地勢高的地方往下衝擊會大大增加把對方打敗的機會。

第二,馬謖覺得山上地勢高,有利於防守,魏兵若想攻擊蜀軍,必須要克服爬山的阻力,也要耗費較多的體力,而蜀軍在高處,抵擋魏軍體力耗費較少,以為這樣很容易可以擋住魏軍。

第三,還是因為山上地勢高,居高臨下嘛,所以馬謖必定會覺的把軍隊駐紮在山上便於自己一方觀察敵情,如果魏軍來街亭,自己可以很早就看到,及時做出相應的準備。

第四,馬謖相信“置之死地而後生”,認為把軍隊駐紮在山上,士兵沒有了退路,作戰會更加勇猛。

第五,馬謖為人太過自大,只憑自己的憑空猜想就一定要把蜀軍駐紮在山上,他的副將王平也對他勸阻了多次,然而馬謖卻認為自己“通曉兵法”,反而認為王平不懂兵法。執意把軍隊駐紮在山上。

馬謖把軍隊駐紮在上自然是由於他不懂兵法,有點像戰國時期的趙括,談論兵法綽綽有餘,卻沒有領兵進行實際作戰的才能。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如果有不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評論。


觀今昔


若果是現代戰爭,馬謖的戰略戰術是我可挑剔的,他的“憑高視下,勢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後生。”都可以成為經典,在現代戰爭中,特別是阻擊戰,伏擊戰,圍城打援,佔領制高點,都是有效制敵的法則。因為古代戰爭用冷兵器,即是在高點,梁軍衝突多是短兵相接,大刀長矛,面對面決勝負,一要有迴旋餘地,二要展開兵力,高山能看到敵方虛實,但侷限性大,斷掉水源,就會不戰自亂,馬謖的失敗是必然的。

現代戰爭用槍炮,遠距離施行打擊,高處的優勢比底凹之地大的遠矣,如在抗戰初期平型關戰役,解放戰爭中遼瀋戰役著名的黑山阻擊戰,塔山阻擊戰,都是利用高地,將部隊事先佈置在各個山頭,居高臨下,打擊敵人,取得了完全勝利。

如果馬謖聽取王平建議,在高處用部分兵力,大兵運動在兩翼,豈不美哉,但是現在後人評論這些都沒有意義了,紙上談兵而已。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勝敗的因素很多,馬謖熟讀兵書犯了軍事常識錯誤,是非常遺憾的。


山谷大師


馬謖,公元190年—228年,字幼常,蜀國參軍。

公元228年,為完成先帝遺言,光復漢室,蜀國開始了長達7年的北伐曹魏戰爭。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派趙雲、鄧芝為疑兵,佯攻郿縣,自己則親率大軍西出祁山,打算從後面包抄曹魏大軍。為確保側翼安全,諸葛亮決定派馬謖前往街亭,阻擊由張郃帶領的曹魏援軍。由於馬謖率軍駐紮在山上,遭曹魏大軍包圍,水源斷絕,致蜀軍大敗,街亭丟失。

按照常識,馬謖應堅守有利於己方的城池,那他為什麼要放棄城池而駐紮在山上呢?原因有四:

一是馬謖喜誇誇其談,而無實戰經驗。劉備去世時就曾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為此不以為然,還經常將其叫到軍中,晝夜長談。不久提拔其為參軍,統領大軍。

二是張郃援軍多為騎兵。張郃帶領的援軍有5萬人,而騎兵佔了大多數。馬謖認為,佔據山上有利於居高臨下打擊其騎兵。

三是要塞問題。街亭是一個山口,地處曹魏腹地。劉備死後,蜀、曹魏多年未發生戰爭,街亭原有工事年久失修,根本就沒有堅固的工事可以依託。

四是不聽勸告。諸葛亮決定派馬謖守街亭時,專門把王平調去,任馬謖的副將,輔佐馬謖。對如何守街亭,諸葛亮曾反覆叮囑。馬謖到街亭看了地形後說:這一帶地勢險峻,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上山紮營,佈置埋伏。王平一聽不對,馬上規勸:一定要聽丞相的,堅守城池,穩紮營壘。可馬謖仍然一意孤行,幸虧王平駐紮在山下,撤回了殘軍。

馬謖丟失街亭後,導致了蜀國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諸葛亮只好“揮淚斬馬謖”,平息眾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