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农村农民老了,有什么靠得住的养老方法?

6711095903096


农村农民,生产资料就是土地,农民养老主要还得靠土地靠国家保障政策,至于后辈,要有能靠而靠,不靠也能过下去的思想。

老了,适当种植一点农作物和蔬菜,以基本满足日常生活为限,不争前不恐后,把种植当作舒筋健体的运动,不过于劳累,既打发时间避免生活无趣,又有适当种植收入,生活基本无忧。

老了,国家保障政策可以享受,农村养老保险每月有定补,可以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或者米面油,生活不会特别好,至少不会困难。农村医疗有保险,大病小病基本无忧。

老了,在无法自食其力的情况下,后辈会给予照顾,是后辈的义务。同时,国家也有让所有人老有所依的政策,现在发展形势好,养老政策也会逐步完善,不必担心老了无依无靠!


清清z江水


我现在所想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养老问题,今年我53,丈夫58,农村人,虽然是农村人,但没有什么田地,只有两亩旱田,地没有,山也只有一点,因为我公婆有4个儿子,山与地都是儿子们没结婚就分了的,田倒是动过两次,分成四份就少得可怜了。靠田地连喝粥都没有,所以我们夫妻常年在外打工,我是2013年底回来后就一直没出去了,因为当了奶奶要带孙女,丈夫现在还在打工,目前是房子建好了,孙女也带到6岁了,不要带了。没有存什么钱,但也没欠债。现在最大的难处就是公婆年纪大了,公公还瘫痪在床,需要轮流伺候她们俩个。对于养老我是这么打算的,丈夫还打两年到三年工,多少存点钱,然后将田挖成塘,养鱼或养虾,我喂头猪,养几十只鸡,种点农作物,尽量少花钱买食物。最大的问题是丈夫是个烟鬼,一个月至少要四条烟以上,一般是十元一包的金白沙。另外一个难题就是人情了,一年要几千,至于吃饭,在农村真的不要什么钱的,尤其是自己种了田地的人家。只要身体好,不死总不会饿着的。现在的压力就是老人了,娘家还有一个老母亲,三个八十多的,老母亲我不愁,她有三个儿子,偶尔买点东西,拿点小钱就行了。主要是公婆,吃饭穿衣都不是问题,就是医药费,还有就是要喂吃喂喝,接尿接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压力太大了,根本不敢想也不敢谈养老一词。我只有一个女儿,女婿家也只有一个儿子,她们的压力比我们还大。只祈求身体健康,我不希望自己太长寿,活到70左右最好。那个时候公婆应该走了吧,孙女也二十多了,女儿女婿就轻松点了。养老,对农村人来识只是个词罢了。


草儿199727219


我是农民,我感觉没什么可靠得住的,虽然我没生到儿子,试问生到儿子的人就有保障了吗?也不全对,我伯父有儿有女,还不是现在孤独一个人生活,说难听一点,儿子女儿都是嫁出去了,当然这种列子很少,但也很多,所以说呢,养儿不一定就老有所依,现在什么最重要呢,我认为身体健康最重要,再者就是年轻时多给自己留点养老金,俗话说得好,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我也不希望以后孩子有多孝顺,有多富裕,只希望她们健健康康的,平平安安就行。


村小杰


中国农民素质太差了,就想白要钱。城里,我就是灵活就业自己买,年年涨,我自己买己经有17年了,丛200元一月涨到1380了我也是打零工自己买,农民素质太差了,好像城里国家白给养老金似的。养老金不分城里,农村,都可以自己交。反而城里人一点福利也没有了,喝水,吃菜,那个不要钱,现在农村有宅基城,有田,其少在家有粮种,饿不死。中国农民素质太差了,好像城里人天天白吃的。


影大虾


农村老人只吃饱还不行,4种养老模式可让他们孤单而不孤独,幸福

农村人生活苦,农村老人生活得更苦。

昨日,我到张大爷家有事,张大爷是一个75岁左右的老人,两个儿子成家多年,都有2个孙子孙女,已分家,儿子两家长期在外打工,老伴去世十多年了,现一人居住在农村。事毕,张大爷拿着手机对我说“小王,你帮我看下,是不是我手机坏了?接不到电话了!”

我拿着张大爷递过来的老人机,说真的,我对都老人机不熟悉。可老大爷有求,怎么说也得帮他看看,我先按了下开机键,手机显示电量正常,再看网络信号也显示正常。找不出问题,我就用张大爷的手机拨打我的手机号码,巧了,电话通了,我怕只能打不能接,我又用我的手机回拨过去,手中的老人机也响了。

我翻看了老人机的通话记录,最近一个号码是20多天前打进来的。看着面前这位孤独的老人,心里有总说不出的滋味。

这些年,国家很关注我们农村老人。生活有养老金作保障,虽然不多,但也是国家的爱心。同时也解决农村老人生病住院问题,让农村老人吃饭不愁,生活不愁。

如今的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在村子里生活的人,要么是小孩,要么是老人。对于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也突显出来,农村老人不缺吃,缺少精神食粮,缺少一个快乐的晚年。

要想解决好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还真的不容易,在此,我有4个方面的建议,希望我们农村老人晚年快乐。

儿女孝敬式养老

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德,儿女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农村老人随着儿女一起生活的很多。父母同儿女居住,有好多好处,有“家有一老,胜过一宝”之说。父母同儿女居住,平时可照看下孙子孙女,还可帮忙做一些家务。平时一起交流,老人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少生病。

对于身体不好的农村老人,作为子女的,就更应该与他们一起生活,照顾他们,让他们晚年有人照应,生活不孤独。

敬老院式养老

农村老人想在敬老院里养老,还要冲破长期遗留的思想诟病,改变人们“不孝”的思维。

在农村开设敬老院,起步艰难,困难重重,有些农村已在试点,可效果不佳。农村人总以老眼光看新问题,把那些送去敬老院的人家定为“不孝”,所以农村老人为子女作想,不敢去敬老院。

其实,农村开设敬老院,对于农村老人来说才是最大的福利。目前,在农村修建的敬老院,绝大多数都是国家投入,农村老人进敬老院不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买单,只需要交付平时开支即可,费用很适中,一般农村家庭都承受得起。农村老人入住敬老院后,有人做饭,有医生定期检查身体,儿女不需要担心他们健康问题。在敬老院老人多,大家在一起生活,不寂寞,不孤单。

小圈子式养老

在我们这里很流行小圈子式养老,它相比于敬老院来说,具有灵活,易操作的好处。

在农村,要想每个农村老人都到敬老院去养老,不太现实。一是农村老人多,修建的村级敬老院根本容纳不下;二是受居住远近条件限制,居住远的农村老人不想去,去了有时晚上回家不方便。

在村子或寨子里,由农村老人的子女们出钱,将几户或十几户农村老人集中起来,可找一个固定场所让他们养老。可由这些老人的儿女轮流照顾,也可付钱请一个人照顾他们,负责他们平时的生活。到了晚上休息时间,各自回家休息。

平时将他们集中起来,他们有的做针线活,有的打牌,有的摆门子,生活得幸福。

共同兴趣式养老

兴趣爱好人人都有,农村老人也有各自的兴趣爱好。

国家规定退休年龄60岁,国家干部到了这个年龄退休,可我们农村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却不退休,还得继续耕种田地。

农村老人耕地,是可惜耕地没人耕种,还有一个因素是除了种地,没什么事情可做,哪怕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无法做。

这点上,我感觉我们农村老人真苦,有兴趣爱好,但无人组织,没地方去。有兴趣爱好,有时还得在上面花点小钱,怕子女有意见,又不敢去。

作为子女的要多鼓励农村老人多参加各种民间组织。农村目前已初步形成的有广场舞组织,参加的农村大妈们把跳广场舞当作一份很重要的“工作”。一天围绕着广场舞转,煮饭、吃饭、办其他都有规律。农村大妈们很准时参加广场舞,她们爱上广场舞,因为在广场舞上找到了她们的快乐。农村老人还可参加养鸟协会,钓鱼协会。给他们空间,给他们自由活动时间,让他们有共兴趣爱好的朋友,晚年在愉快中生活。

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人思维转变,也需要老一代人的协助才能有效开展。

农村老人养老能与子女共同生活是好事。但有些子女也要工作,上有老下有小,忙不过来,也只能借助社会的力量。

不管是哪种养老方式,只要让我们农村老人生活幸福,晚年快乐就行。


山涧梧桐


我今年55岁了,岳父岳母前两年相继去世了,岳父是93岁,岳母是89岁。都是跟着我走的。。现在我父亲ye84岁了,不能自理一年了。他们以前都是吃过大苦的人,生活上容易知足,只要能吃饱就中。他们也知道咱还有小人们,从不要这要那,很好侍候。身体好的时候给顾家看孩子,我很感恩他们。我跟我媳妇结婚时家里很穷,住一间房子。为了自己的儿女不再受咱这些累,跟媳妇干到这,还没休息啊休息。亏了家里有点地,自己种点蔬菜省吃俭用,盖了八间房,儿女毕了业,好日子来到了,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他们又要买楼了,我感觉有点直不起腰来了。孩子别指望我和您娘了,我们不能和以前那个干发了,有点力不从心了。只想有个好身体,孩子们健健康康的就行。我们能吃饱就行。祝读者全家幸福,一生平安!


冰山一角166490667


这个问题我和我老公有讨论过,他说,等他老了,小孩要是在城里买了房。他就在家里每天下二三十个地龙,逮到的黄鳝、泥鳅、龙虾等等。卖了补贴家用,不用找小孩要,减轻小孩的负担。我说,我喂点鸡鸭,种点菜,隔三差五的给他们送点菜、鸡蛋、逮几只鸡。我相信只要你付出了,小孩都会懂的。其实现在的孩子都是向着父母的,比如说,逢年过节,大包小包往家里拿,什么衣服呀,营养品呀等等。有的还会说,爸、妈你们干不动,就别干了,我每个月打点钱给你们花。所以说老了不指望儿女,还能掐养老院吗?


溪上小草


鲁西南味道—烧饼

我认为最能代表鲁西南特色的食品,不是单县羊肉汤、巨野罐子汤、成武酱大头、曹县烧牛肉、郓城壮馍与驴肉、鄄城烧羊肉、东明粉肚、定陶柴烧鸡,也不是水煎包、面泡、油茶、胡辣汤,而应该是小井的烧饼。

全国各地叫烧饼的食品很多,做法也不尽相同,比较出名的有周村烧饼、莱芜烧饼、黄桥烧饼、油酥烧饼等等,但我觉得唯独鲁西南的烧饼最有特色、最有味道,鲁西南的烧饼是用炭火烤熟的。

“打” 这个字在汉语中应该是表达含义最多的一个字,如打架、打水、打球、打牌、打扰、打算、打量、打针、打电话等等,在鲁西南地区制做烧饼就叫“打烧饼”。打烧饼的炉子是用两口大铁锅制成的,将上面的铁锅一侧开一个口子,倒扣在下面的铁锅上,再涂上一层约5公分左右的泥层用于防止热量散失,然后支撑在一个木头架子上,就是独具特色的鲁西南烧饼炉子。

烧饼用料主要是面粉,只添加酵母粉和少许碱面和成发面,经过揉、盘等多道工序,将面团分割成大小两种剂子,大剂子做烧饼皮,小剂子做烧饼芯。将烧饼芯蘸上用盐调制的大茴香、花椒等专用佐料,再用大剂子包起来,放在案板上经过拍扁、切花、盘沿,并在上层表面涂上一层糖稀,沾上芝麻,贴入炉内烤熟。这样制作的是三层烧饼,如果不加烧饼芯,就是两层的烧饼,价格当然会便宜三分之一。

鲁西南的烧饼主要是咸味和甜味两种,烧饼芯用大茴香等佐料的,是咸烧饼,也叫五香烧饼;用白糖的,就是甜烧饼。烤烧饼需要技术和耐心,最重要的是控制炉内的温度和烤制的时间。炭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太旺会把烧饼烤焦,太弱会把烧饼烤得夹生。控制炭火,全靠个人的经验,打烧饼的师傅会不时地看看炉火,拿钩子拨弄燃烧的木炭以控制适宜的温度。

烧饼在炭火的烤制下慢慢变大、鼓起,颜色变得黄中透红,就是烤熟了,然后用专用铲子铲下来。刚出炉的烧饼热气腾腾,外酥里嫩,用手揭开,烧饼底儿、盖儿、芯儿层层分离。烧饼盖表面厚厚的一层芝麻焦香酥脆,烧饼芯柔软、佐料的味道浓郁扑鼻,整个烧饼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慢慢咬一口,香甜的糖稀味儿和浓浓的芝麻香味儿便溢满口腔!

老家的村子叫小井村,村上五天一个集市。据说村名的由来是明永乐年间李赵杨三姓从山西来的移民到此,都想以自己姓氏为村名,争来争去最后以三姓共用的一口水井为村名,胡取村名叫小井村。

村里东头十字路口是集市最繁华的地方。在十字路口的两侧,有两家固定的摊点,一家是打烧饼的,一家是煎水煎包的。小时候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烧饼和水煎包是使我馋涎欲滴的美食,每逢赶集,我就会站在水煎包和打烧饼的摊点附近看一会热闹,顺便闻闻浓郁的水煎包气味和混合着芝麻及麦香的烧饼气味。

小时候没去过城里,连镇上也很少去,没见过啥世面,很少吃到蛋糕、煎包等其他食品,就想当然的认为烧饼和水煎包是除了馒头之外,能用面粉做成的最好的美食。那时候的奢望,就是买上一个烧饼和一包水煎包,用烧饼夹着,美美的饱上一次口福。

我在东明生活了十几年,感觉东明应该是鲁西南地区美食最丰富且最具特色的县城,小鱼汤、蒸碗、羊肉烩面、烧饼水煎包等都很有特色。那时候经常去村东头买上一个刚出炉的热烧饼,再夹上五块钱回民的小车烧牛肉,狠狠的咬上一大口,那种畅快、过瘾的感觉不是仅仅能用大快朵颐这个词来形容了。

转眼已中年,每逢过年回家;

烧饼加牛肉,当饿又解馋。

1999年,东明王家烧牛肉6元一斤,现在应该60一斤了吧?烧饼夹牛肉,比肯德基的汉堡、陕西的肉夹馍好吃,鲁西南的烧饼个大份足,就像鲁西南的人们一样实在。

鲁西南的烧饼,应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制作方法是鲁西南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普通的面粉除了酵母和少许碱面之外没有任何添加,再配上糖稀、芝麻和以大茴香为主的佐料,贴在用两口大锅制作成的简单炉子里面,用果木制成(现在木炭可能是买的加工好的)的木炭烤制,将面粉、芝麻、糖稀和佐料进行有机的结合,呈现出了面粉的麦香、芝麻的焦香、糖稀的甘甜和大茴香独特气味,还混合着一股微微的炭火气味。鲁西南的烧饼是用最简单的方法烤制出的鲁西南地区最具特色、最有味道的美食;对于外地的游子来说,烧饼更有一种久违家乡的味道。

烧饼,是鲁西南的人们喜欢吃的街头食品,烧饼摊随处可见,一些档次高的饭店为了突出地方美食特色,也做烧饼,但是形状要小很多,算是“袖珍烧饼”,可是吃不出街头炭火烧饼的味道。

现在,在鲁西南的县城和乡镇,隔不多远都会有一个烧饼摊。如果你远远的看见了一个一人高左右的木头架子上面放着两口扣在一起的大锅,这就是打烧饼的。

如果你来到鲁西南,到单县喝羊肉汤,去巨野喝罐子汤,配上炭火烧饼,包你吃的过瘾;还可以用烧饼夹成武酱大头、夹曹县烧牛肉、夹郓城驴肉、夹鄄城烧羊肉、夹东明粉肚、夹定陶柴烧鸡……只要能用烧饼夹起来的,都是令你不会释口的美味。






李166210356


将来农村农民老了,有什么靠得住的养老方法?

农村目前已逐步进入老龄时代,老了何去何从。这也使众多的农村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做为农民,总有一天老了干不动活了,要离开土地。而儿女又不愿呆在农村种地,以各种途径进入城里而不在回农村,现在留在农村的农民,多数子女不在父母身边。

那么,留在农村的农民将来老了、靠什么养老呢?有什么靠的住的养老方法呢?

一是打破养儿女防老旧观念,养老靠自己。

养儿女防老,以后就有保障了,就高枕无忧了,怕也太高估乐观了。你想想看,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在城里生活也非常不容易,平时,面对生活、工作、孩子上学、还房贷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还要赡养两面至少四位老人,真的力不从心,难以做到。

人到了,在养老方面不要寄于儿女,应自己摔倒自己趴,走一步算一步。现在农村众多七八十岁的独居老人,他们也有子女,那他们为什么还留在农村独居呢?其中的答案恐怕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不难理解……!

二是买份养老保险,是通向老年养老生活的幸福之路。

人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是老了干不动活了,有一份安全保障——养老保险。有了养老保险,月月可以领取千元左右,老了生活才有保障,才能幸福。

现在农村很多农民由于岁数、资金等原因,措过保险年龄段。现在老了手里积攒不足。没办法,七八十岁了,还要种地,因为手里没有钱。不种地,没有收入,生活很难维持,仅靠国家月补贴百八十元,对生活来说,只是怀水车薪。

三是趁年轻,多积累财富,老了手中有钱,心不慌。

人老了如果手里没有钱,是很难渡过养老这一关的。应趁年轻身体好,多积累点财富,对老了干不动活了,手里又有积蓄而且还有养老保险。那么,老了自己可以在家养老,也可以上养老院度过晚年生活。只要有了钱做后盾,即使老了没人养老也不怕,心里也不慌。

总而言之,将来农民老了,最好养老地方就是农村,农村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也是老了归宿的地方。因此,农村这个根不到万不得一的情况下,千万别拔,拔了恐怕后悔也晚了。


沙尘暴5478


将来农村农民老了,有什么靠得住的养老方法?

我认为以后农民老了的养老方式以自我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养老院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为好。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无论老人年龄多大,只要身体好,生活能够自理,国家还发一点老龄补助,自己在老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增加一点经济收入,不要顾及孩子等其他问题,农村的老人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自己养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农村老人养老健康最重要,在农村只要身体好,随便劳动一点就够自己吃喝了,农村老人不论年龄有多大,只要能劳动,绝对不歇着,这是农民劳动一辈子的生活习惯。如果让他不劳动,反而让他觉得不适应。

所以农村老人无论年龄有多大,只要能劳动,在农村自己都可以养活得了自己,不存在养老的问题。农村老人养老的问题,关键在于身体有病了,不能劳动了,这时候才真正关系到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了。

所有老人真正到了躺在床上不能动弹,非要人伺候的程度。这个时候无论有钱没钱都不重要了。退休老人和农村老人就变成一样的了。

我们村就有一个退休的老人有儿有女,生活各方面都很好,可是后来得了脑血栓,自己不能动了,到哪去都要儿女用轮椅推着。相反我们村有另外一个老人和这位老人年龄差不多,一辈子没有结婚,光棍一个。虽然说光棍老汉无儿无女,生活上也不如退休的这个老人。但这个退休的老人一碰见这个光棍老汉就说:“你比我享福啊“。由此看来,对于一个得了病不能动弹的老人是多么羡慕和他年龄相仿,能到处走动的老人啊。

所以说,老人一旦病了,躺在床上不能动,有退休工资和没有退休工资基本上都一样的,因为他们内心都是非常痛苦的,甚至想着活着还不如死了,这时候老人的心情可能是我们一般人无法想象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养老就要靠自己,以自己养老为主,人年龄大了,干任何事情都以安全为主,老了就要服老,不能还想象着像年轻人一样去干什么事情,自己无论走路坐车干活,都要小心,如果摔着了,那就是惹上大麻烦了。平时将自己的饮食、个人卫生都搞好一些,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尽量减少自己得病的机率。尽可能地延长,自己能照料自己的时间。等到后来自己不能动弹了,在考虑家庭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的辅助方式。

[我是农人潘哥,一名热爱三农的退伍军人,喜欢我的观点或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