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日前,一条“110小姐姐5次回拨电话救轻生女孩”的热搜引发无数网民的关注。

安徽宿松一名女孩拨打110报警电话哭诉,称已喝下农药,但拒绝透露位置,随后挂断电话。

“电话里女孩哭着说活着好累,但拒绝透露自己位置后挂断电话。”接警员聂婉君告诉记者,见此情形,她先后5次回拨,却始终无人回应。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经过接警员反复多次回拨,手机被路人发现、接通并告知了位置,女孩被成功从死神手中救回。

当我们庆幸轻生女孩被挽救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那些不幸的案例:

1

2019年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的高二男生,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执,事后告诉母亲不但没得到应有的安慰,反而被责备。

视频显示,这辆车在马路中间停留了几秒,难以想象这个孩子做错了多大的事,才会让他的母亲把车停在路中间不停地责骂。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下一秒,自尊心受到打击的他打开车门,毫不犹豫地从卢浦大桥跳了下去。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从视频的细节,人们可以发现,这个17岁的孩子,一边往桥边跑一边还在擦眼泪,没有人知道,纵身一跃的瞬间,他的心里充满了多少委屈与决绝,连母亲追过去挽救的机会都不给。

17岁,如花的年龄,正好的青春,就毁于了短短的5秒钟。民警到来时,发现的,只是桥下方绿化带里孩子冰冷的尸体。

不难想象这位母亲承受了多大的丧子之痛,或许,她的后半生都将在自责与忏悔中度过,可是再多的眼泪,也换不回儿子的生命了。


2

同年4月,在江苏句容,有个9岁的小男孩,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惩罚,留下一封遗书之后,从17楼跳了下去。

那个跳楼自杀的孩子,在遗书中用稚嫩的笔迹写着:“奶奶,我前天误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孩子的遗书短短一句话,里面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读着都难免让人心疼。

在我们很多成年人的眼里,童年是最无忧无虑,最天真无邪的时光。但现实其实不是,孩子的童年也充满着挫折。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教育蓝皮书,搜集了79例2013年中小学生自杀案例:

被同学欺负冤枉、父母离异、被家长批评、作业没完成、成绩下滑或不理想、家长期望值过高……

无论哪个理由拎出来,都不足以沉重到让人无法接受,必须用自杀这种惨烈的方式与亲人和世界诀别。

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孩子们脆弱到不堪一击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时候,压死骆驼的,未必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3

有数据调查表明,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在全球范围,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青少年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无论是新闻还是数据,都让人看过之后背脊生凉,我们不由得深思: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1.缺乏关爱是留守青少年的痛

在中国,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只能在偶尔的电话中、汇款单中和过年的时候感受到自己是有父母的,这群孩子叫:留守儿童。

在众多青少年自杀案件中,留守儿童或留守青少年占的比例是相对较大的。有心理学家指出:留守儿童、留守青少年大多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导致心理和精神出现问题。

父母没有把他们带在身边,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即便给孩子再多的生活费,孩子仍然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理也在长期的缺失中慢慢被扭曲。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家长用“完美教育”亲手毁了孩子

很多大人都说羡慕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普遍良好,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他们真的幸福吗?

并不是!在他们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正是爱玩爱闹的年纪,却已经被剥夺了自由自在的权利了,因为他们已经开始要去上幼儿园、兴趣班......

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长“努力学习、争取第一”的思想下成长,这些父母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子生活的孩子快不快乐。

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在用完美的教育把孩子变成一个完美的人,殊不知这种“完美教育”下的孩子有一颗“残缺而不快乐”的心。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3.过度溺爱与保护是一种伤害

如果说以前的父母对孩子是放养的话,那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就是圈养,当下大部分中国父母对孩子都有一种近乎病态的“保护欲”,实施着360°无死角全方位的保护。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会慢慢变得玻璃心,稍有犯错都能被无限放大,实际上他们既没有承担的心理能力也没有解决的实际能力,悲剧往往因此而生。

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想要努力给孩子一个好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大多都用错了方法,错误的方法不但扭曲了善良的本意,甚至还造成了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4

那么父母应如何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爱,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挫折呢?

1.给予孩子爱的陪伴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既然把他们生下,那就要对他们负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不管贫穷与否,都要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成长。

2.耐心真诚的倾听

诉说是孩子释放压力、寻求帮助的第一步。当孩子有烦恼时,家长要及时关心,并耐心真诚的倾听。

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鼓励,愿意向家长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3.随需随给的鼓励


家长的鼓励,是提升孩子自信和勇气的魔力。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不要给他施加压力,反而应该给他鼓励,让他下次加油做好。

在孩子需要鼓励的任何时候,随需随给,孩子就能一路克服障碍,勇敢前行。

4.基于事实的赞美


“你真棒”、“你太厉害了”,这类赞美太过笼统和泛滥,没有基于一定的事实,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敏感、脆弱、自恋。

针对具体的过程和事实的赞美更具鼓励性,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抗挫力。比如,孩子画画时可以说,我喜欢你那幅画使用的颜色,视觉极具美感。

5.不伤自尊的批评


与表扬一样,批评孩子时需要确保是在针对行动,而不是针对人本身。

假如孩子把放在桌边的牛奶打碎了,如果家长只是一味指责他,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如换一种方式告诉他:“放在桌边容易碰倒哦,下次可以把牛奶放在里面”。

这样的批评在针对这件事,只批评孩子这一次做得不好,没有涉及到整个人,孩子不会因此丧失全部自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