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32只到183只!熊猫故乡有个新驿村,因猎杀大熊猫成为寡妇村

1869年,戴维神父在位于邛崃山系的四川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将大自然中最奇妙的秘密——大熊猫,描述给了西方世界,从此名垂青史。三十年之后,同样的故事又在川、甘交界的岷山山系上演了,1896年,另一个法国人大卫(戴维实际就是大卫的另一种译法)在平武捕获了一只白熊,经英国动物学家托马斯鉴定,确认为大熊猫。此后,平武即以大熊猫闻名于世,并被称为“熊猫故乡”。

早在1965年,就在平武县境的西北角设立了著名的王朗自然保护区,至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面积达到3.2万公顷。离此不远,东有九寨沟,右有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74年开始的第一次大熊猫调查中,平武的摩天岭、茶坪山、龙门山一带都有分布,密度为次密(+++)至较少(+)不等,具体数量为332只。1985~1988年的第二次大熊猫调查中,已经只剩下183只,密度级降为中(++)。它们为何消失得如此迅捷,与当地人祖祖辈辈的生存方式有很大关系。

大卫捕捉的白熊是平武一带对大熊猫的俗称,木皮乡有著名的白熊大部落,曾维益先生在《火溪沟社会历史调查》中认为“火溪沟(即木皮乡所在地区)一带熊猫尤多,白熊部落可能即源于此”。木皮乡与木座、黄羊两乡都是白马藏族乡,网红李子柒就是平武人,在其视频中曾经出现过的藏族同胞都属于白马藏族。

从332只到183只!熊猫故乡有个新驿村,因猎杀大熊猫成为寡妇村

木皮位于平武县西北部,乡境崇山峻岭、峡谷幽深,河流密布、溪沟纵横,最高处海拔达到3979米,最低处仅900米,高低落差极大。兼以气候温和适宜,且又人烟稀少,因此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而然,狩猎成为了当地山民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之一,青壮年男子几乎人人都会打猎。兽皮做衣服、坐垫或铺床,要是碰到麝香、熊胆什么的,还能够换成金钱。

曾维益先生记叙了当地猎人打猎的程序与方法。

猎人上山前,要事先卜卦,卦用牛角尖或者竹根削成,从中间锯开即为卦象,此为第一个程序“打卦问山”。

第二步,猎人卜到阳卦之后,说明山神已允许进山,就需要按规矩祭祀山神,敬神的对象包括山神、土地、妖精、鬼怪及游尸五道等。

然后是上山打猎,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其实主要的打猎方法还是相通的,择其要者,又分为如下几种。

从332只到183只!熊猫故乡有个新驿村,因猎杀大熊猫成为寡妇村

一、吊鹿

这种方法针对麝香、岩羊等中小型动物。将棕绳编成活套,安放在野兽经常出没之处,等着野兽自投罗网。可以吊头,也可以吊脚,具体的下套方法,全凭猎人的经验。专门用这种方法套猎的人,俗称为吊鹿子。

二、打鹿

用猎枪、携猎狗打猎之人,俗谓之打鹿子。分为独猎和围猎两种,有的人艺高人胆大,自然就喜欢独来独往。而围猎者内部则有严格的分工,如跟交(脚程快,跟踪兽迹之人)、守交(顾名思义,就是埋伏打猎之人),主要针对野猪、老熊等凶猛动物。围猎之时,声势动地,男女老少齐声呐喊助威,撵山狗满山追撵猎物,山谷回荡,很是壮观。

从332只到183只!熊猫故乡有个新驿村,因猎杀大熊猫成为寡妇村

三、设伏

安弩。弩就是弩箭,用箭竹或木棍制作箭杆,箭头固定在顶端,上有倒钩,并抹有毒药。安弩就是用竹子弯成弓状,捆扎牢实,上面搭上毒箭,安放在耕地或灌木丛等野兽出没之地。

支榨。所谓榨,可能是木头制作的一种捕猎装置,类似于战场上的拒马等物,放置在野兽出没的洞口。

安夹。夹子分木夹和铁夹,木夹夹小型而力气较小的动物,铁夹专门针对大型动物。

放弹。弹就是诱饵,不过不是毒药而是火药弹,因为弹内装有炸药,外面抹了羊油,这玩意儿吃进肚子里是会爆炸的。

安刀。有经验的猎人还会安刀之法,将利刃朝上埋在地上,爬行类的动物剖其肝肠,行走类的动物剖其脚掌,十分厉害。

最后一个程序是敬神还山。丰收满满,还得感谢山神保佑,虔诚敬仰。

从332只到183只!熊猫故乡有个新驿村,因猎杀大熊猫成为寡妇村

上一篇《1989到1995年,他杀死3只大熊猫并剥皮,一审死刑,二审20年》中提到的唐先林,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猎人。他是新驿村薅子坪组的村民,新驿村属木座藏族乡,紧邻木皮乡。由地图可以看到,现在的205省道已经贯通了木座、新驿村、木皮几个地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通杀熊猫案件中,新驿村曾短暂成为焦点,唐先林案仅是其中一桩代表性案件罢了。

杨某某因猎杀大熊猫案,判了4年刑,放出来又接着打,判了8年;

李某某因倒卖大熊猫皮,卖了1000块钱,判了12年刑;

胡某某因倒卖熊猫皮,服完8年刑期后出来接着倒卖,二次入狱;

另外的冯某某;

周某某;

王某某……

那时候,新驿村30多户人家,猎杀全场熊猫羚牛成风,青壮年被抓得所剩无几,全村只剩下了老弱病残孕,成为远近闻名的“寡妇村”。

从332只到183只!熊猫故乡有个新驿村,因猎杀大熊猫成为寡妇村

但其实谁都知道倒卖和猎杀大熊猫都是犯罪,禁止捕猎保护动物的公告就贴在村口,有人看,没人听。

早在民国25年(1936年),平武县政府就发布了禁止捕杀田鸡(青蛙)等益虫益鸟的命令,但刚解放的50年代初,山河破碎百废待兴,人民生活困苦,政府又不得不鼓励狩猎。随即在1960年6月发文,要求保护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随后每年都加强保护力度,先后数十次出台各种法令和禁令。

早在1975年末,平武县就用专用汽车车载电影放映机和扩音设备的形式,在全县城乡开展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宣传。1983年以后,平武县保护协会、保护办每年年底印制有熊猫图案、保护大熊猫守则和护林防火须知等内容的年历画,赠送给全县农户和机关职工。1985年9月,县大熊猫救灾领导小组与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合编了18万字的《四川省平武县抢救大熊猫专辑》,铅印成书,散发全县。

1988年11月,县林业局编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文件汇编》,印刷3万余册,发给全县农户。1989年,各县级相关单位密切配合,举办“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专题节目、电影晚会,开展保护野生动物有奖征文和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坚持开办保护野生动物专题广播节目,编印《抢救大熊猫专辑》。到1990年,县林业局、保护协会、保护办还用白铁皮制作保护大熊猫的巨型宣传标语,悬挂于县城各交通要道及标志性景点,以增强保护大熊猫,人人有责的意识。

从332只到183只!熊猫故乡有个新驿村,因猎杀大熊猫成为寡妇村

在这种强大的下沉宣传上,要说村民不知道大熊猫的珍贵,当然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金钱是原罪,贫穷也是原罪,这才造成了不管何时何地,都有人为了一日三餐铤而走险。这种情况到千禧年后仍然存在,2000年5月,一支外国旅游团到王朗,还曾连续发现熊猫头骨和骨架子,还发现了一些猎套,不由哗然。

与此同时,白熊部落也与新驿村一样开始走下坡路。随着人们对大熊猫的猎杀,加之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山沟里的熊猫一度销声匿迹,先消失的是“白熊沟”这个名字——被代之以不知所谓的“关坝沟”,慢慢的“白熊部落”也不再有人叫了。

虽然如此,随着民智渐开,形势毕竟还是在一天天变好。1999年开始的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中,平武县有大熊猫230只,比起第二次普查有所回升,还是很值得高兴的(数据据《四川省志·大熊猫志》)。而在2015年结束的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平武县的大熊猫数目则高达335只,终于恢复到了1974年以前的水平。

从332只到183只!熊猫故乡有个新驿村,因猎杀大熊猫成为寡妇村

这些数字绝非凭空出现,显然证明了平武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卓有成效,也证明了白熊部落精神的复活,乃至整个白马藏族精神的复活,同时,新驿村也借此洗脱了“寡妇村”的耻辱。

从2009年开始,当地村民开始接受自然保护中心的资助与培训,并志愿从事环保工作。2010年,村民们首次自发组织了山林巡护行动。其使命是保护和监测大熊猫生存动态,同时防止有人盗猎、诱捕其他动物或进行非法采伐。到今天,这种盗伐行为已近乎绝迹,村民不再持有猎枪,不得不说,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平武县志》、《火溪沟社会历史调查》、《熊猫史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