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07 成都杭州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圣地


中华文明起源,本就“满天星斗”。

成都与杭州,“文明肇于长江”,被良渚文化、宝墩文化、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长江流域的史前城邦集群”所证明。“华夏文明西来”“人类根在非洲”的推断,顷刻瓦解。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三星堆出土的玉琮,与良渚的玉琮无二。

“随风潜入夜”。大量玉琮、玉璧,并非单纯的珠宝,中华礼制的滥觞。这套礼制虽然不幸残缺,但一直传承到了陶寺、二里头、殷墟、三星堆,甚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以后。

三星堆陶盉等器形,源于黄河流域。

“斯芬克斯”之谜的“神徽”与三星堆骑虎人像。

三星堆文化与良渚文化交集融合,留下的历史痕迹。

玉璧、玉琮作为礼器,在周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用璧祭天用琮祭地。古老的天地神话,在良渚王城表现充分。

祭礼巫师、沟通天地的重要法器。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节玉琮”,关于天地自然崇拜的礼器,内圆外方的形制暗合。“天圆地方”的神话观,12节和天文历法上的12个月,关联的是古人对天地日月的时间记录。

“太阳神鸟”的金箔,中间旋转的火球,代表着太阳四只鸟,代表一年四季,镂空的太阳放出12道光芒,代表12个月,或者一天之中的12个时辰,代表12个月的周而复始的意蕴。

十二生肖始于三星堆。

《周礼》和《说文解字》记载,玉琮用来祭祀地神。

良渚的玉器,具有明确的等次划分,尊贵身份的载体。一些人可以用,另一些人只能使用其他类型的玉器。具有社会属性,能够反映的信仰和制度设计。国家社会的文明形态。

象征王权。三星堆有金杖,良渚文化有玉杖。

良渚文化的玉琮内圆外方、中有圆孔的形制,“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从良渚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清代天坛、社稷坛,一直到现代的中华世纪坛。一条清晰的时空传承线索。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的基础。

独特的神权思想、对玉琮的重视与崇敬,也影响到古蜀人。

“国之重器”。神物玉琮“沟通天地”,在距今3000年左右(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古蜀国一次重大祭祀活动中使用,被埋藏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内,直到3000年后,世人才再次目睹到令人炫目的美丽。

“千年古董”。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玉琮的大量出土,反映出了良渚文化与宗教思想对古蜀人礼制系统的影响、渗透,在将良渚玉琮奉为珍宝之时,还以虔诚的心态,利用娴熟的制玉技术,选取本地上佳整玉,细心打造出了“高仿”良渚式玉琮,古蜀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吸收、吸纳、包容、融合、兼容、发展,走向了繁荣。

良渚文明对玉的喜爱和尊崇,深刻的影响了华夏。

时至今日,温润如玉也是对道德之人的尊崇称谓。

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还存在着几条“文化沟通线”,至少与6种早期文化发生过交融:通过汉中,与关陇古代文明交流;通过岷山羌藏地区,与山地游牧文化有交通;东面的巴濮地区与长江中游相沟通;西南方向的横断山区河谷交通线;南面的僰道,与西南夷交流……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文化交流,促使三星堆文化开始爆发式发展。

邦国林立,处于一个类似“春秋战国”的时期。

大量祭祀用品,地域特征不同,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夏”是一个邦国,或是很多个邦国的混合体。

商业繁荣。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海贝用做交易,成都平原最早的外汇,有人说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

大量来自缅、印的象牙,“蜀身毒道”长途贸易的实物见证?

通过“古蜀道”,传播吸收的中原商文化中的青铜礼器;通过南方丝绸之路,采借而来的近东文化中的青铜雕像、权杖等文化形式;三星堆文化的一些文明要素,也通过长江水路,传播到鄂西,通过“古金牛道”,传播到关中,通过南方丝绸之路,传播到滇、黔,以至缅、印。

杖,既是一种生活用具,也是一种装饰品。

《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夸父追日弃其杖化为邓林”之说。《山海经•海内经》里,都广之野“灵寿实华”,做杖的好材料灵寿木。《汉书•孔光传》:“赐太师灵寿杖。”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古成都人”来自岷江上游河谷、山区,用杖助力,必备器具。

至今四川剑门藤杖,仍驰名中外。

动态的城市发展过程。向成都平原迁徙的结果,不仅带来十节玉琮的国宝,也带来良渚的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与古蜀文明交融的过程,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反映。三星堆出土的骑虎铜人像、金沙出土的玉琮与线刻人像。

玉琮,宗教信仰和权利的最高象征。中华大地的多个古文明中都有出土,远到西北的甘肃齐家文化,南至广东的石峡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西周时期,都有型制相同的玉琮。

彰显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精神信仰。

无声地诉说着长江流域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中华大地的古文明同出一脉,为“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提供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学物证。文化演进,不是一条线的单向进行,而是从“月明星稀”到“满天星斗”。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共饮长江水”。北宋词人李之仪,曾在《卜算子》一词中写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在新石器时代,相距万里,长江上游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与长江下游诗化“江南”的太湖流域,却遥相呼应,各守长江一端的区域。

异曲同工。同样具有考古学文化的鲜明个性和区域特征

5000年中华文明史上,成都、杭州多次成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都是著名的休闲之都,都处在北纬30°线附近。

一个被称为“天府”,一个被称为“天堂”。

一个在西,一个在东,直线距离1580公里。

两座看似遥远,却“神秘链接”的城市。

筑土为城,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石犁、石镰。

手工业成就天下,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以玉琮为代表的良渚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巅峰。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无独有偶。几乎同一时期长江流域的上游,诞生了辉煌的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同样种植水稻,使用包括玉琮在内的精美玉器,却在青铜和金器的制造工艺上,另辟蹊径,登峰造极。

金沙太阳神鸟,甚至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历史巧合。帝舜时代,一场洪水肆虐中国,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大禹和族人,从成都西北面的龙门山脉走出,迈出成都平原,北上南下,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了如指掌,“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滔天洪水,疏浚河流,解民倒悬。

“禹封泰山,禅会稽”。大禹把蜀地先进的文化基因、思想理念、生产经验等带到中原,将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人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立国始祖。中国有了“九州”的别称。

古羌文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许多民族间的黏合剂。

家国情怀的源头。古羌的文化密码仅存于四川。

大禹,四川向中华民族捧出的万世祭奉的伟人。

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封禅于会稽,归葬于会稽。

成都附近走出的大禹,被人们葬在杭州附近的绍兴。

生于成都西北,葬于杭州东南。

两座古老的城市,天然地架起一座人文的桥梁。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成都、杭州均以丝绸纺织闻名于天下。在汉代,成都便已设锦官,统筹管理蜀锦织造,故有“锦官城”的别称,环绕成都的那条半天然、半人工的母亲河,也被人们称为“锦江”。

蜀锦畅销。上世纪90年代,出土于新疆的汉代蜀锦,因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字,蜚声海内外。巧合的是,极具考据和文化价值的文物,近年由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成功复制。

杭州丝绸历史,可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顶峰是明清两代的杭州织造局。官办丝绸几乎成为皇室的专供品,民间丝织业,也呈现出“机户万计”的盛况。

两城之人都爱喝茶,市井中茶馆林立。

两城附近也都产好茶,蒙山茶,史上最早的人工种植茶园。茶叶均为历代帝王祭天贡品,“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耳熟能详。西湖龙井,名扬天下,在宋元明清四代,更是成为宫廷专享的“御茶”。“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民间流传。

自古文人多入蜀,几乎所有文化巨星都曾在成都居住过。

无独有偶,杭州也是文化巨星向往之地。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无巧不成书。写杭州的苏轼,成都附近的眉山人,眼中的杭州“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写成都的陆游,杭州附近的绍兴人,笔下“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

杜甫、白居易都是河南人。

从京城长安出发,一个向西,一个向东,分别来到成都、杭州。杜甫写成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居易写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苏轼在杭州说西湖,“淡妆浓抹总相宜”,张籍却在成都感慨,“游人爱向谁家宿”?

在成都,诸葛亮立誓“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在杭州,岳飞却高呼“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岳王庙前慷慨激昂的人,到了武侯祠,也免不了黯然神伤。

精忠报国和鞠躬尽瘁,竟然异曲同工。

当人们感叹成都的薛涛时,或许也能想起杭州的苏小小。

相距三千里,两城却总能在历史长河中,“神秘链接”,不期而遇。

“感觉”相同。坐在成都茶馆里喝喝茶,与漫步在西子湖边吹吹风。


「“君伙库”特别策划」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七)


如此相似。成都,中国唯一处于内地,却享有“海洋性气候”的“飞地”,“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向外与“海外”探索的精神向往,生生不息。广州,坐落在东南亚季风带上的港口,天然的避风港、停泊地。而与大海的搏击,人们很早就开始与“海外”的交流。

成都平原的文化变迁、文明演进过程,如同一幕大戏。

营盘山、宝墩、三星堆、金沙等主角依次登台亮相,而河南二里头、湖北石家河、安徽凌家滩、辽宁红山文化,甚至域外的外来文化,也纷纷入场,有的还深刻影响了戏的情节与走向。

文化的多源和融合,滋养了古蜀文化的发展与辉煌。

三星堆文明,重建中国古史的突破口。

成都和杭州,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块圣地。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作者简介:易旭东,1986年前写小说,1986年后做新闻。多家报纸任副总编,出版、经营“两手抓”。近50篇作品获地方到中央的各种奖项,发表了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不忘初心,从新闻“回归”到文学。2012年辞职,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2019年10月“再现江湖”。现为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


经作者易旭东先生独家授权,“君伙库”自媒体作为《成都人的“根”,成都城的“魂”》作品的首发媒体,欢迎转载并注明出自“君伙库”。全文四万字,分别为:


01 文明史上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带

02 入主成都平原在营盘山酝酿实施

03 “古成都人”创造了“宝墩文明”

04 “海窝子”筚路蓝缕到“三星堆”

05 一部先民寻找最佳定居地的迁徙史

06 交流一直隐藏在几千年华夏记忆中

07 成都杭州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圣地

08 跨出平原建城的“古成都人”诞生

09 国运被地震次生灾害洪水瘟疫左右

10 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历经千载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