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棉甲厲害嗎?

IFYOU5523


棉甲的出現主要還是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明朝中後期,隨著火器的快速發展,火銃因為殺傷力強、殺傷半徑大逐步取代傳統的刀槍箭成為主戰武器。


而鐵甲並不能很好的防禦火銃,棉甲應運而生。棉甲相比鐵甲的幾個優點:

1、既然是鎧甲,首要看防護能力。


有人會說,幾塊棉布哪來的防護能力?那就要先看看棉甲的製作方法了。首先將棉花浸溼,不斷拍打直到棉花不再蓬鬆,然後晾乾,再重複上面過程數次,最後在裡面襯上鐵片,以銅釘固定即可。這樣製作的棉甲由於沒有甲縫,面對火銃時防禦力比鐵甲強,因為火銃填充的是鐵彈丸或者鉛彈丸,主要以穿透力傷敵。即便是傳統的刀槍,棉甲的防禦力也與鐵甲不相上下。

2、製作成本低廉。相對於冶鐵工藝的限制,棉花可以大量種植,不管從原料成本還是製作成本,棉甲都明顯低於鐵甲。

3、禦寒能力較強。


棉甲的禦寒能力遠遠優於鐵甲,可以比著鐵甲少穿一件棉襖,其自身重量也比鐵甲輕,可以有效減輕士兵和戰馬的負重,作戰靈活度提升,對戰鬥力是一個很大提高。尤其是北方冬天作戰,棉甲的禦寒優點會被放大很多。

4、顏色鮮明。

棉甲可以染色,用於區分兵種。這一點清朝用得很溜,八旗子弟涇渭分明,易於指揮調度。

總之,戰場上面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棉甲能取代鐵甲本身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讀古今社會


我國古代金國的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的甲才厲害,金國在護步達岡之戰,2萬金國鐵騎追著70萬遼國大軍殺,就是因為鐵浮屠的作用。


客觀的看歷史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歡迎關注虎哥的頭條號。首先虎哥先介紹一下棉甲出現時的歷史背景。

對於封建軍隊來說,衡量盔甲好壞的不僅僅是從防護性能,還要從製造成本、機動性上來考量。到了明朝成化、正德年間,全國生鐵產量的加總不過三四十萬斤。以官方的統計口徑,明朝的人口在五六千萬之間,算起來每人分攤不了幾枚鐵釘子。而這些生產出來的生鐵還要優先用於殺傷性武器的生產、農具的製造,真正能夠勻給盔甲製作的配額不多,材料成本高居不下。在產能受限的條件下,要想大規模製造、普及護具就只有降低金屬成分。

此外,還影響盔甲發展的就是機動性能了。早期、中期盔甲是強調防護性,所以就越來越厚、越來越沉。宋代步人甲的重量可以達到29公斤。宋朝部隊機動能力緩慢,一方面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戰馬,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鎧甲太沉了,穿這麼重的盔甲既走不動道也打不了仗。中國早期、中期的盔甲是札甲,衣服和盔甲是分開的,打仗的時候得現穿。李世民打王世充的時候曾經七天沒有解甲,原因就在於穿這套行頭太費事,太耗時。

這時候棉甲就應運而生,明清時期部隊裝備的是棉甲,裡面是用鉚釘打在一起的鐵葉子,外面是棉錦,這個東西即是衣服也是盔甲,往身上一套立馬就可以打仗。東北地區天氣寒冷,要是裝備明光鎧,卸甲的時候搞不好會撕下一片肉。明清時期的棉甲減少了金屬材質,盔甲的重量也輕了,成本也下來了,部隊機動能力更強,護具更容易被大規模的裝備部隊。明清時期火器已經較為普遍的出現在戰場了,金屬盔甲容易被彈丸打碎之後嵌在肉裡造成二次殺傷,棉甲外部的棉錦材質可以抵消掉一部分動能,即便被打穿也不會造成嚴重創傷,因此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迷彩虎軍事


棉甲是蒙古人帶到中原來的,今天日本的博物館裡還有當年元朝登陸日本時遺留的棉甲。在推翻元朝後明朝繼承了兩條科技樹(兩套鎧甲樣式)。一種是宋朝式的重鐵甲,另一種則是元朝的棉甲。



但是隨著火器技術的不斷髮展,單純的鐵甲在火器面前也越來越吃力。所以明朝漸漸的點了棉甲這條科技樹。而棉甲也在明朝慢慢完善和發展。

雖然鐵甲雖然有日薄西山之勢,但是一直到晚明依舊有很多的明君精銳部隊裝備宋式重鐵甲。因為防禦遊牧民族的弓箭和農民起義軍鋤頭還是很靠譜。


棉甲其實並不是純棉花做的,而是一層棉布,一層壓實的棉花,一層鐵甲,又一層棉布,製成的符合裝甲。熟悉坦克裝甲的朋友應該明白吧。符合裝甲的效果要比純鋼裝甲好。



總結一下,棉甲誕生於元朝,發展於明朝,興盛於清朝。屬於布面甲的一種。其對於火器防護能力強於傳統鐵甲,而且重量較輕。保暖性較好,適於高緯度作戰。不易生鏽,使用壽命較長。

雖然棉甲有上述優點,但火器的不斷髮展使棉甲在近代化步槍面前形同虛設。後來士兵上戰場就基本裸裝了。


用戶5573462410


這個我覺得不是厲不厲害的問題,而是這種棉甲的出現,肯定是受當時的戰爭環境,以及清朝的國家實力所帶來的。清朝那時叫大金國更貼切些,主要是和大明作戰,清朝以步兵和火器營出色,金國主要是騎兵,騎兵的話,主要是利用它的速度和突擊行,裝備太重了,肯定實現不了高機動性,棉甲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再說明朝的步兵肯定打不過金國騎兵,火器營打一次再裝藥太慢了,給了騎兵一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