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米格-31這樣的高空高速截擊機還有未來嗎?

近衛步兵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沒有未來了。

在米格25、米格31誕生的時代,是所謂核大戰時代。

當時美國的殺手鐧之一,就是採用高空高速轟炸機,攜帶核彈快速突破進入蘇聯領空,試圖攻擊大城市。

這種情況下,米格25和米格31就誕生了。

米格25和後來的米格31的特點,就是高空高速,體積巨大,裝備大型雷達。

米格25可以迅速趕到敵人所在空域,攻擊或者追擊敵人的高空高速轟炸機。

米格25一般是發射遠距離導彈,也可以用機炮攔截。

總體來說,米格25是專業截擊機,用於蘇聯的國土防空。

它是防控網絡的支點,裝備大功率雷達,可以在地面雷達難以支持的情況下,自行探測廣大的地區,符合蘇聯的特點。

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美國和北約開始出現了可以從低空高速突破的現代化戰機,以及更厲害的巡航導彈。

當時米格25不具備攔截低空目標的能力,甚至雷達也難以偵測。

由此推出米格31,性能進行改進,提升了截擊能力。

可惜,米格31也已經過時。

時至今日,所有米格31可以完成的任務,現代化的蘇30多用途戰鬥機都可以完成。

而且,蘇30還具有優秀的機動性,空戰能力強於米格31。

蘇30還具備強大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這是米格31早期型號不具備的。

那麼,有了蘇30就無需米格31了。

相反,有了米格31,還是必須裝備蘇30的。

這樣,自然米格31會被淘汰掉,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薩沙


高空高速是個空域,其實F-22就是現在最強的截擊機

準確的講,應該是單純的只追求高空高速性能,無視其他方面需求的截擊機是趨於淘汰。因為現在戰鬥機發展趨勢就是強調多用途性,多用途戰鬥機開始一家獨大,單純突出某方面性能的機型市場需求越來越少,連攻擊機這一機型現在都沒人去搞,更別說截擊機這一戰鬥機中的分支。
作為最後的截擊機,米格-31


其實就是部“會飛的S-300”,他意在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地區建立張空中防空網,來有效截擊越過北冰洋來襲的美國戰略轟炸機。
米格-31是屬於犧牲機動性能,追求極限速度、飛行高度和航程。空重21.8噸,但是最大機內油箱容量可以達到24噸,可以單純燒油開加力進行2.32馬赫速度飛半小時。最大速度2.83馬赫,升限2.4萬米,推重比只有0.67。追求的是一流長跑過來,扔一堆遠程超視距空空導彈,然後調頭就跑,不跟你玩刺刀肉搏。

截擊機誕生於二戰,為突出攔截轟炸機而生。到現在專用的截擊機沒有人發展,但不代表截擊這一戰術已經淘汰,而是轉由其他多用途戰鬥機執行。部分對於截擊要求較高國家,在戰鬥機研發設計和採購選擇時,也會相應提出些高空高速性選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颱風和陣風戰鬥機。


歐洲之前也是有自己的專用截擊機,那就是狂風ADV,由狂風IDS戰鬥轟炸機發展而來,利用可變後掠翼最大後掠角時出色超音速性能進行截擊任務。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歐洲計劃聯合研發設計戰鬥機時,法國達索已經在研發陣風戰鬥機,該戰鬥機設計時強調多用途性能,強調對地攻擊能力,要求可以同時取代幻影2000、超級軍旗、幻影F1等機型。但是身處冷戰第一線的德國和意大利對於陣風戰鬥機超音速性能較差,截擊性能不足,最終把法國踢出另起爐灶,推出颱風風戰鬥機。

陣風戰鬥機採用的半埋皮托管式進氣道佈局非常省重量,但是不利於超音速飛行。冷戰時法國位置相對靠後,截擊需求相對較低,側重多用途性不僅可以一機包打天下省錢,還更有利於競爭出口市場。
颱風戰鬥機遠距鴨翼,帶吸附網的二維可調擋板式進氣道佈局等導致其空重比陣風重了將近2噸,不過也使的颱風超音速性能非常出色,已經被證實可以不開加力情況下進行1.6倍馬赫的超音速巡航。


而現在截擊性能最好的機型實際上就是美國的F-22,實用升限超過2萬米,可以進行1.7馬赫的超音速巡航,1.6馬赫情況下還可以進行6G過載的機動飛行,超音速機動性能極其出色。在演習中,F-22躲在2萬米高空超音速機動截殺其他機型的案例非常多。實際上美國研發F-22的初衷就是“另類的截擊”,為了可以溜過蘇軍前線戰鬥機群,去截殺後方的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
冷戰時期,美國也研發了多款截擊機,最著名的是F-106三角標槍。在60-70年代,美國先後試圖研發XF-108“輕劍”(三倍音速截擊機)和YF-12(SR-71黑鳥偵察機的截擊機改型)。因為錢的原因取消,最終F-106被截擊性能也比較出色的F-15戰鬥機給替代。


而現在作為最後的截擊機米格-31實際上也在“不務正業”,他現在在升級米格-31BM,升級側重於提升偵察、對地轟炸和反艦能力,比如作為俄羅斯的“航母殺手”十倍音速的匕首彈道反艦導彈的發射平臺。
實際上我國當年的殲-8就是不折不扣的截擊機,而現在殲-8的偵察型殲-8FR依然是我軍體系中重要的空中偵察平臺。

而在截擊任務方面,我國最強的則應該是殲-20,第五代戰鬥機側重的超音速機動性能、強大雷達航電、隱身本身就非常適合執行截擊任務。


五嶽掩赤城


高空、高速的截擊機在未來還是需要的,但是想米格-31這種類型的專職截擊機,肯定會被代替,因為他已經不適合現代、未來的空戰需求了。


米格-31的的設計來源

米格-31截擊機是在米格-25戰鬥機的基礎上發現而來的。米格-31截擊機於1975年9月16日首飛,1980年交付部隊。可能由於設計或者性能上不能滿足當時的蘇聯,所以預計對米格-31進行改進。計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提升飛機航電系統,增強雷達的探索和遠程高速偵查能力、擴大作戰半徑和油箱;第二階段,改善座艙系統,升級航電設備,讓飛機能夠攔截隱身低空超音速巡航導彈。而第三階段,預計是對武器系統進行升級,但由於蘇聯解體,沒有按時完成。


米格-31的性能

一、米格-31的性能參數

米格-31截擊機繼承了米格-25戰鬥機的高速性,兩臺發動機,加力推力能達到303.8千牛,最大飛行速度達到2.83馬赫,升限24000米,作戰半徑能達到720千米,起飛滑跑距離1200米,降落距離800米。

二、米格-31的航電系統

在航電上也進行可升級。他的SBE-16“掩體”電子掃描相控火控雷達,搜索距離能達到200千米,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對4個進行攻擊。但是跟蹤目標距離只有90千米。雷達搜索範圍寬,能上視、下視水平方向能達到240°的大夾角。對紅外特性也能進行捕獲,有電子干擾能力。


三、米格-31的武器系統

米格-31截擊機擁有8個外掛點,機身下4個掛點可掛4枚R-33遠距離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或者4枚R-37遠距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兩翼下方可各掛兩枚中距紅外導彈。擁有超遠距打擊,中近距搏鬥功能。

米格-31以不適合今後空戰需求

雖然米格-31在截擊機中,已經擁有這不錯性能,但是隨著戰機不斷地更新換代。在這五代隱形時代,已經跟不上以後空戰的需求了。現代新型戰機都是綜合型多功能的隱形五代機。如俄羅斯的蘇-57、我國的殲-20等都兼有截擊的功能,再去單獨製造一款專用的截擊機已經不適應今後的空戰截擊。

1.米格-31的氣動佈局還是停留在70年代的水平無法滿足當今的隱形佈局。

2.米格-31的航電設備雖然進行升級,但是由於當時空間的設定,在進行更一步的升級難度加大。

3.米格-31在起降上,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短距離起降,所需的距離太大!

4.米格-31在作戰上功能單一,與現在的多功能飛機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


俄為何選擇升級米格-31

那為什麼俄羅斯現在還需要對米格-31進行升級改進呢?這是因為俄羅斯沒有更多的經濟能力去購買更多的蘇-57和蘇-35這種多功能擁有截擊功能的戰機。


以後飛機發展的趨勢

以後6代更新型的截擊機,肯定也不會繼承米格-31這種氣動佈局和這種類似專職的截擊機了。它的發展趨勢會往多功能、多用途等,氣動佈局會往無尾翼、垂尾,通過矢量推力發動機控制起降、方向,走隱形、高超音速或無人駕駛的形式。所以以後不會再出現類似米格-31這種高速單功能截擊機。



謝謝閱讀!如有認同“天明”觀點請幫忙點贊或者關注支持!如有更多的意見或有不同想法請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討論!


墨家荊天明


目前這個時代,專用的高空高速截擊機,確實沒怎麼發展了。但是這個原因要搞清楚,是因為截擊機不好,被多用途飛機取代了麼?當然不是!那只是因為大家都沒錢了,軍隊規模都有限,只能犧牲截擊機這種防禦單位,優先確保進攻手段,用多用途飛機湊合頂著就行!具體如何呢?





截擊機作戰目標,第一是對方航空打擊平臺,尤其戰略轟炸機。到20世紀末開始,還包括巡航導彈。其次才是偵察機,以及其他飛行目標。截擊機發展由來已久,二戰中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發揚光大是冷戰。冷戰美蘇兩超,軍隊規模巨大,對抗特別激烈!這些是大力發展截擊機的原因。在此期間,美國空軍搞出了F-102、F-106等。美國截擊機大部分部署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北部地區,以及加拿大,少部分在東西海岸。這些截擊機是"塞琪"綜合防空系統一部分,受全美防空指揮中心控制,截擊蘇聯遠程轟炸機,也就是圖-95。


蘇聯搞出的截擊機最多,包括蘇-9/11、雅克-25、蘇-15、圖-128、米格-25、米格-31等等一大堆。蘇聯有5大軍種,最大是用核導彈的戰略火箭軍,以及陸空海三個,還有一個是防空軍,(Противовоздушная оборона),專門幹攔截西方飛機的活。防空軍截擊機各個時期至少2000架,配合1千多個防空導彈營——1萬多部中遠程防空導彈,把整個蘇聯領土,裡外三層包裹得像導彈刺蝟一樣!美國空軍轟炸機多,是厲害,但打起來真闖蘇聯領空,也得死掉絕大多數!



截擊機為了攔截,最大速度快,攜帶空對空導彈威力大,射程遠,但是為此截擊機其他性能,比如靈活性、對地打擊能力等,都不同程度捨棄掉。蘇聯面對美國轟炸機威脅重,把攔截之外的其他性能,都捨棄掉了,蘇聯截擊機笨重,不能格鬥,也不準備對地打擊,就只能瞄準敵轟炸機、偵察機,打了就跑。所以蘇聯防空軍還裝備好多殲擊機,跟截擊機配合作戰。美國空軍的截擊機也這樣。而美國海軍卻不是,比如F-4、F-14都是以海軍截擊機的名目開始研製,就是為對付蘇聯反艦導彈轟炸機,但因為兼顧空戰格鬥性能,所以最後成為戰鬥機了。



現在世界上只剩下1個超級大國,而且大家經濟都緊張,沒什麼錢,只能拿多用途飛機湊個數而已。未來,如果頂級大國之間,又開始冷戰那種特別激烈的對抗,大家軍隊規模又開始飆升,那麼專業截擊機就會再次出現。當然,不會是當年2-3倍音速,2-3萬米升限就算了,而是向亞軌道,甚至向太空邁進,速度會到達高超音速,使用超遠程導彈、激光、粒子束等定向能武器!因為他們所要攔截的,是衛星、亞軌道飛機、空天飛機、高超音速導彈!所以那時,截擊機依然會復活,並迸發出全新生命力!


軍事作家陳曦


美軍F–102“三角劍”截擊機攔截蘇聯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

截擊機這個機型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從1950年代開始由於重型戰略轟炸機的出現,美蘇兩國為了在遠距離攔截或者擊落這些大傢伙,都研製多型截擊機加以應對...我國也有截擊機就是“殲八”,當年就是高空高速攔截“逆火式轟炸機”的。
B–52A戰略轟炸機,它出現之後就一直是蘇聯的夢魘,這飛機雖然飛行速度慢、笨重,但是航程太遠、載彈量太多,沿著邊境線飛行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飛進來,上個世紀60年代正是“核蘑菇雲籠罩的恐怖時代”,B–52所攜帶的核彈都是百萬噸當量級別的...誰都害怕它實施核打擊,反過來蘇聯的圖–95也對美國構成了極大威脅!

戰略轟炸機出現之後美蘇兩國為了不讓它靠近邊境,都開始研製航程很遠的超大型戰鬥機,最好是在離國境線500公里之外就把轟炸機幹掉才能消除威脅!要想航程遠飛機的體積就要很大這樣才能裝更多的燃油,同時飛行速度也要快,否則不能快速的趕到轟炸機的航線上進行攔截。所以,截擊機的體積都非常的龐大,並且要有高飛行速度。
圖–128“大提琴手”截擊機,與兩名飛行員的身材對比現代非常的巨大,因為它本來就是圖–98轟炸機改進而成的,目的就是要借用轟炸機大航程,多在天上飛一會。

蘇聯對於截擊機是情有獨鍾的,因為國土面積太龐大了,早年間沒有遠程飛機,敵對勢力想要窺探蘇聯腹地是很困難的,所以蘇聯將極其重要的設施都在這些人跡罕至、地圖上根本不標明的地方修建...但是,二戰還沒結束美軍就使用由B–29轟炸機改裝成的RB–29開始偵察蘇聯,由於當時雷達不完善,也沒有地空導彈,RB–29偵察機對蘇聯進行的偵察屢次得手。
RB–29算是美國第一代遠程戰略偵察機,將彈倉、機槍拆除,安裝上多臺偵察相機,憑藉萬米的飛行高度和3000公里偵察半徑,早年間多次入侵蘇聯領空實施偵察活動。

到了1950年代末美軍的偵察機已經升級換代為RB–57D、60年代升級為U–2;更嚴重的是這些高空偵察機讓蘇聯極為頭痛,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戰鬥機升限根本達不到美國偵察機的飛行高度,也就沒法將它們驅離或者擊落。

為消滅這些討厭的偵察機,蘇聯加緊研製出來了地空導彈...地空導彈雖然比較有效的限制了高空偵察機對蘇聯的偵察,但是B–47、B–52這類的核轟炸機威脅並無消除,況且地空導彈是“守株待兔”,蘇聯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滲透點太多了,根本守衛不過來...而當時的蘇聯戰鬥機只有小型的米格15/17/19,航程僅幾百公里,滯空時間太短,沒能力去攔截邊境外飛行的轟炸機,所以蘇聯必須要有大型的截擊機來應對美軍的核轟炸機。


在西方眼裡圖–128就是野蠻粗暴的代名詞,但蘇聯人則認為“能拔出膿,就是好膏藥”!甭管我用啥,打下B–52就行。

總體來說蘇聯第一代截擊機圖–128、蘇–11...等截擊機就是體型大、滯空時間長,也沒啥空戰能力,在地面雷達的引導下發現有入侵的轟炸機後迅速的靠近,使用粗糙的大型電子管雷達鎖定龐大的轟炸機後,發射同樣粗糙的大型空–空導彈,將轟炸機擊落就算完成了截擊任務,即是沒擊落也不戀戰,由於蘇聯有了地空導彈和特大型截擊機,美軍的轟炸機和偵察機也確實消停了一會,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美軍又研製出高空超高速偵察機和超音速低空突防的戰略轟炸機,重新對蘇聯構成了壓力。


U–2“龍夫人”之後,美軍研製的SR–71以超過3馬赫的速度對當時所有蘇制地空導彈和截擊機都構成了壓力,迫使蘇聯研製出S–200超大型防空導彈和米格–25來應對。

米格–25渾身不鏽鋼,這在西方航空界的眼裡是粗糙和落後的技術水平,但蘇聯人利用整合技術將它製造了出來,並且性能還比較優越,速度快的連“響尾蛇導彈”都攆不上,是SR–71的對等對手!由於它的出現1970年代美蘇雙方的“貓捉老鼠遊戲”有趨於平衡,反過來米格–25的偵察型也同樣可以偵察西方國家的戰略目標。戰略偵察機由於只是照相,沒有武器並不構成實質威脅,但1980年代出現的B–1B戰略轟炸機卻是實實在在的威脅,由於它採用低空突防的方式飛行,受地球曲面的影響和完善的電子戰裝備,蘇聯雷達發現它比較困難,而且導彈沒有了火控雷達的鎖定也沒法擊落它,米格–25由於雷達不完善,不具備下視能力,也很難發現低空、超低空飛行的B–1B轟炸機。

為了防止美帝戰略轟炸機的滲透,蘇聯在米格–25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米格–31截擊機,米格–31不但改善了雷達性能,還能更好的引導R–33遠程攔截導彈,更主要的是飛機部分的使用了新型材料,減輕機身重量,具備了一定的近距離格鬥的能力,可以更近的接近美軍的轟炸機,甚至陸基發射的巡航導彈...完全可以打擊B–1B遠程轟炸機,它服役後美蘇之間的突防與反突防又一次區域平衡。

但是到了1990年代之後隨著新軍事革命的發展,截擊機這個機種已經是日薄西山了,因為遠程空射型巡航導彈的出現,轟炸機再也不用深入到蘇聯的腹地進行轟炸了,圖片上B–52轟炸機下面那個像左輪手槍彈倉的是旋轉發射器,它上面可以安裝8枚遠程巡航導彈,射程已經超過了2500公里,如果真的戰爭B–52在距離俄羅斯邊境800公里外就可以發射,可以覆蓋相當多的戰略目標...這樣一來米格–31沒有了用武之地,總不能非常國境線1000公里外去攔截吧?況且自身也不安全。


基於防區外打擊戰法的發展和更精確的制導武器出現,俄羅斯已經不在發展截擊機了,而是發展大型多用途戰鬥機,在航程上已經和大型截擊機基本相同了,更主要的是飛行靈活性方面要大大超過截擊機,截擊機的任務完全被大型多用途戰鬥機所取代。
由於不攔截轟炸機了,米格–31目前的任務是“反衛星”,圖片上米格–31機腹下掛載的那個就是反衛星武器,目前對它的性能還不清楚沒法置評,另一個任務就是攜帶“匕首”高彈道導彈配合“逆火轟炸機”去打航母。

現在戰機的性能越來越高,研製費用也是天文數字,在用途越來越貶值的情況下,其他國家已經沒有必要再發展任務單一的截擊機了,至於俄羅斯目前還不好說,國土面積太大了將來出現替代米格–31的截擊機也不稀奇。


皇家橡樹1972


脫胎於米格-25的米格-31,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飛行速度2.83馬赫,作戰半徑720千米,實用升限24000米,續航時間3.6小時,一次空中加油可飛行6-7小時。

包括最大飛行速度、實用升限、續航力等如此硬核指標,即便當下所謂的隱形戰機都望塵不及,那些說米格-31這樣的高空高速截擊機沒有未來的推文者,恕我直言,其思維依然停留在以前的知識層面上,沒有窺探到預警機和防隱形目標雷達的出現,高空高速截擊機待在體系內作戰時,是戰勝隱形戰機的一大法寶。

原因非常簡單,當空中預警機和地面防隱形雷達,發現來襲的隱形戰機時,埋伏在2萬米以上高空的高速截擊機攜帶遠程空空導彈,無需開雷達只需用數據鏈接收來自預警機或地面指揮所的敵方目標參數位置時,採取居高臨下的攻擊方式,發射遠程空空導彈,就能將來襲的敵隱形戰機臨空打爆。

而敵方隱形戰機由於實用升限的原因,飛不到高空高速截擊機的高度,對高空高速截擊機無能為力,只有捱打的份,此其一。

其二,利用高空高速截擊機的優勢,將高空高速截擊機與彈道導彈或巡航導彈相結合,高空高速截擊機搖身一變,就變成了彈道導彈載機,或巡航導彈載機;利用高空和高速優勢,在空中超音速狀態發射時,能賦予彈道導彈或巡航導彈更大的動能和飛行距離,完成對地面和海上高價值目標的精確打擊。

參考俄羅斯將米格-31高空高速截擊機改成了能發射遠程彈道導彈的“匕首”導彈系統,10倍音速飛行的彈道導彈,將對航母、巡洋艦、驅逐艦等大中型海上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由於飛行速度快,現有標準系列對防空導彈來襲的“匕首”反艦彈道導彈極難攔截。

此一時,彼一時,當下的讀者不能老是停留在以前的知識水平上,得與時俱進;曾經有段時間,高速高速截擊機無用論大行其道,如同有了空空導彈航炮無用論最終被打臉一樣,隱形戰機航炮無用論也被徹底打臉了。

高空高速截擊機無用論,也將被現實所打臉,參考高空高速截擊機在體系內作戰是反隱形戰機的有力武器,以及參考俄羅斯已服役的將米格-31高空高速截擊機與彈道導彈相結合的“匕首”導彈系統橫空出世,對水面艦艇所構成的嚴重的威脅。


國平軍史


有未來。

任何國土面積廣闊,防空壓力巨大的國家,比如俄羅斯中國加拿大美國,實際上都需要遠程重型截擊機。

所謂截擊機,就是利用大載彈量和大航程,犧牲自身機動能力,在地面的引導下以高速接近敵方入侵飛行器,用自身遠程雷達發現敵軍後發射攔截導彈,然後轉身返航,下一批截擊機補位繼續進行攔截射擊。截擊機不與敵軍戰鬥機進行空戰,所以截擊機實際就是一個遠程防空導彈發射平臺。

擊落南朝鮮客機的蘇15截擊機:



強悍的米格31截擊機:


美國就曾經發展有P61、F106、YF12等專業截擊機,70年代之後因為航電大發展,截擊任務被整合至F14、F15和如今的F22了。

美p61黑寡婦截擊機:



美f106截擊機:



歐洲戰鬥機中的狂風、歐洲戰鬥機也都能夠承擔截擊機任務。中國以前有殲8項目,現在全部改為偵察。但是寬泛一些看,殲20同樣可以承擔截擊工作。

蘇聯—俄羅斯的情況更特殊,東部西伯利亞地區廣袤無垠,人口經濟不足,駐紮重型戰鬥機不可能多,中西部若沒有重型截擊機則達不到截擊任務要求,所以米格25/31的重型截擊機因此誕生,足夠完成對美轟炸機與遠程飛航導彈的攔截任務。



所以俄羅斯依舊在搞米格41項目。也就是遠程未來截擊系統,大約是空天戰鬥機計劃,對應5.5—6代戰鬥機。至於是否能夠完成,則需要看俄羅斯未來的經濟發展情況。


四川達州


當然有未來,而且越來越重要,隨著高超音速時代的到來,這樣的戰鬥機還會更加吃香。不過,米格31是肯定要過時了。如果我們寬泛的來看這個問題,其實F22和殲20、蘇57都屬於高空高速的截擊機。

圖為殲20和F22,實際上,這種超音速性能優異的五代機,就是高空高速戰機。


為何出現高空高速需求

戰鬥機飛的更高、飛的更快,這當然是好事,可是在第二代和第三代戰鬥機發展高空高速作戰飛機之後,第四代戰鬥機忽然轉型成為了中低空格鬥戰鬥機,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歷史的背景。第二代戰鬥機,也就是米格21、米格23、F104、F105、F4等戰鬥機的時代,是世界開始進入超級大國核對抗的上世紀50年代末。

圖為美國B1B超音速轟炸機,攔截這樣的轟炸機,當然需要高空高速戰鬥機。

當時,遠程投擲核武器的手段有很多,但是洲際彈道導彈和洲際巡航導彈的發展都才剛剛起步,雖然彈道導彈是最好的核武器投擲工具,但是作為當時兩個超級大國來說,轟炸機依然是傳統的核武器投擲載具。當時美國的B52轟炸機可以飛行15000多米高,而且飛行速度達到了0.81馬赫的高亞音速,如果要對這樣的轟炸機進行攔截,所使用的戰鬥機首先必須要飛行到一定的高度,還需要有超音速飛行的能力,而且為了贏取防禦和反擊的時間,攔截的戰鬥機必須要達到更快的飛行速度,比如2馬赫。

圖為俄羅斯圖160轟炸機,他的最大飛行速度超過了2馬赫,要攔截他,不飛2馬赫都追不上。

此後,適合戰鬥機掛載的戰術核武器出現,高空高速突防成為他們的秘訣,為了對付這樣的戰鬥機,比如美國研發成功了F105戰鬥轟炸機,蘇聯就必須要研發出飛行速度比他更快、飛行高度比他更高的戰鬥機才能確保安全。

圖為F105戰鬥轟炸機,美國想定的任務是他可以在和蘇聯的戰鬥中,密集的在前線快速往返,投擲戰術核武器,迅速的把蘇聯淺近縱深內的軍事集群消滅掉,發揮類似於如今中程彈道導彈的作用,但是在越南對地面防空導彈的過程中,他的表現差強人意。


為何放棄高空高速

但是後來,F105在越南戰爭中表現的很差,被擊落了很多,世界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也許分秒必爭的超級大國核大戰永遠不會爆發,但是戰鬥機必須要學會在中低空進行高機動作戰,只有這樣才能勝任隨時都會爆發的局部常規戰爭。於是美蘇都開始了第四代戰鬥機的研發,目標是針對第二代飛機雖然飛的快、飛的高,但是機動性差,在格鬥空戰中比較笨拙的問題,發展新一代戰鬥機。

圖為F4戰鬥機,在越南戰爭中,反倒是電子設備齊全,機動性稍好的F4戰鬥機表現較好,這為此後的第四代戰機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

新型第四代戰鬥機的要求是在中低空,在亞跨音速條件下(一般的格鬥空戰速度),可以作出大機動過載動作,適應格鬥空戰的戰機。這個理論又被稱為是能量空戰理論,因為該理論對於戰鬥機的飛行能量儲備要求很高,飛機必須在反覆的變速、機動過程中,保持高度、保持速度,這樣才有進行戰鬥的能力。在這個理論下誕生了美國的F15和蘇聯的蘇27等第四代戰鬥機。

圖為貝卡谷地空戰繪畫場景,在貝卡谷地空戰中,以第四代戰鬥機F16和F15為主的以色列空軍,大量擊落了敘利亞空軍的米格21和米格23等第二代戰鬥機,拉開了時代變化的序幕。

現在我們明白了,放棄純高空高速戰機的原因是因為第二代、第三代戰鬥機在純粹追求高空高速的情況下,成為了笨拙的飛機,作為一架戰鬥機來說,在空戰中笨拙就是原罪,是必然要被淘汰的,這和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關係,無法做出又快速又機動靈活的飛機。

圖為殲20戰鬥機,他就是一種優秀的高空高速戰機,有飛行員表示:一進入超音速對抗,就是殲20的天下。

第五代戰鬥機出現:新的高空高速高靈敏戰鬥機

然而這並不代表高空高速是過時的,他能夠帶來的突防優勢、快速攔截優勢依然具有很大的價值,畢竟作為截擊任務而言,爭取在最遠的距離、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攔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過去的技術搞不出機動靈活的高空高速戰機,但是現在不同了,其實第五代戰鬥機就是靈活的高空高速戰鬥機。

圖為蘇57戰鬥機,他可以掛載4枚射程500多公里的KH59MK2巡航導彈,加上超音速巡航能力,他成為對敵人縱深實施快速精確打擊的利器,要攔截他,也需要高空高速戰機。

眾所周知,第五代戰鬥機有一個4S標準,也就是隱身、超音速巡航、先進戰場感知能力、超機動能力,這4個S標準。隱身是第五代戰鬥機的基本特徵,也是他們誕生的基本概念,就像是高空高速對於第二代戰鬥機的意義,能量空戰之於第四代戰鬥機的意義一樣,可以說就是隱身空戰才造就了第五代戰鬥機。

上圖為F35,下圖為F22,F35明顯比F22要短粗肥胖許多,不能超音速巡航、沒有超機動能力的F35實際並沒有達到五代機的4S標準,不算是標準五代機。

但是第五代戰鬥機裡有兩個S和速度有關係,一個是超音速巡航,一個超機動性。超音速巡航,顧名思義就是能夠以超音速的速度進行巡航,這不正是更快速的截擊機的要求嗎!以超音速進行巡航的意義就在於快速到達戰場,快速進入空戰,在更遠的距離建立空中交戰線,這就是高空高速的概念,這說明五代機一樣強調高空高速。

圖為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戰鬥機米格31,掛載著俄羅斯的高超音速導彈“匕首”導彈,高速+高超音速的組合,使得米格31真正成為當年美國想要在F105身上實現的目標:快速的發動對淺近縱深戰役集群的打擊,迅速消滅迎面之敵。曾經的截擊機,成為了高速轟炸機。

但是高空高速意味著笨拙,正如有飛行員稱:“進入超音速裝態的蘇27就像是拖拉機”一樣,戰鬥機進入高速裝態就必須要限制機動性。因為超音速下的戰鬥機一旦進行機動,機體承受的各種壓力和機動過載將會大不相同,一個不小心要造成空中解體的。但是第五代戰鬥機不同,他強調具備超機動性,也就是超音速機動性能。

上圖為蘇35,下圖為蘇57,正是在超機動能力上的差距,使得蘇57幾乎可以肯定會在空戰中壓制F35。

五代機可以在1.5馬赫下做出機動過載大於9G的機動動作,但是第四代戰鬥機只能做到不超過4G,最先進的四代半戰鬥機也只能限制在6G的機動過載,如果進入2倍音速速度,第五代戰鬥機還可以進行接近6G機動過載的動作,第四代戰鬥機就只能平飛直線了,輕易不要做動作。可見,第五代戰鬥機是一種在高速狀態下進行機動的先進戰鬥機,飛的快、飛的還靈活,這自然就不需要對高速性能進行削弱和限制了。

圖為殲20戰鬥機,他有鴨翼+全動垂尾+邊條來提高機動能力,實現在超音速條件下的機動靈活。

因此,從第五代戰鬥機開始,新的高空高速時代又來臨了,而且隨著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出現,戰鬥機也終有一天需要進入高超音速時代,才能對那些高超音速飛行器/導彈進行攔截,所以高空高速不但沒有落伍,反而愈發重要。


海事先鋒


截擊機作為一種機型沒有未來,但是戰機高空高速性能未來將更加重要。

二戰結束後,為了攔截載有核彈的轟炸機,主要空軍大國特別追求戰機的高空高速性能,在上個世紀60年代湧現出一批以“雙二”指標為核心性能的戰機,如美國的F4鬼怪、蘇聯的米格25、英國的閃電、法國的幻影3等。

所謂的“雙二”性能,就是最大速度超過2馬赫、最大升限超過2萬米。這些戰機普遍擁有強悍的爬升性能和高速能力,主要作戰武器是空空導彈,主要作戰對象是對方的轟炸機編隊。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些戰機都強調高空高速性能,但是“截擊機”作為一個專用機型,卻只存在於蘇聯的國土防空軍中,其他國家都是作為戰鬥機使用。

但是受限於當時氣動設計能力,這些追求高空高速性能的戰機機動性能普遍不佳,而且在那個年代戰機火控系統和配套的空空導彈性能不佳,致使這些戰機在制空作戰時不能達到預期。

美國F4鬼怪戰機載越南戰場上的表現證明這些突出高空高速性能的戰機並不能完全勝任空戰任務,空戰典型的區間一般是在中空、跨音速階段。

於是第三代戰機某種程度上是對第二代戰機強調高空高速性能的撥亂反正。第三代戰機通過使用電傳飛控、邊條翼或者鴨翼等氣動增升措施,著重優化跨音速區間的氣動性能,弱化高空高速性能。至此,突出高空高速性能的戰機正式走向歷史的消亡,即便一代截擊之王米格31,也再無接班之人。

但是,隨著戰機火控系統以及中距空空導彈技術的進步,超視距空戰成為空戰的主要樣式,高空高速性能又重要起來。因為載機以更高的速度和高更的高度態勢下可以賦予空空導彈更大的不可逃逸區,提高殺傷效率。

AIM120空空導彈包線圖,可見載機速度越快、高度越高,有效射程就越大。於是,在第四代戰機中,高空高速性能的重要性又回來了。

F22具有無與倫比的超音速機動性,氣動佈局重點優化1.5馬赫以上時的氣動性能,能夠實現1.6馬赫的超音速巡航。

雖然憑藉先進的氣動設計、電傳飛控以及矢量發動機,F22在各種速度下的機動性都實現了對三代機的超越,但是最大的優勢區間還是超音速領域。雖然截擊機已經消亡,但是在先進技術加持下,F22是有史以來截擊性能最強的戰機。

不僅是F22,殲20在研製時也重點優化超音速性能,為了獲得較低的超音速阻力,殲20使用了較常的機身和麵積相對小的機翼。像F22、殲20這樣的四代制空戰機,即便不考慮隱身性能,依靠強悍的超音速機動性能也能遠程吊打一票三代機。

下一代戰機雖然還遙遙無期,但是根據未來空戰趨勢,戰機平臺性能依然會具備更強的高空高速性能,預計可以實現3馬赫超巡,最大作戰高度也將突破3萬米,甚至是空天一體的飛行器。

總之,戰機的高空高速性能並不過時,相反會越來越強、越來越重要。只不過,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截擊機思路劍走偏鋒,當時的技術能力無法保障其在擁有高空高速性能的同時兼顧制空性能,而後來技術的發展才滿足了這種條件,這就是軍事技術螺旋上升的一個表現吧。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實際上,目前的截擊機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像米格-31這樣的專職截擊機,除了高空高速截擊能力,其餘的亞音速機動,對地能力基本為0(不過米格-31搭配匕首還是有一定的反艦能力的)。另一種就是有其他用途的截擊機,比如F-22,F-22既擅長亞音速也擅長超音速。F-14的截擊能力很強大,它的打擊能力反艦能力也很強。

米格-31過去專職截擊機,但目前也開始搞打擊任務,純粹的截擊機已經消失了

在瞭解這點之後,我們就可以進行這個問題,米格-31這樣的高空高速截擊機還有未來嗎?我很明確地告訴你,沒有未來。

不只是截擊機會退出歷史舞臺,打擊機也會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必然的趨勢,未來只會留下純粹的真正的多功能戰機。

為什麼呢?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國家還停留在打擊機+空優機來形成最初的體系。部分空軍體量較大的開始由空優機轉變為,空優機+多功能戰機的體系,比如俄羅斯和中國。極少部分很早就開始了純粹的多功能戰機,比如美國,英國等。

但是目前為止,唯一成功的國家只有美國,他的代表作就是F-35。

瞭解F-35的人會知道,F-35是真正的全能戰機,除了超音速性能較差。F-35可以承擔其他的全部任務,F-35不僅能夠做到常規的多功能戰機能夠做到的打擊任務和空優任務,還能做到其他戰機根本做不到的

F-35是真正的多功能戰機,它可以承擔目前為止絕大部分的空軍對於戰鬥機的任務,自身憑藉數量就可以構建一個很健全的體系,其作戰效能很強大,這是空優機+多功能戰機做不到。F-35的能力簡直是其他國家想象不到的。

F-35依靠 DAS鎖定火箭,可以實現助推段攔截,圖為F-35的DAS鎖定獵鷹-9

F-35還可以參與到NIFC-CA中,因為其憑藉先進的航電本身就可以作為一個簡單的CEC的平臺

F-35能做到的只會更多,它是真正的多功能戰機,可以說F-35自己就是體系,美國人在思路上再次走到了前方,這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可能對我說的不以為然,因為各個國家有各個思路,沒有人規定路子非要一樣。我們需要知道,目前在航空上走在最前列的正是美國,所以美國人會比我們先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思路,實現思路。這就是美國在技術上的前瞻性。

其他路子不一定沒有,但是美國的路子經過層層篩選基本上是正確的。

所以未來的純粹的空優機,打擊機都會消失,只會留下多功能戰機,但是F-35始終是F-35,目前沒有戰機能夠做到F-35那樣,實現真正的全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