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高福罪不至死且有邬思道谋划,胤禛一定要杀他是否别有用意?

青灯问史


李卫与翠儿好了,高福坏了。喝醉酒之后被八爷的管家老胡拉下水,透露了一些四爷府的细节,但是事实上都是管家设下的机关。高福分不清状况,糊里糊涂上了老胡的套。

这事儿被老十三发觉后告诉了老四,老四当然很气愤。邬思道知道是高福的问题,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高福说出实情,为他谋划生路。

借高福之手将计就计,将太子与任伯安的信件转交到八爷手上,高福也算是将功抵过,若是再经过邬思道从中作保,断不会让高福丢了小命。可为什么胤禛最终还是杀了高福?

谁不知道四爷府规矩大,管理严明,密不透风,大概高福是第一个触犯雍王府规矩的人。要知道,高福、李卫和翠儿是胤禛在江南收留的流浪儿,知恩图报是根本,李卫翠儿就知道,可惜高福踏空了。

胤禛一定要杀掉高福,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是要“忠”。

忠诚是胤禛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在雍王府办差,忠诚比能力更重要,胤禛向来规矩大,严厉苛刻,纠其主要原因,还是要因为忠诚,且要忠诚得毫无杂念,尤其是对奴才。邬思道虽然是胤禛请来的智囊,在这个问题上,胤禛也绝对不会手软让步,所以,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过失,可一旦涉及到忠诚,就是原则性问题,就会是天大的事。原则性的问题,忠诚的问题,是需要坚持和定力的,是要经受不断的考验和诱惑的。高福之过不在于有没有犯下实质性的错误,而是在于撇下了忠诚二字,虽然知过,但是定力不稳,保不齐将来还会犯。在严要求的胤禛手里,犯了忠诚二字的讳,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二是警示。

邬思道为高福谋生,因为他们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是地位并不见得有多少差别,邬思道对高福心存怜悯之心,想要救下高福一命是他自己作出的决定。邬思道在这里似乎是忘记了在雍王府,在雍王府可以做决定的只有胤禛一人,虽然利用高福转交太子爷与任伯安的信件,但是显然,邬思道也犯下了擅自做主的错误。须知,在雍王府只有一块云,那就是胤禛。邬思道对高福的同情在雍王府便没有半点价值,得到的只是更为严苛的警示。邬思道当时没有预料到这个问题,以为他出面就可以保下高福,他错了,这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所以邬思道最后说:杀高福者,邬思道也。

三是断后路。

断谁的后路,当然是老八他们的后路。这封信最终是由管兵部的老十四提交给康熙皇帝的,因为太子掌兵有调兵之权,由老十四提交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要追查信件的来源,势必要烧到老四胤禛的身上,这样的话,就真的不容于太子,不容于天下了。老四胤禛杀死高福,免除后患,即使追查也是个无头公案,一了百了。留着高福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许多人将胤禛杀高福只是归结于他失“忠”,警示邬思道,这个不错。从技术层面上讲,杀高福,还是为了洗脱自己绊倒太子的阴谋,假借高福之手传递信件,再借八爷党之手转呈康熙,最后杀死高福,将回查的路掐断掐死,死无对证,从而达到保全自己万无一失的目的。可见胤禛心思何等缜密,所以,第三点至关重要。


青灯问史


《雍正王朝》高福罪不至死且有邬思道谋划,胤禛一定要杀他是否别有用意!

高福作为胤禛的管家,竟然被人用八千两银子,一处宅子和一个女人给收买了,也就把胤禛出卖了!虽然邬思道将计就计,把局面扭转了,但是胤禛还是要把高福杀掉,确实大有用意!

为什么呢?请看下面!



一,手下不忠,杀鸡给猴看,胤禛借此告诉手下对主子一定忠心耿耿!

高福做管家多年了,也颇得胤禛的信任!

但是,面对八阿哥派来的管家别有用心的引诱,高福在八千两银子一处宅子一个女人的条件下,出卖了主子!

本来胤禛的冷面王是出了名的。这下可好吃里扒外的家伙,为了点小利就出卖主子了,如果不严厉的处理,下一个也会像高福这样!

于是,胤禛就来个杀鸡给猴看!把高福直接丢进雪堆里冻死,让家丁仆人都观看这个过程,还训话:这就是吃里扒外的下场!

那些家丁丫鬟看到了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胤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二,立志夺嫡的胤禛,就是要自己的手下对他忠心耿耿!否则,府中如果有内鬼哪能成大事!

在邬思道的点拔下,胤禛决定参于夺嫡!

当八阿哥开始盯上胤禛后,想知道胤禛的秘密就是收买他的手下!

于是,高福就真的被人利用上,出卖了四阿哥!

参于夺嫡的胤禛知道自己的府邸如果有内鬼,那哪可成大事!

于是,胤禛担心的事发生了!有人敢出卖了他!

愤怒之余,胤禛决定重重处理这个有二心的高福!不然,以后怎么商量和筹划大事!

于是,胤禛把府上家丁丫鬟全部集中训话,就是传递个信号:对主人忠心!否则就像高福那样!



由此可见:胤禛杀高福给大家看,就是告诉手下学会办事!对自己主子忠心耿耿!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媚之夭夭


《雍正王朝》中这一段节奏非常快,以至于有些地方模棱两可,令人难以捉摸。

我们先来看一下剧中高福死之前都做了什么事,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1、翠儿走后,高福醉酒,被老八府上人诱骗;

2、高福吐出“太子给任伯安写有一信”之事;

3、胤禛从老十三口中得悉“高福”一事;

4、邬思道深夜找到高福,得知事情原委,决定救高福;

5、邬思道指使高福从胤禛房中偷出那封信,送给老八;

6、邬思道将将此事告诉胤禛,让胤禛以为高福所为都是出于自己的授意;

6、老八得到信以后,勒令老十四将信呈给康熙,太子二度被废;

7、此事已了,高福无用,被胤禛赐毒酒而死;

8、邬思道深夜惊醒,来到高福住处,目睹其惨状,大呼“杀高福者,邬思道也”。

这里面有一个疑点,胤禛曾对老十三说过“这封信由自己亲自保管”,那么高福怎么会轻易的就“偷”到信了呢?

唯一一个解释就是胤禛故意放水,顺水推舟,借“老八信任高福”一事,将“太子的信”巧妙的送到老八手里,以造成一种“太子二度被废是老八一党所为”的假象,不令康熙怀疑此事与己有关。

而事情的发展果如胤禛所料,表面上所有事都与自己无关,实则一切流程都是在胤禛的推动下发展的。

高福一定要死

那么现在知道“太子写给任伯安一封信”此事的除了老八一党以外,自己这边只有“胤禛、胤祥、邬思道、高福”四个人,这件事是万万不足为外人道也的 。而其中胤祥、邬思道是可以信任,而高福毕竟年幼,糟了老八门人的道儿,已有前科,为了夜长梦多,高福就必须要死。

无论邬思道如何大包大揽,以仁心换取高福的真心,并将高福的过错引申为“自己的计策”,寄希望于胤禛放过高福一马,哪怕将他圈禁终生,最终也没有想到胤禛如此狠毒,终于还是没有救下高福一条命。所以才有那一句“杀高福者,邬思道也”,倘若高福没有“将信送与老八”,落入了胤禛的圈套,恐怕也不足以死的如此干脆,如此不瞑目。

也是因为高福的下场,邬思道才更加深了“与天子交,共享乐难”的印象,在胤禛继位当夜,便“三不可用、半隐”一番推辞,远离了雍正、远离了京城是非之地。

所以,胤禛杀高福也没什么其他用意,原因就是两个字“灭口”。

只不过电视剧塑造的“高大全”的雍正形象,对于一些阴狠的勾当,没有太详细的赘述,在二月河原著《雍正皇帝》中,高福死的哪有这么轻松。原著中,杀高福是在冬天,胤禛令下人堆砌一个雪桩,然后命人将高福“头朝下,插入雪中”,将高福活埋在雪中,原著中描写年羹尧看到这一幕的心理表情:杀人如麻的年羹尧也感到两股颤栗。

史味人生


是的,胤禛杀高福有着很深的用意。



第一,胤禛作为主子,是要有绝对权威的,否则谁都不听你的,底下人都擅自行事,那队伍就不好带了。高福虽然是误入歧途,被八爷利用,但也是不忠诚。关键邬思道还绕过胤禛和高福谋划着将功折罪,将太子给任伯安的密信交到八爷那里。如果以后随便是谁都敢背着主子擅自搞小动作,这还得了?所以胤禛必须让高福死,以警示众人,对主子要永远忠诚和坦诚,不能擅自行事。尤其是对于邬思道,足智多谋,一旦生出异心,对胤禛的损失极大,所以必须借高福之事敲打警示他才行。



第二,这本就是顺水推舟,事后灭口之事。太子给任伯安的信绝对是重磅炸弹,一旦让康熙知道,太子基本上就是完蛋了。那么,谁把这封信送给康熙,谁就会被康熙认定是企图扳倒太子的野心家,所以胤禛不会自己送,他必须把这件事嫁祸给八爷,让八爷去送。那么怎么才能把这封信悄无声息地送到八爷那里呢?正好高福事发,邬思道替他出了主意,想着将功补过。于是胤禛便顺水推舟,让高福把信偷出来交给了老八。否则,如此重要的机密信件又怎会被一个小小高福偷出来?后来果然,八爷利令智昏,让老十四把信送给了康熙。康熙粉碎了太子的兵变,然后废掉了太子,但同时老八也由此失去了夺嫡的希望。目的达到后,胤禛必须要杀人灭口,除掉高福,否则一旦有人追查此事,势必牵出高福乃至于胤禛。到时候恐怕胤禛也要被康熙扣上一个“其心可诛”的罪名了。



所以,无论高福是否罪不至死,是否能将功补过,他都得被灭口,因为他在无意间充当了胤禛整体谋划的帮凶。


达摩说


从高福选择背叛的那一刻起,也注定了他不会有任何生路,在复杂的皇室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这样的小棋子一旦走错路,那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高福被杀的本身并不复杂,要怪只能怪他错误的卷入了这场不该属于他的政治斗争当中。

由于眼看李卫迎娶了翠儿,心灰意冷的高福在利益的引诱之下,投向了对他颇有好感的八爷党,事实上老八对他有兴趣,并不是在于他有什么能力,而是在于作为雍正的奴才,八爷党顺利在雍正的王府中安插了一颗钉子,而高福在利益的引诱之下也投怀送抱,交代出了雍正如何在八爷的当铺里骗取百官行述,也是这个信息的暴露,让八爷党意识到了一个严重性的问题:早些年他们以为他们的对手只有太子,而雍正不露声色的行动,让他们意识到了一向低调的雍正实际上也同样窥视着那个皇帝的宝座。这是一个更加可怕的敌人,可怕性就在于大家都以为雍正没有杀伤力,但雍正却一直在暗地里向各个对手瞄准。



而不久后,当雍正发现高福暗地向八爷党投靠时,他也同样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多年前大阿哥遭到禁锢、太子曾经被废、八爷党更在太子选举中遭到康熙的重点打压,因为他们都犯下了一个错误,在康熙还牢牢地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时候,他们却过早地暴露了火力提前对皇位表示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进而引起了康熙的不满,至少在康熙还是皇帝的时候,他绝不能容忍别人威胁他的位置,即便是他的儿子也是如此,而雍正在这一期间之所以能够安稳,就在于他对外始终保持着孤臣的身份,默默做事表面上从来不对皇位产生兴趣,为此也受到了康熙的重视,甚至迷惑了周边所有的皇子。而在高福背叛的那一刻,雍正苦心隐忍几十年的阴谋全部暴露,这也意味着八爷党的火力很可能会向自己扑面而来。



因此为了提前转移火力,雍正巧妙的安排邬思道重新策反高福,用江夏镇事件中截获的太子与任伯安之间的密信,通过高福之手转交给八爷党,表面上是高福不负众望,从雍正王府中偷出密信晋献八爷,但实际上却再一次把八爷党的火力重新转向了太子,重新复出的太子竟然想从任伯安的手中拿到百官行述来控制文武百官,这样的阴谋一旦让康熙得知,太子断然不会有生路。

因此当这封信由八爷党交到康熙的手中时,太子直接从皇位争夺战中宣告退出,竞选者只剩下了八爷党和雍正,当老八还在为将对面两个竞争对手(太子和雍正)成功打掉一个而沾沾自喜之时,却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无形之中也被康熙打掉,太子企图威胁文武百官固然可恨,可多年来拉拢群臣积累人气,背地里却选择暗箭伤人,这样有着阴险作风的老八又如何讨得康熙的欢喜?老八自作聪明的想着如何打掉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却不知雍正巧妙地再次跳出了争夺之外,用一封密信来挑动太子和八爷党之间的自相残杀。这出借刀杀人着实漂亮,但却存在着一个漏洞,毕竟这份密信原来是在雍正的王府中,而转交秘信的高福也是雍正王府的人,雍正又岂能让康熙知道这封信是自己送给八爷党的,为了能让自己彻底置身事外,雍正必须选择与这封密信彻底切割联系,而中间的那个联系点,恰恰就是高福!



只要高福一死,密信之前在雍正王府当中存放的秘密就会永远掩盖,康熙只会知道这封信曾经出现在八爷党的手中,把手足残杀的烂账也会算到老八的头上,八爷党要想把责任推给雍正,真抱歉!在这一刻已经死无对证了!高福已经神秘失踪,你拿什么证明这封信是我雍正的?



高福首先错就错在背叛了雍正,与八爷党建立了联系,也导致他成为了双面间谍最有力的人选,否则作为平凡的下人又与八爷党毫不相干,雍正很难选择高福用来牺牲,毕竟他是只是一个普通的奴才,在之前几乎没有帮助雍正做暗事的情况下,他很难进入到这个漩涡当中,而他错误的走上了这条道,就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从家法上考量,雍正不会容忍一个叛徒,从利益上考虑,这个给自己做了见不得光事情的叛徒,更要在第一时间杀人灭口。

或者退一步来说,就算雍正能够放过他或者没有发现他的身份,作为八爷党秘密安插在雍正王府上的一颗钉子,老八也不会容忍高福在未来暴露自己的阴谋,而影响自己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名声和形象,老八也同样会选择杀人灭口,可以说从高福触碰了这根红线的那一刻起,高福被杀就成为了改变不了的结局,就看是雍正杀还是八爷党杀!


辽宁资深球迷


高福确实错了,出卖主子在清朝的罪过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就连多尔衮这样被死后清算的人物,因为他的旧部下苏克沙哈向顺治皇帝提供其犯罪证据,虽然他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但在康熙朝还是被人看不起,不被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