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內閣制度、八王議政”是否名存實亡,漫談清朝軍機處機構

明朝一朝覆滅,清朝正式踏上歷史舞臺。眾所皆知,明朝後期充斥著黑暗和動盪,內有宦官秉政,根基腐敗,文官集團隻手遮天,外有強敵,一座大廈就此傾塌。清朝作為時代的接班者,繼承了明朝等政治體制,例如內閣制度。

明朝覆滅的原因之一,便是文官集團的隻手遮天。而之所以朝廷各方勢力比重失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內閣制度的出現。清朝同樣繼承了內閣制度,卻沒有再發生明朝內閣勢力傾朝的現象。內閣失勢,從而出現了清朝“八王議政”的現象。但在雍正,宗室親王參與朝政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軍機處就此成立。

試問:“內閣制度、八王議政”是否名存實亡,漫談清朝軍機處機構

軍機處內部

取代“內閣制度”、“親王參政”,軍機處的出現打破了以往政治手段的常規——公開的國家事務變成了徹底的密室政治。可以見得,軍機處的出現確立了皇帝對官僚群體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皇權的加強使得權力的專制。也就是說,軍機處相比其他部門,更是考驗皇帝是否及格的一個標準。皇帝稱職,國泰君安;皇帝遊手好閒,國家動盪。

故本文從內閣弱化、內閣與軍機處的區別,以及八王議政名存實亡的轉變,用更加全面的角度來看待軍機處這一機構的真身,探討為何清朝能不復明朝文官傾朝的現象。

一、軍機處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部門

雍正七年,軍機處被雍正帝設立,其理由是內閣在太和門外,擔心內閣洩政,所以在隆宗門內設立單獨的、由自己能掌握的部門。他們的職務是處理緊急軍務,以及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乾隆時期,乾隆帝復設軍機處,從此,軍機處成為了清朝的中樞權力機構,一直延續到了清末。

試問:“內閣制度、八王議政”是否名存實亡,漫談清朝軍機處機構

設立軍機處的雍正帝

軍機處總攬軍、政兩權,是帝國的最高執政機構。而不同於內閣,軍機處完全受到皇帝的掌控,等於是皇帝的秘書班子。按照以往慣例,在一個集團中同時賦予軍、政大權,這個集團一定會成為霍亂朝政的主導因素。

然而,清朝的軍機處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且軍機處沒有正式的辦公場所,官員設置也沒有正式的規定,他們甚至是沒有品級,也沒有俸祿。這也就是說,軍機處的確是清朝最高執政機構,但並沒有我們所認為的那麼有權有勢,它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

軍機處設有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職位,擔任軍機大臣的是皇帝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中挑選出來,軍機章京則是從內閣、翰林院、六部等部門挑選出來。由此可見,軍機處的權力來源並不單一,他們來自各個部門,出於不同的利益集團。但是問題又來了,要知道,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些人難道不會“同流合汙”,最終變成一股勢力?

試問:“內閣制度、八王議政”是否名存實亡,漫談清朝軍機處機構

軍機處機構內部劃分

成為軍機大臣、軍機章京等,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這些職務他們只是兼任,他們的升轉仍在原部門進行。這個前提,保證了權力的細分,且不會結盟。

軍機處也沒有正式的辦公場所,只是在隆宗門內,靠近雍正帝寢宮設立了一個值班房。雖然不能時時刻刻監督這些大臣,但皇帝保證了,至少在辦公時,這些大臣是在他眼皮子底下的。召見時,皇帝指示各種政務如何辦理,軍機大臣提供不同意見,最後皇帝來作出裁決。軍機大臣根據皇帝的旨意擬定文書,最後又交給皇帝過目,最後不經過內閣,直接下達給相關人員。

這樣的模式不知各位是否眼熟?軍機處和皇帝的關係相當地接近今天僱主和僱員的關係,總的來說就是做好該做的,不該做的別碰。不過今天的僱員比他們更幸運,畢竟有升職加薪的可能。無專官,無正式辦公場所,使軍機處成為了清朝最特別的一個機構。

試問:“內閣制度、八王議政”是否名存實亡,漫談清朝軍機處機構

軍機處現狀

二、 軍機處與內閣的區別

上文介紹了軍機處是怎樣的一個機構,不管怎麼改革,其本質上是和內閣一樣的——隸屬於皇帝的秘書班子。但由於內閣權力來源的單一化,使得內閣最終演化成宦官秉政的手段,成為帝王的威脅之一。自從軍機處設立之後,內閣的地位雖然高,但實權卻轉交給了軍機處來掌握。皇帝的重要指示,都是交予軍機大臣來處理,只有普通的指示才是交給內閣來處理。

內閣不再是政治中樞機構,軍機處相對其更能獲得皇帝的信任,皇帝信任的來源有二,其一是將軍機處人員的設立細分到各個權力來源,其二,並不取消內閣,讓軍機處成為執政機構的“唯一”。

從制度上來說,軍機處取代了內閣“票擬批答”的職權,建立了“廷寄”制度。“廷寄”的意思就是,皇帝通過軍機處秘密指示通過軍機處直接發佈給相關人員,相關人員也可以通過軍機處與皇帝對話。而不是像過去,經由內閣奏報批覆。由此可見,軍機處的出現大大消減了內閣的勢力,內閣徹底成為了一個不得干預政務的普通機構。內閣大臣出於六部尚書等,有正式的品級以及相關的規章制度。軍機處只是一個臨時結構,並非正式機構,組成完全由皇帝的任意安排。

試問:“內閣制度、八王議政”是否名存實亡,漫談清朝軍機處機構

軍機處起草文書

《清史稿》記述,清代內閣“沿明舊名,例稱政府”,但“內閣實權,遠不逮明”,“內閣宰輔,名存而已”。

軍機處和內閣差別不大,可為何帶來的影響卻是截然不同的?從根本上來看,明代的中央集權並不成功,丞相制度的消失,讓皇帝攬上了丞相的職務。不過兩者之間的區別也還在,丞相做錯了會受到懲罰,但是皇帝做錯,那就不一定了。

除此之外,內閣其實和丞相併無太大差別,權力都是掌握在他們手中的。而在清朝,決策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軍機處不能對皇權構成威脅。

在內閣初設時,它的性質和軍機處幾乎是一樣的,後來因為皇帝的精力和能力的下降,內閣才逐漸擁有了一定的決策權,甚至在某種方面來說,更是相權的延伸。相比較下來,軍機處只是純粹的秘書班子。

試問:“內閣制度、八王議政”是否名存實亡,漫談清朝軍機處機構

軍機處現狀

根據《東華錄》中記載,“奏章票擬,主之內閣;軍國機要,主之議政處。”

可見,軍機大臣雖然掌權,但也只能做到提提建議,決策權都在皇帝手中。這也是為什麼說軍機處是考驗帝王是否合格的標準,倘若帝王能力和精力下降,直接影響到國家形勢。

三、八王議政名存實亡

自古帝王的威脅,要麼是來自於相權,要麼是來自親王。清朝入關之後,議政親王的權力是非常大的。此時清朝的情況就是,內閣大臣中南北方士大夫的黨爭仍然持續著,而黨爭又同時與滿洲貴族內部矛盾糾纏不清。總結下來就是亂七八糟,皇帝面臨著一個隨時可能掙脫桎梏,正在發狂的野獸,倘若稍加懈怠,後果不堪設想。

康熙帝親政後,也漸漸看清了事態的嚴重性。一方面,國家大事必須經過議政親王的同意,這些滿洲王公貴族地位較高,皇權與他們發生衝突,皇帝只能選擇退讓。另一方面,內閣控制著外廷的權力,當權力矛盾時,皇帝也不得不選擇退讓。

這時的康熙帝,無論是選擇與哪方硬碰硬,都是極其不理智的選擇。如果對方傾盡全力來抵抗,皇權不僅受到威脅,甚至另一方也會落井下石。為了加強皇權,康熙帝設立了“南書房”,也就是軍機處的前身。

試問:“內閣制度、八王議政”是否名存實亡,漫談清朝軍機處機構

影視作品中八王議政

根據《樞垣記略》中記載, “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入值康熙“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權勢日崇”文學侍從雍正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保直者多慮洩事機,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

收穫一定的成果之後,康熙帝決定將南書房作為核心,逐漸將權力移交給南書房,從而加強自己對權力的掌控。直到雍正年間正式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還是存在著,但他們所議之事只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等,並不能涉及軍國大事。乾隆時期,乾隆帝徹底取消議政王大臣職名。貴族干政、內閣主權的局面徹底消失。

總結

無論是內閣制度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在最初設立之時,都是帝王出於為國分擔之心。而在最開始,它們的確是發揮了一定積極意義的作用。但“養虎為患”,帝王和國家是制度的受益者,同時也是制度的奴隸,如何平衡其中勢力,這是帝王終生要去解決的問題。

試問:“內閣制度、八王議政”是否名存實亡,漫談清朝軍機處機構

軍機處

清朝皇帝謹記明朝亡國之因,緊握皇權,開創了十三王朝的清朝。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不同於前朝繼承皇位的順理成章,在清朝秘密建儲制度下,皇帝並不單指有皇室血脈的人,更是多了一個“有賢能”的前提。軍機處的出現也將責任全權轉交給皇帝,真正做到了“天子與庶民同罪”。

這是什麼意思?在一個國家崩塌之時,人們總是習慣於將過錯歸咎於制度、勢力等,皇帝無能,我們將目光看向丞相、宦官等,指責他們過多幹涉政務。國家根基腐敗,我們將目光看向貪官,為官不為之人,指責他們動搖國之根本。何曾將目光單單停留在帝王身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帝王雖不是造成國家覆滅的原因,但絕對是埋下隱患的根源。

軍機處為清朝最高執政機構時期,也出過“和坤尾大不掉”的情況,身為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的和坤,要求“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打破了制衡,加大了皇帝被操控的可能性。嘉慶帝將和坤剪除後,廢除了此條規定並特意挫壓群臣唯軍機大臣是首之心。軍機處才成為單純的秘書班子,而不打亂政權結構的存在。皇帝的權力無可置疑,但皇帝所揹負的責任也不能假裝看不見,在其位謀其職,皇帝們都應該深刻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參考文獻:《東華錄》、《樞垣記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