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老舍作品《茶館》的深層含義?

快樂要永恆生命須怒放


老舍曾經說過:“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用來形容《茶館》,非常貼切。

寫於1957年的三幕話劇《茶館》無疑是老舍在當代的傑作。

一個小小茶館,濃縮了一個社會,包涵了各色人等。


茶館,是社會的一角,也是舊社會的一個縮影。

進入茶館的人多而雜,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為著各自的目的和需要到茶館裡來活動。小財主們吃飽了飯,無所事事,整天泡在茶館裡混日子,他們提籠架鳥、下棋聊天,逗蛐蛐玩蟈蟈,或帶點小玩意兒來炫耀自己的財勢。

那些背後有些靠山的惡霸、漢奸,以及他們豢養的流氓、走狗、打手們,在茶館裡尋洩鬧事、敲詐勒索。也有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下層百姓,進出於茶館為了活命而奔走,有代寫書信的、有相面算卦的、有賣耳勺的,有挨街挨桌乞討、賣兒賣女的……

裕泰茶館掌櫃王利發,父親早亡,20多歲就獨立經營。他精明能幹,有點自私,但心眼不壞,為了維持一家生活,一輩子小心謹慎,到處請安、作揖、說好話,誰也不敢得罪。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茶館每況愈下,無論他怎樣努力掙扎,也無法擺脫越來越窮的困境,直至家破人亡,他被逼上吊了。

茶館的房主,民族資本家錢二爺,在戊戌政變失敗後,仍堅持要走維新的路,他把自己的房地產全部賣掉,籌集資金開工廠,搞實業救國;奔波了40多年,最後以失敗告終。

有愛國心有正義感的常四爺說了句“大清國要完”,被在茶館裡專門監視茶客言行的特務押到衙門,吃了一年多官司,把家業耗光當盡,最後不得不靠賣花生豆為生。

劇終是一個寓意深刻的場面:三位老人:當了一輩子順民的老掌櫃、破產的民族資本家秦二爺和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常四爺,在茶館裡最後一次會面了,他們互相傾訴著人世的滄桑,一邊自我嘲諷,激怒的咒罵;一邊撒起紙錢,為自己祭奠。

一個茶館,三個主要人物,折射了19世紀末期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

a、茶館兒首先是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

《茶館》只有三幕戲,卻集中地反映了十九世紀的三個歷史時代:①清朝末年1898年初秋、②袁世凱死後的軍閥混戰的國民初年、③上個世紀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前夕。

通過北京的一個大茶館——裕泰茶館,在這三個不同時代發生的形形色色事件,深刻地揭示了半個世紀的時代變遷,作者以冷峻、雄勁的現實主義筆觸,以冷諷熱嘲的嚴肅態度,無情揭露舊的社會,揭示出三個舊時代無可挽回的歷史命運。

b、三幕話劇容納了70多個栩栩如生的各類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三個時代、三種類型的典型人物:

①,出精明能幹又“見誰都請安、作揖“的王掌櫃,

②、性格耿直,“一輩子不服軟”的奇人常四爺,

③、辦工廠,開銀號,雄心勃勃的秦仲義。

身份不同,個性鮮明。

可到頭來,最終都是走投無路,為自己祭奠,送葬。“我可沒有做過缺德事、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不叫我活著呢?”

這一聲聲吶喊,一聲聲困惑,無不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那種民眾叫冤無門、走投無路的悲涼情緒和悽慘命運。

c、老舍的《茶館》採用了新的戲劇結構方式。

《茶館》沒有采用當時話劇常見的“中心情節和貫穿全劇衝突”的結構形式。而是採用了“圖卷戲”或“三組風俗畫”的創新形式:沒有一條貫穿全劇的劇中情節,而是用三幕戲反映了三個時代。這一切都顯示出作者老舍對舊中國社會的深刻認識和出色的藝術表現能力

d、茶館比任何一部戲都更充分的體現了老舍的幽默藝術風格,他的語言精煉,富有濃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茶館標誌著老舍得話劇創作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受到國內外觀眾和評論家的一致好評。


文子心語


幾乎所有人都說茶館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裡。由一個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越,許多人物都被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分別展示了清末、民初、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結束前這三個年代的舊中國生活。

曹禺先生曾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因這劇本構思縱橫開闊,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有細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獨創。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可是劇中只通過一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並沒有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麼活著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和他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語言: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臺詞到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劇也就成功了。被譽為“語言大師”的老舍的的確確將語言功力發揮到及至。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設計的非常生動傳神、賦予個性,同時有簡潔凝練,意味深長。戲劇結構:全劇人物多,時間跨越大,沒有中心故事,老舍採用了四種手法結構該劇:其一是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主要人物有了連貫與交代,故事雖鬆散卻不至於說來說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個人物都扮演他們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其四是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絕無贅筆。

從考察老舍個體生命的歷史的角度看,茶館是一個生活閱歷與個體經驗豐富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回望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舊中國而寫下的一部沉思之作,他沉澱著歷史的教訓,揭示了歷史前行的趨勢。

茶館用的是一種典型的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他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茶館從題材到文化內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輕車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風情大戲,這是老舍先生最擅長的。話劇茶館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我國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個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館卻打破了這規範。但這兩個劇作同樣取得了成功。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不過現在我還不知其緣,待我細讀。



陳沐椿風水命理


1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裡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裡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著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臺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著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著、笑著。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文人講解


我對這部老舍的作品有過一次全班的分享,向全班同學分享我的感受。

《茶館》一劇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但它並不是只停留在揭露批判的階段,而是將光明的未來預示給大家,讓讀者遊弋在字裡行間的同時,就能體會到作者所賦予的光明的訊息,能夠感受到強烈的時代感和使命感。

1、給人以希望

縱觀《茶館》一劇,似乎描寫的只是苦難的生活,不幸的遭遇,悽慘的命運,但是如果你用心去觀察,去體會,你就會發現,雖然是層層黑暗籠罩了舊社會,但作者總是不會忘記給讀者一盞明燈,指引你去尋找希望,去發現光明。

如劇中常四爺這個“又倔又硬”的人物,從大清國的監牢裡出來之後就“當了義和團,跟洋人打了幾仗!”並且說:“什麼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從而明確的表明了自己強烈的愛國立場;接著,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的興起,更是表明了中國人民開始覺醒,中華民族有了希望;隨著劇情的發展,康大力在北京西山八路軍的游擊區參加了革命,更是為全國人民指出了一條明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革命。不單單是他們,從一些原本柔順人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希望在閃爍,如康順子這個在黑暗中度過了大半生的婦女也從康大力這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身上,第一次看到了力量和希望,終於從內心中說出了這樣的話:“我本來什麼也沒有,一見著他呀,好象忽然間我什麼都有啦!我走,跟著他走。”小丁寶這個淪落風塵的女子,卻還為王利發而通風報信,如此種種,劇中還有多處描寫,從這點點滴滴的情節之中。我們不難看出是希望在跳躍,是光明在招手。

2、立足今天,回顧過去

劇作家是立足於今天來觀察過去和歷史生活的,決不是單純為了暴露舊社會的黑暗。這裡寄託新舊社會的強烈對比,在叫人認識和憎恨舊社會的腐敗和黑暗的同時,自然引起人們去思考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在舊中國發生的必然性,激起了人們對新中國、新社會的嚮往與熱愛。

老舍在描繪茶館這個環境中的種種社會現象時,給人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那個社會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它已經爛透了,已經到了被徹底埋葬的時候了。連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這樣的人都對這個社會發出了詛咒和抗議,那廣大的勞苦大眾埋在心中隨時可能爆發的反抗怒火,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全劇結尾,這三個人物撒紙錢“祭奠自己”,既是對他們各自的淒涼悲慘身世的感嘆,也是象徵性的為舊社會送終。可見《茶館》一劇積極的指引億萬人民向著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前進,激起人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它所描繪的黑暗腐朽的社會圖景的背後,好象時時有一句點明主題的潛臺詞。


人生百態ING


《茶館》結構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

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於這家大茶館,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幅幅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茶館》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裡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劇本》雜誌上發表了題為《答覆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的文章,說明了《茶館》是怎麼寫的:“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出戏雖只有三幕,可是寫了50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裡,沒法子躲開政治問題。

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法子正面描寫他們的促進與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這些人物是經常下茶館的。那麼,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裡,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麼?這樣,我就決定了去寫《茶館》。”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師等職;1923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講師,此間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長篇小說。

1930年回國,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並寫出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和短篇小說《月牙兒》等。

新中國成立後應召回國,創作了《龍鬚溝》、《茶館》等23部話劇和長篇小說《正紅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盡。





謀略秘籍


老舍先生寫的茶館,雖然描寫的是個小茶館,反映的卻是大社會。社會上不分身份、地位、行業的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是個最能反映社會狀況的地方;能顯示出芸芸眾生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也濃縮了各種社會生活焦點,交織著紛紜複雜的多種矛盾。

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政治,都來源於社會的上層建築,社會的政治形態作用於它的文化,再形成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暗含著的種種政治信息的文化再傳遞給人們。人的精神狀態就是時代文化的一部分。茶館對舊社會民眾精神狀態刻畫,反映的就是當時時代的文化和政治狀態。

作品重點反映當時社會醜惡、墮落、世風敗壞,江河日下。也深深懷念不為時代所容的優秀文化和苦苦掙扎最後落敗的善良的人們。也歌頌了善良、質樸、奮發、隱忍、剛強、正直等中國人傳統美德。

作為老舍先生的偉大作品,要品味的東西非常多,希望你直接去品味,我就只大略說下。



我欲隨波不逐流


這部戲在中國人藝欠演不衰,堪稱經典中的經典。這部戲以北京茶館為背量,深刻揭穿了民國時期各種人物的嘴臉社會醜惡與人間百態,通過茶館-掌櫃王利發的悲劇人生,預示著一個腐朽沒落人吃人時代的衰落,這是整個時代的悲劇,任何人都不能獨善真身,置身世外。要砸碎這個束縛華夏民族頭上的精神枷,要奮發圖強,要推翻這個不合理的舊傳統舊制度,同時,在呼喚企盼一個冉冉升起的新時代的誕生!


討飯大使


茶館是三流九教會面之處。容納各種各樣的人物。一個小茶館就是一個社會。主要是批判當時社會的黑暗,通過人物描寫,表達愛國情懷,還有對現實的諷刺,從側面反映人物變遷,社會變遷。



閱讀找回自己


祖國的尊嚴,家庭的尊嚴,人的尊嚴,要用生命去維護。人若失格,一切就蕩然無存了…


之間呼


寫實,諷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