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的讀者和矛盾、老舍、巴金的讀者數量差距有多大?

QQ131123


喜歡讀什麼人的作品,這和個人的喜好,性格有絕大關係。象我就從來沒有讀過金庸先生的任何作品,對於金庸先生作品改編的電視劇,也沒有絲毫的性趣。知道金庸先生的"大名",也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先生的大作《射鵰英雄傳》被改編為電視劇後,聽別人講起的。也許是"愛屋及烏"的緣故吧,愛什麼就注意什麼,相反,不愛什麼也從不注意什麼,直至現在對於先生的其它作品,甚止先生的生平都一無所知。

而對於茅盾,老舍及巴金的作品,卻鍾愛有加。除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收入中小學課本里的外,其它象《茅盾全集十卷本》,老舍的《龍鬚溝》,《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巴金的《家》,《春》,《秋》三部曲,及《霧》,《雨》,《電》激流三部曲等,不但讀過,而且這些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書至今還躺在我的書架中。(說起這些書的來歷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文革中,我的一位叔父在供銷社工作,他給我說廢品收購站回收了很多舊書,讓我搜集了很多課本及廢紙,一斤換一斤,我的藏書大多來源於此)。所以,在文革的十年中,我利用陰雨天,及一切閒暇時間,讀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書……(扯遠了)。

縱觀改革開放至今幾十年來,我發現絕大多數青少年都很喜歡武打小說,尤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電視連續劇《射鵰英雄傳》在農村出現了十門九鎖,萬人空巷的地步。象我這樣鍾情於茅盾,老舍及巴金作品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說金庸先生的作品讀者是遠遠大於後者的。



秦一農夫


讀金庸的人的數量要比讀巴金老舍的人多得多,這是肯定沒有疑問的。我讀巴金老舍還是三十年前的事,巴金三部曲,老舍的大部分著作都讀過。這兩位的著作大部分都是解放前寫的(老舍先生的龍鬚溝茶館除外)。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風趣幽默,口語話。巴金先生作品呼籲自由提倡人性解放,結局往往很沉重。這兩位的作品時代性較強,對於現在讀者,尤其是年輕人可能覺得過時了,讀的人不太多了。我自己讀過一遍之後也沒有再次閱讀的意願。華羅庚曾說過。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金庸小說更是其中的最高層次的作品。其實把金庸小說看作是單純的武俠小說有點貶低了金庸小說。金庸小說對於人物的刻畫人物心理的描寫遠遠地超越一般的武俠小說。所以金庸小說讀者範圍極廣,遍佈海內外,年齡下至十五六歲,上到八九十歲,都有他的粉絲。我六十多歲了,自三十多年前接觸到金庸小說,就一發不可收拾,到現在金庸全集讀了不下十六七遍了。能讓我讀兩遍以上的小說很少很少,金庸是個例外。讀了金庸,梁羽生古龍之類的根本入不了法眼。


QiE1295697300


平心而論,這個真的是主流文學和通俗文學的區別。並且真的平心而論,金大俠的讀者要多得多得多。但是,多有多的普渡,少有少的優培,其實不好通論。

首先需要說一說主流文學,因為這個方向的同儕,會有優勢心態。其實以華夏文明幾千年的過程,所謂主流文學,根本沒有幾個真正一流的大家!因為,人類文明無外經濟、文化和政治三個大略範疇,而政治秩序作為形態方向,和經濟文化是不同的性質,因為它是文明的提綱,直接決定著社會經濟及其文化生活的發展機會。比如帝國集權和鬆散聯邦的不同形態下,對於文學創作的影響,相去太遠。那麼春秋時候,就是鬆散聯邦,可以參照歐洲文明的文化過程,而自從秦帝國開始,焚書坑儒的氣質,從來沒有斷根啊!所以,能夠正常存在正常發揮的文學,其中需要斟酌需要變態的角度,只有作者自己清楚啊。遙想太史公的高度,可是有代價來的。魯迅先生的標杆,就不用解釋了吧。那麼別的人,套進公式則一目瞭然矣。

所以,我真正想說的是,這樣的宏觀提綱之下,更不要高估廣大底層群眾的營養吸收條件!那麼這個時候,金大俠的意義,真的有普度眾生的功勞啊……


會想者袁


不好意思沒看過這類書籍


質疑大師


寫的時代、方向、故事都有很大差距。我本人是90後,所以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類型的。老舍的沒有讀過。巴金的家、春、秋。看過,但是不評論了。


星巴克和


數量不知道,可身邊讀金庸的都是提不起來的。是真話,勿噴。


德語英言


喜歡的自然喜歡,不喜歡的自然不喜歡,糾結個啥!


A西域青木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讀者的對象群不一樣。


艾溪仔


讀金庸的不一定課外讀矛盾、老舍,巴金(課文不算)。讀矛盾、老舍、巴金書的人,也很有可能讀金庸。


孫文東7


作品類型不一樣,但藝術成就上比肩,都是大師巨匠級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