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教給你生財之道

曾子在《大學》中,為揭示國家存亡、財富保有的道理,先舉了一個歷史典故:商朝統治者在早期很得民心,所以能夠保有國家,統治天下。而到了商紂王的時候,暴虐無道,失去天下民心,從而失去了國家。商王當國之時,富有四海,失國之時,本命不保。窮富差別,天壤之隔。窮與富取決於什麼呢?曾子認為取決於是否有德。這是完全正確的,曾子以前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統治者要想富有四海,就要“先慎乎德”,在修身立德上小心謹慎,不可馬虎。道德才是財富的根本。為什麼這樣?因為“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有了德行才會有民眾,有了民眾才會有國土,有了國土才會有財富,有了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行是主幹,財富是枝末。若把主幹當成外在的東西而把枝末當成生存的根本,那就會與百姓爭奪利益。因此,君主聚斂財富,民眾就會離散;君主散財於民,民眾就會歸聚。

曾子教給你生財之道


《大學》接著講:“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所以對人說出違背情理的話,別人也會用違背情理的話來回擊;用違背道義的手段得來的財富,也會被別人用違背道義的手段掠奪去。沒有道德,有了財富也保不住,早晚都會失去。無德而有財是不吉利的,絕不是好事。從來邪不壓正,坑蒙拐騙來、貪腐得來的“財富”,不但見不得陽光,最終會被剝奪去,甚至連人身自由、身家性命都一併賠進去,只有愚蠢的人才做。前面講的商紂王的例子,就是因為無德而賠上了國家和性命的。歷史上、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所以,我們在利益面前,要冷靜,“義而後取”,先考慮一下自己該不該得,絕不可利令智昏。可見,曾子認為真正的寶貝是道德,有了道德才會擁有財富。

《大學》接著講:“《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尚書•康誥》裡說:“天命不是永久的。”這就是說,行善就會得到天命,不行善就會失去天命。《楚書》裡說:“楚國沒有什麼可以作為寶,只是把善作為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

《禮記》有“德者,得也”之說,大意是有德者才會得到想得到的,也就是要走正道才能得到想得到的。想發財致富,必須走正道,靠誠實勞動,掙合法收入。孔子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有大德的人,必定會得到他應有的位子,必定得到他應有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有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有的高壽。可見,道德不僅僅是財富的源泉,其實是人生幸福之基。

《大學》接著講了開源節流的道理:“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創造財富也有個大原則:要使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財的勤奮,用財的節省,那麼財富就可以經常充足了。這是說勤儉是財富之源。

曾子教給你生財之道


財富要怎麼支配呢?《大學》接著告訴我們:“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有仁德的人用財富充盈自身的品德,沒有仁德的人用盡身心賺取財富。沒有居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居下層的人不喜好道義的。沒有喜好道義而他的事業不成功的,也沒有喜好道義而不把國庫財富當做自己的財富那樣珍惜的。有了財富要施捨,這樣才能獲得社會的支持、好感,得道多助,自己的事業才會蒸蒸日上,從而掙得更多的財富。同時給全社會樹立樂善好施的榜樣,整個社會風氣就會隨之好轉。將財富散於社會,其實比存在自己賬戶上更有意義。

《大學》認為“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國家不應把財物當做利益,而應把仁義當做利益。為什麼呢?“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身為國君卻一心聚斂財物,這必然是受了小人的誘導。國君把小人當做好人,讓他們去治理國家,那麼災禍就會一起降臨。即使有賢能的人也無力挽回。所以一個國家不應把財物當做利益,而應把仁義當做利益。

《大學》舉了魯國權貴孟獻子的話,來證明“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的道理:“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 有四馬之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該計較那些雞豬小事,能夠鑿冰喪祭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該飼養牛羊,擁有百輛車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該蓄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蓄養搜刮民財的家臣,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為國者橫徵暴斂就會失去民心導致亡國,經商辦企業也是這個道理,在你的經營圈裡也要多讓利於客戶,這樣才能長保你的盈利,客戶是上帝。

曾子教給你生財之道


曾子在《大學》中揭示的財富之道,歷經數千年檢驗,證明是正確的,我們要牢記!只有這樣,才能不為眼前小利所動,不為苟得。因為站在歷史的高度,站得高,看得遠,“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