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造了华夏大地最大的烂尾楼

在中华大地历史长河中有帝无数,但眷念家乡的皇帝却不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点上最令人称道,他爱的有点疯狂,完全是急于求成,期望自己的家乡一夜暴富,便搞出一个千古绝唱,竟要把都城建在家乡凤阳,让一个小县城成为国都,这恐怕是朱皇帝的独创。正是因为他的痴爱和过爱,最终给家乡的父老造成难以承受的恶果,弄的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朱元璋的故乡就是安徽的凤阳县,只有十几万人的小县,他当上皇帝后就想把国都建在凤阳城,虽然文武大臣极力反对,但朱元璋固执己见,于明洪武二年开始建造,名为中都。

一向以勤俭著称的朱元璋,为了建设庞大的中都不惜耗尽国库,收集全国名材,调动各地能工巧匠,历时六年初具规模,却不知为啥又于洪武八年突然停建。留下半拉子工程风雨飘渺几百年,如今仅存部分基址,但威武雄壮的城墙依然完好,当年的烂尾楼如今已是国宝单位。

凤阳的皇宫虽然残缺不全,但其规模、布局不可小视,它上承宋、元传统,下启明清风格,特别是对明朝的北京城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什么这个中都建了大部分却突然停工?朱元璋的固执劲咋就突然消失呢?史上说法纷纭,但都离不开“贫”字一说。

民间有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难脱“荣归故里”的虚荣之心,也不管凤阳只有屁大的地方,硬将都城建在这里。别人说凤阳是穷乡僻壤,只有十几万人,没有人气,他立即从江南苏、杭一带迁移数十万富民而来。还是嫌不够红火,又从山西、河南再次移民,前后共六次移民近三十万,创我国有史以来移民之最,一时,凤阳人欢马叫、人满为患,朱元璋认为人气已够,便开始破土造城。

十几万人的小城,猛增数倍人员,加上调动而来的数百万筑城民工,还有军队,整过是一派糟糕。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人头攒动、尘土飞扬,良田被挖的坑坑洼洼,森林被毁的难见青翠,大山小丘被整的千疮百孔,总之是一片乌烟瘴气。文武百官既不敢怒又不敢言,大伙看在眼里,愁在心上,担心如此下去,来之不易的江山恐怕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朱元璋领着刘伯温在城墙上观看施工,看着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开心不已,说是比打仗还壮观,刘伯温却说是图有虚表,正在兴头上的朱元璋被他兜头一盆冷水泼的闷声不响。第二天他把刘伯温找来,问他为啥不同调?刘伯温说:“凤阳虽是帝王之乡,但并非是建都之地。城北方丘湖,水面宽大浩瀚,四周芦苇遮天,能藏兵百万;城南有蚂蚁山,山险林深,乃架枪炮佳地,万一被敌占领,皇城岂不堪忧?”

这番话说的朱元璋是心惊肉跳,他什么都不怕,就是怕打来的江山不稳,见刘伯温说的在理,情急之下顾不得收拾,立马停下这个形象工程,才有了世纪烂尾楼。皇帝收手,子民可怜,田地本来就不够,再给整的荒废无用,一时衣食不足,只能以讨饭为生,开始都是些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逃荒卖唱,她们置不起锣鼓,就以碗碟当之。

为安全起见都习惯用白毛巾扎头,腰杆上还束上白腰带,大意虽是讨饭但洁白无瑕,不容欺侮。接着是老弱病残加入,她们扶老携幼,远走他乡,用民间小调唱出对皇帝的不满,逐渐演变成闻名遐迩的“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再说,有天朱元璋在楼上看见街上一群人,装束古怪、舞姿奇特,竟然以碗碟为乐器,就问身边的太监,太监奏道:“陛下,这是来自陛下故乡的小姑娘,在唱凤阳花鼓。”

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致,说自己当了皇帝,家乡跟着沾光,能够快快活活地唱歌过日子。旁边的乡臣徐达“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流满面说道:“陛下,恕臣死罪,她们不是快活而唱,而是向人乞讨。”

朱元璋闻听大吃一惊,弄清原委,悔恨不已,原指望改变家乡,为乡亲们带来好处,不想到适得其反,竟然搞得民不聊生,都是自己独断专行的罪过。

他立即传旨,要求全国各地要善待花鼓女,同时减免了凤阳税收,对移民也采取办法,尽量缓解压力,虽说是亡羊补牢,但由于元气伤得太重,直到朱元璋死也没有回过气来。

诸葛找房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关注、点赞、转发,欢迎参与评论,说出您的想法;若不喜欢,敬请留下批评,分享您的见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