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长的“烂尾楼”,一烂就是600年

古人云:“名楼非有文记而不为久,文记非出于巨擘之笔而不成著。”岳阳楼建于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闻名天下则始于八百多年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黄鹤楼建于三国时期黄武二年(公元223年),闻名则始于七百多年后崔颢的《黄鹤楼》诗;滕王阁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563年),闻名则始于几十年后王勃的《滕王阁序》;同为“四大名楼”的南京阅江楼因朱元璋和宋濂的《阅江楼记》名噪天下,但自《阅江楼记》写就600多年来却有记无楼,直至21世纪初才矗立在南京下关江边的狮子山巅。

中国史上最长的“烂尾楼”,一烂就是600年

▲阅江楼

狮子山,古名卢龙山,濒临长江,海拔78米。除去江岸自身海拔10米左右,实际山高60多米。从江面看此山,似一只蠕动的青螺,又如少女头上的发髻,古有“吴樯远眺,看隔江螺髻离离”之句。因其地处南京城北,古有“北山”之名。山虽不高,但这座在江边兀然突立的山头,一直是一处江防要塞、军事重地,有“狮岭雄观”之称,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卢龙山”大破陈友谅

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出身于贫农家庭的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在濠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县)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因屡建战功,被郭子兴看中,郭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姑娘许配给朱元璋,并委任朱掌管军中要职。此后,朱元璋率兵先后打下定远、滁州,并于元至正十六年打下了集庆(又名应天,今南京)。

中国史上最长的“烂尾楼”,一烂就是600年

▲明代葛寅亮所撰《金陵梵刹志》的《静海寺》一图,仪凤门段城墙蜿蜒于静海寺与狮子山之间。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自立为汉王的另一支农民武装陈友谅(1320~1363)集团率兵约40万顺江而下,欲攻应天,而当时朱元璋在应天城内城外的兵力只有七八万人。在这群雄逐鹿、成王败寇的关键时刻,朱元璋听取了刘基等谋士和将领的建议,定下了在狮子山(当时名卢龙山)一带设伏御敌的重大方案。

朱元璋密召水军将领康茂才授计。因康茂才与陈友谅熟识,让康写信给陈,要求向陈军投降,并且约定,陈军船只经康茂才镇守的江东木桥,进逼应天城下,届时康茂才拆桥放行,里应外合,占领应天。陈友谅对此来信深信不疑。决战前数日,康茂才密令军民拆除木桥,砌上了坚固的大型石桥,让船舰无法通过。

中国史上最长的“烂尾楼”,一烂就是600年

▲狮子山

到了约定的攻城之日,陈友谅大军船队从长江驶入内河后,派人到桥下连喊数声“老康”,却无人应答,抵近一看,才发现木桥改成了石桥,船只无法通行。陈军只好弃船上岸,冒着高温酷热疲惫行进。朱元璋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击退陈友谅40万大军。这次应天之战其意义不亚于项羽的巨鹿之战,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念念不忘“狮子山“

待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六七年后,天下甫定,百业待兴。这时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城北的卢龙山了。他看到诸山环列,就根据各座山的形状,分别命名为狮子山、虎山、象山,取“猛兽环列,拱卫京师”之意。此后,他又亲自执笔,写下1199字的《阅江楼记》。文中追忆了应天大捷的过程和狮子山当年发挥的作用:“朕以黄旌居山之左,赤帜居山之右,谓吾伏兵曰:‘赤帜摇而敌攻,黄旌动而伏起。’当是时,吾伏精兵三万人于石灰山之阳,至斯而举旌帜。军如我约,一鼓而前驱,斩溺二万,俘获七千。”(《明太祖实录》卷8,《阅江楼记》)并写道:“观此之山,岂泛然哉。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明确表达了要建阅江楼。

中国史上最长的“烂尾楼”,一烂就是600年

▲汉白玉碑《阅江楼记》

文章有了,楼名定了,他意犹未尽,索性命令手下文臣,每人写一篇命题作文《阅江楼记》。一时间不少人为此冥思苦索,着笔成文。当时交卷的同题文章有数十篇之多,但写得较好的要数大学士宋濂的那篇五百多字的《阅江楼记》,并入选了《古文观止》。所以,在见诸文字,流传有序的文史典籍中,共有“朱记”“宋记”两篇《阅江楼记》,相映成趣,不失为文史资料中一则佳话。

到底有没有阅江楼

阅江楼并未因这两篇著名的“楼记”而建成,相反却历经波折最终未建。按照朱元璋在另一篇文章中所写“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朱元璋《又阅江楼记(并序)》,原载于《明太祖实录》),当时已经安排了一批工匠和服刑罪犯来到山顶,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但是,“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恐,乃罢其工。”这就是说,正要择吉开工之时,天上的星辰月亮出现异常(据查当时发生了“五日朔”),连续几天看不到星月,《明史》有记载,当时还多次出现日食、地震。

朱元璋当过和尚,有点迷信天象,请大臣和术士来琢磨切磋,也都觉得此兆不祥,不宜动土。于是朱元璋写了一篇《又阅江楼记(并序)》,宣布不建楼了。他在文中说:“夫宫室之广,台榭之兴,不急之务;土木之工,圣君之所不为。” 还假借大臣的口气给了自己一个极佳的借口:“今也皇上声教远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顺,险已固矣,又何假阅江楼之高扼险而拒势者欤?”修建阅江楼之事就此作罢。

中国史上最长的“烂尾楼”,一烂就是600年

▲《金陵古今图考》中的“皇朝都城图”上也未标注“阅江楼”,却在“卢龙山”旁边标出了一个“望江楼”。

明代王阳明有诗《登阅江楼》:“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山色古今馀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既然《明史》明确记载朱元璋未建阅江楼,那么王阳明“登”的阅江楼又是什么呢?根据我国知名的地理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李立文教授考证,王阳明写《登阅江楼》(1514 年)时,距宋濂写的《阅江楼记》一文已有130 多年了, 诗中的“楼荒”也说明楼是残破, 是“简楼”因岁月久长荒了。此诗可以说是目前唯一的有楼的证据了。因此, 阅江楼不见楼, 有可能是后来为了军事目的, 如防倭寇, 曾建“嘹望哨”式的楼, 王阳明登的就是那楼。

中国史上最长的“烂尾楼”,一烂就是600年

▲狮子山旧影

“立项最早、开工最迟的项目”

600余年来,人们无不因脍炙人口的《阅江楼记》而勾起挥之不去的“阅江楼情结”。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南京市下关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议在新时代新社会修建历史名楼阅江楼,他们的建议被采纳。但因狮子山向来属于军事重地,山上有南京军区空军的部队驻守,建造阅江楼的事就无法列入五年计划或年度计划,建楼一事一直处于务虚阶段。

1997年7月1日,举国欢腾迎庆香港回归。此后,下关区扩建静海寺、迎庆香港回归有关的工作告一段落,文史工作、城建工作的热点之一,遂转为兴建阅江楼的工程。通过军地两方的积极沟通,终于在1998年签订协议报请北京的军委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军地共建城市公共设施。

中国史上最长的“烂尾楼”,一烂就是600年

1998年2月2日,阅江楼工程正式开工。此前,专业设计团队查阅文史资料,并结合朱元璋本人对皇家楼阁的设想,做出了设计方案。主体工程投资4000多万元,加上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治理,总投资逾2亿元。历时31个月,2001年8月31日竣工。阅江楼的建成,带动了狮子山周边地区的全面规划调整与老城改造,疏浚了护城河,建起了七孔石桥。山西侧的天妃宫、静海寺经扩建已与阅江楼、仪凤门连成一片,加上南侧的挹江门、绣球公园、小桃园,形成了一个南北长达2公里,东西宽500米的绿化旅游地带,充分体现出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特色。

中国史上最长的“烂尾楼”,一烂就是600年

▲阅江楼夜景

2001年9月16日,李瑞环同志一行登楼视察,并为阅江楼题字:“登楼阅世抚今追昔 望江怀古鉴往知来”。他听了介绍后风趣地说:“这应该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立项最早、开工最迟的项目,立项六百多年后才开工建设。”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中国史上最长的“烂尾楼”,一烂就是6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