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周朝重大历史的文物,却被外国博物馆收藏,70多年只回国一次

中国人对于祖先创造的文明,历来是非常珍惜的。在精神方面,大凡盛世都会修书,弘扬文治,而且还要编修前朝的史书,引以为鉴。在物质方面,中国从来就有收藏古物的传统,宫廷有相应的机构,民间有大收藏家。在封建时代,这种崇古情节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然而,随着清朝国力衰落,数不胜数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文物流失的原因很多,除去战争之外,中外文物贩子巧取豪夺,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存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康侯簋就是一件珍贵文物,刚刚面世就流失海外,除了两年前回国展览过一次,就一直在异国他乡漂泊。

1931年春,河南省浚县辛村的农民利用当地特有的地形,开凿窑洞居住。就是在这次施工的时候,却挖到了被认为是卫国贵族墓地。当地陆陆续续出土了20多件文物,其中第一件就是康侯簋。


簋(guǐ)是一种容器,出现得较早,开始是陶制的,后来成为青铜制品。现在早已消失,混入其它物品之中,但在当时却是非常重要的。青铜簋不光是食具,而且常常和青铜鼎配合使用,作为祭祀的礼器。而且,它的使用是有严格的规范,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簋的数量是有要求的。史书记载,天子才能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康侯簋是典型西周早期风格,高为24厘米,口径为41厘米,造型古朴端正。它侈口束颈,腹部微微鼓起,圈足之上又加以宽边,显得十分稳固。在腹部对称的位置,分布着两只拉耳。它们被做成兽形,引颈掌握,仿佛窥探簋中的食物。


康侯簋之上,还密布着各种各样的纹饰,这也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情和审美情趣。比如颈和圈足之间,排布着火纹和四瓣目纹,在腹部是直条纹。与周初同时期的文物相对比,这是符合当时风格的。更为重要的是,康侯簋的底部,还有24字铭文,这让它的身价倍增:

王来伐商邑,[誕]令[命]康侯啚[鄙]于衛,[沬][司]土眔啚[鄙],乍[作]厥考尊彝。

青铜器之上,有没有铭文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铭文的内容,又是印证历史的绝好材料。比如这件康侯簋,记载的就是西周初年的大事。

周初攻打商邑有两次,一次是武王伐纣,一次是成王时周公伐武庚。出现了康侯字样,可以肯定是第二次。武王灭商后,仍然将商邑交给纣王儿子武庚。为了监视武庚,武王又在商邑附近划分三块土地,分别交给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管理。但这三人在周公摄政的时候,心怀叵测,竟然扶持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周公东征平息了这场三监之乱,并将康叔封在商族故地“卫”,镇压商人后裔。

铭文虽然短,但它的信息量却很大,以此证实了《史记》中的记载。可惜的是,这件珍贵文物出土之后,却马上被文物贩子所购买。后来,它被贩卖到国外,下落不明。直到1977年时,银行家布鲁克 休厄尔将康侯簋捐赠给了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这么多年以来,它只是在2017年时,通过“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巡展,短暂回到过故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