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乡村教师的陶器“博物馆”

  在很多人印象中,收藏是个“烧钱”的行业,但谯城区城父镇的邓淼却显得很“另类”,小学教师身份的他却拥有2600件左右的藏品。收藏对邓淼来说,一路走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却甘之如饴,“城父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出土的文物应该得到妥善保管,我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

  小“博物馆”装着“三千年”

  邓淼的“博物馆”紧靠着城父镇政府,不起眼的大门上挂着“城父镇博物馆”的牌匾,邓淼解释说他的“博物馆”审批的名字是“亳州市城父民间收藏馆”,大门上的牌匾是镇政府认可挂上的,他的藏品更加安全了。

  “博物馆”面积不大,只有三大间房屋和两小间房屋,面积百十平方米。但走进“博物馆”却别有洞天,泥土的味道迎面扑来,2600件左右的藏品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房间内,多个藏品紧挨着摆放的情况随处可见,有的藏品实在没处安放只能躺在地上。

  藏品以陶器为主,另有石器、青铜器、骨器、汉砖等文物,“陶器大多是战国到汉代的。城父镇历史悠久,有3000多年历史,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我这里的仅仅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要么流失要么破坏掉了。”邓淼遗憾地说道。

  虽然邓淼的“博物馆”以陶器为主,但他最喜欢的藏品却是谷形玉器、小编钟和战国的戈等藏品,它们反映了古代城父的生活和军事水平。在邓淼看来,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它们也印证了城父镇3000多年城市发展历史。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邓淼展示了古代供水(或排水)用的两个圆形陶管,直径14.5厘米,长度42厘米,陶管一端收缩刚好插进其他陶管,“我们认为水管是现在才有的东西,没想到古代就有了,只是现在的材料换了,技术更成熟了。”


  省吃俭用“抠”出“无价”宝

  提起城父镇的历史,邓淼自豪地说城父在春秋时被称为“夷”,是当时楚国的“陪都”,是千年的历史文化名镇,地下的文物特别多。但当地人却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随意的扔掉、毁坏,或者廉价卖给外地的商贩。

  这给邓淼的收藏提供了“机遇”。邓淼的收藏是从2009年开始的,因为没钱,开始时他都是拿家里商店的烟、酒去和别人交换,后来知道他收藏爱好的人多了,前来给他送“东西”的人越来越多。除了购买和交换,邓淼的藏品也有他从工地上捡来或者朋友赠送的。

  不过“机遇”很快过去,邓淼注意到大家对文物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土的文物从被随意处置到格外珍视,收购价格也水涨船高。这让他有些“吃不消”。邓淼一家四口人,只有他自己有正式工作,妻子在城父镇上开了家烟酒店补贴家用,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家庭开支逐渐增大。

  虽然生活比较拮据,但邓淼对收藏却很慷慨。一件不起眼的东西,往往要花上几百甚至上千块钱,这在妻子看来,真不便宜。一向节俭持家的她实在不能理解丈夫,为此经常和邓淼怄气,甚至埋怨邓淼“不会过日子”。

  最近,邓淼刚刚“入手”了几件藏品,其中有一件是唐代支壶,是一位挖机师傅卖给他的。虽然家里不富裕但他还是照单全收,不过还好价格不贵,“这几年我很少买东西了,家里的东西都是以前买的,但收藏容易上瘾,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希望建立城父镇博物馆

  谈到创建“博物馆”的原因,邓淼凝重地说,城父镇历史悠久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出土那么多文物却流落民间,这与城父镇的历史地位不相称,所以2014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基本上都是城父镇出土的。

  但邓淼直言不讳地说,保护历史,保护文物,主导力量还是要靠政府。由于“只买不卖”,邓淼的收藏并不能给他带来收益,相反维护这些藏品,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也是他收藏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仅靠他个人的工资远远不能维持其正常运转,他靠妻子经营的烟酒店来维持收藏馆的运营。

  “有些人搞收藏是为了来回倒卖挣钱,但这并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想保护我们城父的文化,展示她厚重的历史,城父厚重的历史就在这些盆盆罐罐之中。”邓淼从玻璃柜中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瓿(盛液体的容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这个是我从一个农民手中买来的,它应该是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

  “博物馆”里有一副对联格外引人瞩目,“弘扬历史文化辉煌遗韵,开创新纪建设宏伟华章”,这是亳州知名画家颜语参观时勉励邓淼的,“颜老生前多次来我这里参观,每次过来都非常高兴,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邓淼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政府能建立真正的城父镇博物馆,既能保护文物又能传承历史,同时还可以挖掘城父镇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提升城父镇的知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