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置業的撈金時代,回不去了

海外置業的撈金時代,回不去了


整個展廳就像個菜市場。第一個人開始下訂了,其他人就蜂擁而上,一頓哄搶,好像房子不要錢似的。

海外置業的撈金時代,回不去了


尋業中國·Work in China丨連載38

1

2018年的最後一個季度,我所在的這家公司還是像一潭死水。

公司在海外開發房地產,除了賣海外的房產之外,還兼做一些移民項目。公司成立快2年了,銷售換了一批又一批,還是沒有任何盈利的跡象。老闆嫌我們這些顧問辦事不利,總是抱怨:“廣州這麼大,我就不信掏不出點‘金子’,找不到一個稱職的銷售!”

有幾天,老闆陷入了一種反常的安靜,進了公司也不再黑著臉對我們嘮叨,像是在“密謀”什麼大事。果然,不久後的一次晨會上,他欣喜地宣佈,下午會有兩個銷售同事入職。

“她們可是來自某公司,資歷老道,大家要多向她們學習,爭取早日為公司開單。”當老闆說出這家公司的名字時,大家都沸騰了——這家公司可以說是行業傳奇,是業內鼎鼎有名的“澳洲樓花大鱷”。

下午,大家壓不住好奇心,都在默默地打量那兩位新來的同事。

“大家好,我叫Emily,很高興認識大家,在這兒開始新的起點,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還望大家多多賜教。”眼前這個叫“Emily”的女人是個湖南妹子,看起來精明幹練,雖然身材幹瘦,但氣場十足。在當晚的歡迎宴上,我們又一次見證了Emily優秀的口才和強大自信。“不愧是當過銷售組長的人,底子就是不一樣。”我暗想。

和Emily一同入職的,還有她的老搭檔Kim。Kim長得並不搶眼,身材圓潤,臉蛋肉肉的,說話的語氣也很柔和,和Emily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過,Kim的身上似乎有種特別的親和力,她很快就在公司和大家打成了一片。

每天中午,大家都喜歡和Kim聚在一起吃飯、聊天,聽她分享過去的事情。畢竟,她在海外投資行業已經工作10年了。後來,Emily在工作之餘,也會給我們講起一些以前的工作經歷。

10年前,如果跟別人說自己是賣海外房產的,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瘋了吧?國內的房子都買不起還去買國外的?”10年後,再說起海外置業,大家都會問:“聽說國外的房子比國內還便宜,是不是真的?”那一臉迫切的樣子,彷彿隨時會掏出一筆錢,說買就買。

Kim和Emily就經歷了這個行業的“黃金時代”,但她們經歷的那些事,也超乎我的想象。

2

Kim入這行純屬誤打誤撞。

2007年大學畢業之後,Kim聽從父母的意見進入一家小公司做秘書,每天對著電腦,朝九晚六。她喜歡和人聊天,這份枯燥的工作對她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一天,公司裡來了一個叫“Harry”的男人,Kim在茶水間裡偶然聽到,Harry有一家澳洲置業公司,老闆通過他在澳洲購買了房產。

Kim說,當時她對“海外投資”和“海外置業”毫無概念,只是感性地覺得聽上去好像很不錯。於是懷著一絲希望,她向Harry的公司投了簡歷。可簡歷投了好幾次,都沒有迴音,Kim坐不住了,大膽地給對方公司打電話,問人事為什麼不給她面試的機會。對方回答說,公司在國內招聘海外置業顧問的門檻比較高,一般都要求要有海外留學、工作的背景,或者有相關的從業經驗。

“有時候,厚臉皮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Kim對我們說。雖然人事的人再三婉拒,但耐不住Kim軟磨硬泡,外加Harry的廣州分公司成立不久,銷售顧問人手緊缺,最後就勉強給了她一次機會。面試過後,總經理答應讓Kim試試,但前提條件是——試用期的3個月內必須開單,否則就走人。

這個崗位底薪微薄,在試用期裡開單也沒有佣金,Kim的家人埋怨她放棄之前那麼穩當的工作,她的父親覺得她剛畢業沒多久,連省都沒踏出過,就要去賣澳洲的房子,簡直是天方夜譚。

然而,外表看起來溫柔可人的Kim骨子裡卻十分強硬。越是遭人反對,她就越要證明給別人看。

但沒想到,她進入廣州分公司還沒多久,最初的那份銳氣就被挫得一乾二淨。試用期的那3個月,她每天都有放棄這份工作的念頭。


新人沒有單獨接觸客戶的機會,進公司頭一個月,深圳總部派了一名講師過來給4個新人進行系統培訓。

講師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大家有去過澳洲嗎?”

另外3個新人都回答去過,Kim卻直接被問啞了——“我可是真‘土鱉’。”她自嘲說。

那時做“海外置業顧問”,若沒有海外留學、工作的經歷,就像鳥兒少了一隻翅膀。從客戶的角度去想,買房子不是買土特產,那麼大一筆錢,一個“海外置業顧問”連澳大利亞都沒去過,怎麼能值得相信?

說實話,Kim講到這裡時真是嚇到我了。在我以往的認知裡,但凡做這一行的人,基本都喝過洋墨水,我還是第一次遇到沒去過海外、就把海外房產賣得風生水起的置業顧問。

“是啊,所以我靠‘編’啊!”Kim接下來的話讓大家更驚呆了,全都盯著她。“當然不可能瞎編啦,客戶又不傻。有技巧的!”Kim趕緊打圓場。

Kim喜歡聊天,試用期期間,她經常找另外3個新人聊天,讓他們講自己在國外的生活經歷。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她把一些真實細節全記在心裡。之後,她又上網蒐集了一些留學故事和海外生活的分享帖,東拼西湊,不久就糅合成了“自己的故事”。

“做銷售,想要糊弄得住別人,首先得糊弄得住自己。”Kim直白地說。

3

3個月的試用期,Kim幾乎沒睡過一天好覺。想增強客戶的信任感,除了要有海外經歷,更重要的是專業知識,這裡頭死記硬背的工夫太多了。

培訓從頭到尾,另外3個新人都沒怎麼動過手,因為講師講的很多東西,就是他們過去生活的一部分。Kim則猛抄筆記,抄不贏就錄音,“講師說什麼我都當成真理”。

每天晚上下了班還要學習,Kim感到壓力很大。有一天她實在是太累了,早上沒來得及化妝就去了公司,結果被人事總監一頓罵。

“萬一客戶這時上門了,是想要讓客戶瞧見你這副模樣嗎?”Kim拿腔拿調地模仿那個總監,把我們都給逗樂了。

不過當年還是新人的她,卻找了個地方偷偷地哭了好久。後來寧願遲到,她也不敢素顏走進公司了。

很多人都覺得,海外置業顧問的工作不過就是把國外的房子賣出去。實際上,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就拿澳洲來說,大到澳洲的法律法規、交易流程、稅務計算,小到房產項目的周邊概況、未來規劃和國內外的時政新聞,顧問都得門兒清。

第一個月的培訓結束,Kim順利通過了知識測試,緊接著,她又迎來了更難的考驗——打電話“撈客”。

在Kim的想象中,以自己的知識儲備,大可以跟客戶談天說地。可大多數時候,她的開場白還沒講完,對方就已經粗暴地掛斷電話了。

每天要打上百個電話,打不完就得加班,一整天下來,耳朵都發燙。試用期快結束了,第一單還不知道在哪裡,Kim已經把自己的東西都打包好了。

“做這一行,光靠努力是不夠的,有時候還需要一點運氣。”Kim回憶說,那時她覺得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就把電話名單翻出來,給還能“聊上天”的客戶再打一次電話。沒想到,一個女客戶居然主動約她去吃下午茶——但不是為了買房,而是哭訴“女兒出國留學一年多沒回家”,從下午哭著講到晚上。Kim一直安慰她,時間越來越晚,後來就乾脆放棄了推銷樓盤的想法,只是聽她講。好人做到底,最後她還請女客戶吃了晚飯。

結果第二天,這個女客戶直接去公司找Kim,訂了一套房。

“她就是覺得我人挺好,加上年齡與她女兒相仿,讓她想到女兒。”Kim說,“就這麼簡單。”

看到我一臉的不相信,Kim又說起了她的另一個客戶,是個上了年紀的阿姨。

每次,Kim請這位阿姨去喝早茶,阿姨都馬上應約,但就是對“買房”避而不談。就這樣過了一年多,突然有一天,阿姨就在Kim這裡訂了一套房,理由是Kim總請她喝茶,讓她有些不好意思。

後來,我也漸漸發現,在銷售行業,對老年人打“感情牌”是有效的策略。其實老人家並不傻,很多時候他們也清楚,自己並不需要這筆海外投資。只是他們的子女要麼在異地,要麼工作非常忙,當有年輕人對他們噓寒問暖,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的時候,他們就容易做出投資行為。

試用期結束了,4個新人只留下了2個,Kim就是其中之一。之後,她被安排進了一個銷售小組,組長就是Emily。

Emily也是“土鱉”出身,她倆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工作上也配合默契。有時候,Emily會揶揄Kim,說她看上去呆頭呆腦,一副被客戶“吃定了”的樣子,但她知道Kim也有自己的小聰明,比如那些中年夫婦齊上陣的單,Emily就經常丟給Kim去跟。

“因為我的長相比較容易消除女性的戒心。”Kim笑著對我們說。

4

Kim常說自己很幸運,雖然不是公司元老,但她入行沒幾年,就碰上了整個行業的“撈金年代”。

2010年前後,正是國內“出國熱”、“留學熱”、“移民熱”最狂熱的時期。那時候,大額資金出境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再加上澳洲的房產投資政策寬鬆,外國人購房印花稅稅率不高、房子有永久產權,對中國客戶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因為信息不對稱,這些客戶又不得不借助中介的力量,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找上門。在最“瘋狂”的時期,Kim感覺北京、上海的客戶在買澳洲的房子時,就像是在菜市場買大白菜。

Kim告訴我們,她的前老闆Harry,對此還有一個“蘑菇圈”的說法,不知道是自創的,還是他學來的——他把客戶資源比作森林裡的一個“蘑菇圈”,有經驗的人找到第一朵“蘑菇”時,就知道周圍還有一片。所以,只要服務好一個客戶,對方就會自然把其他跟自己資產情況類似的人送上門。

風口之下,當時整個行業的中介無論大小,幾乎都賺得盆滿缽滿。Kim所在的公司更是搶佔先機,一舉成為澳洲房地產市場的龍頭老大。

這份成功的業績和Harry密不可分,Emily也說,在她接觸過的那麼多老闆中,Harry算是為數不多的讓她敬佩的。

這個男人長得有點普通,中等身高,有些肥胖,紮在人堆裡並不起眼,靠戴一副金絲圓框眼鏡才多了點文人氣。但作為老闆,Harry有野心,同時還有實現野心的遠見和魄力。

這家公司最初只是澳大利亞的一家房地產中介公司,有兩個老闆,洋人Joseph和澳籍華人Harry。

Harry曾在國內生活過幾十年,看到中國經濟騰飛,他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機,於是和合夥人商議後,他決定開發中國市場。從此,澳洲公司交由Joseph管理,負責供應澳洲的待售房源;Harry回到中國開設代理公司,主要負責銷售澳洲的房產。

從2010年到2015年,Harry的代理公司在全國加速擴張,哪怕是在北上廣深這些租金高昂的大城市,Harry給公司租的都是中央商務區的核心地段的高檔寫字樓,而且還要豪華精裝修,這便讓很多客戶有了“尊貴感”。

當同行還在靠“口碑轉介紹”,或者依賴價格不菲的電視廣告做“海底撈客”的時候,Harry又率先注意到了互聯網。在和客戶的接觸中,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在諮詢中介公司之前會上網查資料、做比對。雖然他對互聯網廣告一竅不通,但卻迅速在深圳總部打造了一支專業的IT隊伍。

後來,只要有人在網上搜索“澳洲房產”、“海外房產”這類關鍵詞,就會先看到Harry公司的廣告。Emily當時曾聽一個IT部門的同事說,“整個行業的‘流量’都是我們的”。

——打造一支專門的IT隊伍負責“引流”?我心想:別說那時候了,就算是現在,我們這個行業可能也沒幾家公司有這樣的魄力。一般的公司,通常就是招一個IT員工身兼數職,既要修公司的電腦和設備,又要維護官網,剩下的時間再在網上給公司刷點“存在感”,小打小鬧。到了真需要打廣告的時候,老闆們一聽到鉅額的廣告費用,大多數就被嚇退了,剩下的老闆,錢還沒掏出來就擔心收不回來,再聽到一句“打廣告這種事,要長期投入才有效”,就直接放棄了。

事實證明,作為老闆的Harry的目光超前且長遠。短短几年的時間內,他打響了公司品牌,成功讓客戶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那段時期,只要一提到“澳洲房產”,很多人就會自動聯想到他的公司。

那幾年,Harry的公司算是整個行業裡當之無愧的“澳洲樓花大鱷”。從2012年開始,Harry的公司每年都能賣出三四千套海外房產,這個數字讓很多國內同行望塵莫及。不少同行紛紛效仿,去租豪華寫字樓、做互聯網廣告……但此時的租金、廣告價格早已水漲船高,收效也差遠了。

在我們這個行業,廣告開銷就是個“無底洞”。Emily說,公司也因此削減他們顧問的佣金,引起了大家的不滿。由於公司名氣大,獲得客戶相對容易,他們的佣金在業內並不高。不過好在單子多,普通的顧問每月收入都有1萬多元,年薪百萬的也大有人在。

就在競爭對手們都在廣告上比賽燒錢的時候,Harry又想到了一個大招——包銷。

由於客戶體量大,Harry的公司有實力和澳洲的開發商合作,直接包下整個樓盤來中國賣。而這種“獨家代理”的樓盤,就算人在澳洲都買不到,因此,客戶或者其他中介感興趣的話,只能找他們一家。

更絕的是,Harry從來不推行單一的銷售模式,而是放手讓各個城市的銷售去找出當地人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心態,因地制宜。比如,北京的客戶通常喜歡家族聚居,那就讓他們把七大姑八大姨湊起來搞個“團購”;上海的客戶喜歡攀比,那就把幾個客戶聚在一起談,他們會爭著買有排面的房子;廣東的客戶低調,不想讓別人知道他買了房,那就私底下“一對一”……

當時,Harry的公司裡,所有人都沉浸在空前的繁榮中。顧問們甚至覺得,公司上市指日可待。

5

但海外置地行業是一個靠政策吃飯的行業,遠遠要比想象中的脆弱得多。

起初,澳洲政府歡迎外國人帶著熱錢湧進他們的市場,但隨著房價一路高漲,當地買不起房的居民和媒體的斥責聲就愈演愈烈。

從2016年起,澳洲政府相繼推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幾乎改變了這個行業的命運:先是加高海外人士購房的印花稅,尤其在熱門地區,印花稅節節升高,客戶買房的成本增加了;沒過多久,澳洲各大銀行又陸續停止對海外購房人士發放貸款,這幾乎葬送了許多人的房子——沒有貸款,客戶要麼籌足全款交割,要麼就只能捨棄自己10%的首付。

而且隨著國內外匯政策收得更緊。即使客戶籌到了全款,如何把錢弄出去也是一個讓人頭痛的難題。

於是,很多人的澳洲房產夢破碎了,許多中介的資金流也被掐斷了。作為業內出單量最大的中介,Harry的公司首當其衝。因為貸款出了問題,前來罵街的客戶不在少數。

Kim說,一開始大家並沒有太把政策變化放在心上,覺得澳洲政府不可能輕易放棄海外房客這棵巨大的搖錢樹。“政策遲早會變寬鬆的,收緊只是暫時的”。Harry也沒有坐以待斃,他一直在找銀行協商,希望能為客戶解決貸款的問題。為了避免客戶大量流失,他甚至還想過由公司來給客戶提供貸款,幫他們順利交割房子。

誰也沒想到,這個計劃竟然會遭到他的合夥人——澳洲老闆Joseph的極力反對。

政策一緊,資金流變得緊張,兩個老闆在錢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很快,Joseph就掐斷了中國代理公司的運營開支。

Kim說,在這家公司,客戶的購房款一般都是直接打到開發商律師的信託賬戶裡。開發商收到錢後,會把相應的佣金支付給澳洲公司,之後中國公司才能拿到運營開支。出了麻煩,洋老闆Joseph想自保,他用這筆開支要挾Harry放棄他的計劃。

一堆爛攤子再加上資金流的困境,讓整個公司都籠罩在悲觀的氛圍之中,沒人知道公司還能撐多久,有些顧問都開始準備“後路”,還有一些顧問為了賺更多的佣金,竟然對客戶動起了歪腦筋,鋌而走險“飛單”——把客戶談成,跳過公司,直接交給開發商。

那段時間,在公司的處分名單上,不乏一些往日的銷售精英的名字。這些人雖然被炒了,但也帶走了一部分客戶。還有同行 “趁火打劫”,向在職的置業顧問拋出橄欖枝,歡迎他們帶著客戶資源跳槽。

雖然很迷茫,但Emily和Kim還是選擇留了下來。過去的經驗讓她們相信,只要熬過這段艱難時期,公司很快就會恢復以往的興盛。

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下,Harry先後關閉了幾家效益不好的分公司,又給骨幹銷售們大幅加薪,暫時穩住了這批人才。最後,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轉型,賣英美等其他國家的房產。

我想:這不就意味著他們必須跟其他更早進入英美房地產市場的同行競爭嗎?但要活下去,公司就得先盈利。


儘管2016年流年不利,但Harry的公司還是賣出了1000多套澳洲房產,繼續捍衛著業內“澳洲銷冠”的名號。

年會上,Harry驕傲地跟員工們宣佈這個好消息,大家彷彿又看到了希望。不久之後,公司正式啟動了上市計劃,從內部募集資金,“100萬起,最高不超過300萬”,成立“上市基金”。高管們熱情踴躍,最終募集了4000多萬人民幣。一時間,大家又沉浸在公司上市的美夢裡。

Kim覺得,100萬的起步門檻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當時,她還想跟Emily競賽,看誰能先賺到100萬。Emily跟她開玩笑說,“想湊齊100萬還不容易?‘飛’幾單大客戶就可以了。”

可她們都只是嘴上說說,誰都沒有真的這樣做,是不想做。

“飛單”的事發生後,公司警惕了起來,據說Harry砸了上千萬,把客戶信息管理系統一再升級。Emily曾向我展示過這套信息系統,它的設計非常嚴密,每個顧問只能看到自己客戶的信息,只有最高層級的Harry才能看到全部。我們明白,他在儘可能地減少客戶的流失。

6

從2017年開始,資金出境越來越難,想辦理正兒八經的換匯手續,得籤一份《個人購匯申請書》,承諾自己的外匯不是用於境外買房。

客戶們都怕自己被銀行盯上,於是一些跟Harry私交甚好的客戶,就直接把錢打入他的私人賬戶裡。Harry是澳籍華人,他的海外賬戶可以把購房款打入澳洲的信託銀行,免去客戶的換匯擔憂。

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在客戶群體裡散開了,越來越多的客戶找Harry。一說起這件事,Kim就免不了嘆氣:“我一再跟自己的客戶強調,這種行為不符合正常的購房流程,風險很大。但客戶衝著公司的牌子響,圖方便,還是把錢打給了Harry。”

她還記得剛入行接受培訓的時候,講師就一再跟新人們強調:“我們公司不負責客戶的外匯事宜,這些得由客戶自己解決,否則公司很容易踩到紅線。”

“沒想到,最先做這件事的人竟然是老闆。”Kim感慨地說。

政策寬鬆的時候,錢好掙,是中介挑客戶,堅守原則比較容易;眼下錢難掙,是客戶挑中介,你不願意幹,大把的中介搶著幹。到底原則重要還是客戶重要?通常兩難全。況且,Harry的代理公司底下有那麼多分公司,僱了近千號員工,還有高昂的辦公室租金、廣告開銷……樣樣都要錢。

Kim只能再三提醒自己的客戶要謹慎,誰知客戶還反過來還安慰她:“沒事的,Harry這個人我信得過。”

“都這樣了,那我還能怎麼說?”Kim說。

政策變了,客戶也變了,公司接待的客戶越來越年輕,說起海外的那些樓盤,他們可能知道的信息比顧問還多,挑戶型、挑地段,一個比一個精。公司的獲客成本也越變越高,錢不好掙了,一些老銷售就帶著自己的客戶資源自立門戶去了。他們一年只要開一兩單,所得的佣金基本就能活下去;要是能多開幾單,日子就能美滋滋,還不用揹負巨大的業績壓力。過去被大中介壟斷的市場,開始逐漸被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小工作室蠶食、瓦解。

老銷售的相繼出走,讓公司面臨著嚴重的“青黃不接”,只好放低招聘門檻,不再那麼看重應聘者的海外經歷了。Kim也搖身一變成了講師,把她當年走過的路再告訴新人。


2017年都要結束了,澳洲銀行也絲毫沒有放鬆貸款的跡象。澳洲房地產行業已經步入寒冬,Harry帶領公司轉型,再次被證明是對的。

此時的Harry不知是有遠見還是在豪賭,在大多數中介公司節衣縮食的情況下,他決定砸錢將公司總部搬遷到當時深圳最新最貴的寫字樓之一——平安金融中心,豪氣地租下了整整一層。

2017年12月底喬遷典禮那天,公司全體員工把自己能邀請到的客戶,全都送到深圳總部去參觀。Emily說,當時她帶客戶去總部的時候,自己都驚呆了——大廳和會議室鋪滿了奢華的大理石,富麗堂皇的裝修幾乎震住了所有人。她的客戶也是商人,看完之後說:“即使是我,也沒有能力租下這裡的辦公室,真的太貴了。”說完,客戶還豎起了大拇指。

那天,顧問們還帶領客戶們參觀了展廳裡陳列的巨型沙盤。跟我說起這段過往時,Emily顯得很激動,她打開手機向我展示那個巨型沙盤的照片,“不用飛紐約,就能看到整個曼哈頓的全景”。

這樣精緻的沙盤,讓現場所有人都興奮不已。“說真的,那天我頭一次明白什麼叫‘羊群效應’。” Kim在一旁補充道,“整個展廳像個菜市場,第一個人開始下訂了,其他人就蜂擁而上,一頓哄搶,好像紐約的房子不要錢似的。”

“是啊,我有個上海客戶當天定了一套一居室,78萬美金,說這是他專門買來和朋友們一起開party用的——辦party而已!”Emily越說越激動。

用辦喬遷典禮來“促單”,Harry這招真是處心積慮,簡直把客戶的消費心理吃透了。據說,那一天,公司的成單量就上了百。

可所有人都沒想到,這已然是公司最後的高光時刻了。

7

2018年6月,平日和Emily關係不錯的人事主管突然找到她,問她和Kim剩下的“尾傭”是想要一次性發,還是分月發。

“那個時候我真是太傻了。”Emily告訴我們,當時她已經察覺到了公司的一些異常,比如:公司有好幾個客戶的房子已經到了交割的時候,卻遲遲沒有交接。她以為只是某些環節出了小紕漏,很快就會解決。

人事隱晦地提醒Emily,說公司的現金流有些緊張,可她當時沒聽明白,光想著省點稅,最後選擇了分月發,“現在想想真是後悔死我了”。

“大家都一樣啦,就當花錢消災好了。”Kim連忙安慰她。

我預感到,接下來她們可能要講那件轟動業內的大事了,便試探著問:“那你們是什麼時候才發現問題的?”


2018年8月初的一天,Emily的客戶突然找到她,說:“你們公司出大事了,你知道吧?”

Emily一頭霧水,再三追問,客戶也不回她。Emily慌了——這個客戶不久前才在她這裡買了價值上千萬的房子,她還以為是房子出問題,連忙找到Kim,一起去見廣州分公司的副總。

她倆問了半天,副總才肯說出實情。

早在幾個月前,北京和上海分公司的銷售團隊就發現了多起因公司未結算尾款而導致客戶違約、海外房產直接被當地開發商沒收的情況。8月6號,北京和上海的3位副總去總部詢問財務,這才知道公司的賬面上只剩下1萬元人民幣。

“昨晚Harry私信我們幾個說,公司表面上看起來一直在擴張,實際上連年虧損,尤其是那些二三線城市,幾乎一直在賠錢。”副總說。

過去,中國公司的運營費用一直由澳洲總公司支出。自從兩個老闆有了分歧,澳洲公司不僅掐斷了中國公司的運營費用,後來連銷售顧問的佣金也不再按時支付了。為了維持公司的運作,Harry情急之下挪用了公司內部籌募的上市基金,又挪用了客戶打進他私人賬戶裡的錢。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Emily說,她當時都要哭了,腳都站不直,幸好Kim在她旁邊,兩人相互攙扶著。

副總說,消息走漏得很快,前幾天就有客戶組團去找Harry追債了,“可是如今賬面上就這麼多錢,能頂個卵用?現在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辦”。

最後副總囑咐她倆,要是客戶問起來,知道什麼就說什麼,“別誇大,別隱瞞,注意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Emily至今回憶起來,好像還是心有餘悸,“我見過客戶直接衝上來,揪著顧問的頭髮打,真是太可怕了”。

當時,Emily有個客戶成單沒多久,已經付了全款,很著急地要房子。她不知道要怎麼跟客戶解釋,只能不停地道歉。最後,倒是客戶反過來安慰她,讓她看開點。這個客戶明白,錢一旦出去了,就拿不回來。他也理解Emily只是打工的,為難她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相比之下,Kim就非常幸運,她的客戶沒有遭遇這樣的問題。

2018年8月14號,Kim和Emily才收到一份姍姍來遲的通知:“因公司經營面臨資金嚴重困難,各位同事的7月工資需延遲發放,社保暫時也無資金繳納,公司正極力解決資金問題,望大家諒解!”

第二天,總部又發了一封郵件:“因公司資金鍊斷裂,已無法發工資。”

事情完全敗露了,全體員工都炸開了鍋。消息傳得滿天飛,馬上整個行業都知道了,一切都朝著不可挽回的境地,直奔而去。

我也清楚地記得這一天——我的老闆得知他最大的競爭對手出了這樣的醜聞,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全體員工。當時老闆腳步輕快,神情喜悅,彷彿是他打敗了這個曾經的行業巨頭。他在我們的工作群裡瘋狂發佈最新消息,有這家公司的深圳總部被人潑漆的照片,還有寫著“黑中介”大標語的小視頻。

然而,在客戶座談會上,老闆又假裝悲情地說:“我和Harry認識很久了,我很早意識到他們公司的資金狀況肯定是要出問題的,當時他要搬到平安大廈,我就一直勸他不要這樣做。”

8

工資沒了,尾傭也泡湯了,Emily和Kim卻不得不回公司繼續上班,給受了損失的客戶善後。

8月16號晚上,副總通知大家第二天不用去公司了,“總部停止運作了”。第二天,澳洲公司發表了聲明,立即與這家中國代理公司劃清界限,終止合作關係。此外,還禁止中國公司使用過去的商標。

“這篇東西現在還掛在官網上呢。”Emily打開手機讓我看,那份聲明還貼心地使用了中文。

Harry確實犯了大錯,但Kim覺得,這麼多年以來,澳洲的公司一直躲在背後坐享其成,即使在澳洲房地產行業最不景氣的時候,中國代理公司仍在堅持輸送客戶,可到了緊急關頭,他們卻急著過河拆橋。

“如果不是一開始被掐斷了運營資金,Harry也不至於做出這種事。”一向溫和的Kim說到這裡都有些氣憤了。

事發後,大家聽到傳聞說,客戶怕Harry跑回澳洲,把他的護照沒收了。整個8月,Harry都被客戶押著全國各地跑,除了賠禮道歉之外,更多的是在跟這些投資者爭取時間。他一再表示,自己會盡一切努力把欠的錢還給他們。

信用是商業社會最珍貴的東西,在這一點上栽了跟頭,失去的便是全部。就算客戶還願意相信,可這個行業裡誰會再給Harry一個機會呢?

Emily說到這裡,還特意把8月底出現在她朋友圈的一條小視頻翻出來給我看。視頻裡,Harry整個人瘦了一大圈,眼目無光。他說自己已經去警察局投案自首了,但警方把這件事暫定為民事經濟糾紛,沒有“收”他。

不久之後,Emily又聽說,Harry被客戶關在他深圳的房子裡了,限制了人身自由。


離開公司之前,Emily和Kim特地去了一趟深圳,看望自己的前老闆。

“你知道嗎?我當時都差點認不出來是他了。”Emily說,41歲的Harry彷彿一下子老了幾十歲。

憑藉著Emily的描述,我努力地想象著這個長相普通的中年男人如今的樣子,可怎麼也想象不出來。Emily拉住我的手:“我當時真的超怕他會自殺,感覺是那種隨時都會走的樣子,真是太可怕了!”

時勢造英雄,時勢也毀英雄。Harry最後就成了這個行業裡的一個縮影。

那天,她倆一直安慰Harry,說他還很年輕,跟那些P2P暴雷的相比,公司的欠款真的不多,才3個多億……

可Harry意志消沉,整個人好像已經心如死灰了,無論說什麼都沒有任何反應。過了好久,他才說了3個字——

“我累了。”

2019年初,我在手機上偶然看到了一條新聞,說Harry已經不知所蹤。

澳洲房地產一代梟雄的故事也許就此落下了帷幕,和他一起離去的,大概還有澳洲房地產行業的那段“黃金時代”。

後記

2018年年底,Emily和Kim接受了我老闆的邀請,順利入職。

老闆看中她們的銷售能力,更看中她們在上家公司獲得的客戶資源。雖然那家公司已經倒了,但過去多年積累的客戶名單還在,如果能拿到客戶名單,那就再好不過了。

但老闆沒料到,那套客戶信息管理系統的最高權限在Harry那裡,挖一兩個顧問過來,並不能窺得客戶名單的全貌。

計劃落空後,老闆就沒那麼客氣了,他經常找Emily和Kim進辦公室長談,催促她們去翻炒之前的老客戶,而他之前允諾會給她倆的客戶名單,也遲遲沒有落實。

我的預感有些不妙,不過好在這家公司可以接觸到各個項目的開發商,Emily和Kim完全可以挑選到自己滿意的下家。

果然,在2019年還沒開始的時候,她倆就先後離開了。她們就像是我生命裡的匆匆過客,只在我一潭死水的工作中掀起一點波瀾,給我留下了這個難忘的故事。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題圖:vaun08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