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窮苦人活著的艱辛,你越早明白越好

托爾斯泰曾這樣評價莫泊桑: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樣子,而是照事物本來的樣子來看事物。他儘可能地展示人的自然本能,揭示現實的骯髒,表現人的可怕、人的痛苦。

莫泊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每次讀完他的作品後,總會有些不同的感受。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對故事中的人物就會有更深一層的領悟。

正如托爾斯泰評價的那樣,莫泊桑的作品中,既有人的可怕、也有人的痛苦。沒有過多的渲染,只用最客觀的筆觸,“零度”的筆溫,將可怕和痛苦還原,讓讀者自行品味。

《我的叔叔于勒》就是這樣一部作品,故事圍繞于勒的起起落落,展現了金錢主宰一切,人們趨利避害的可怕嘴臉,和底層卑微者無力改變生活的痛苦煎熬。

(想知道更多關於《我的叔叔于勒》的詳情,那就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搜索欄輸入“我的叔叔于勒”,然後就可以閱讀原文,重溫經典哦!更多詳情,可以點開頭條搜索)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窮苦人活著的艱辛,你越早明白越好

1. 于勒作為底層卑微者,被剝奪了“動作、語言和思想”

于勒是誰?

小說中“我”父親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叔叔。

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聽說,他不務正業,是個敗家子。

于勒真的那麼不堪嗎?他到底怎麼想的?

讀者並沒有在故事中,發現于勒的想法。因為莫泊桑採取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故意將於勒邊緣化,讓他成為了一名“沒有動作、沒有語言、沒有思想”的卑微者。卑微者只能沉默地承受外界的冷漠和非議,只能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自舔傷口。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窮苦人活著的艱辛,你越早明白越好

①沒有語言

據說他在勒阿弗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願回到他們身邊,因為他欠了他們的錢。他叫于勒,姓達芒什,或者是達旺什,總之是跟這差不多的一個姓,聽說他在美洲的時候,闊綽過一段時期,可是你看,他如今落到了什麼地步。

這一段是菲利普先生向遊船船長,確認賣牡蠣的水手身份時,船長說的一番話。對於勒這樣的底層窮人,船長甚至連姓氏都懶得搞清楚

“據說”“聽說”這些詞,表明了船長的道聽途說的。他不屑、也不願意親自向于勒證實。因為底層的卑微者,不值得被關注。人性的勢力和冷漠,在這一刻通過作者冷靜的敘述,被無限放大;于勒連介紹自己的權利都沒有,這一點讓人看到淚目。

②沒有動作

突然,父親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一個衣衫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開牡蠣,遞給兩位先生,再由他們遞給兩位太太。太太們享用的姿勢很優雅,先用一塊精美的的手帕,將牡蠣托起,再將嘴微微前伸,免得弄髒自己的衣裙。

遊船上的一切,對菲利普夫婦來說都是新奇的。當菲利普先生,看到漂亮太太吃牡蠣時,他目不轉睛地觀察太太們的每一個動作,甚至覺得太太們吃牡蠣的樣子很優雅。

菲利普的眼睛就像一枚追光燈,只能照到漂亮的太太們,卻自動“拉黑”了旁邊的老水手(于勒)。在菲利普先生眼中,老水手甚至不配有動作。“拿、撬、遞”3個動詞,與漂亮太太們一連串的動作相比,簡單的不值一提。于勒的卑微,來自於別人的無視,與自己的仰視

③沒有思想

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

菲利普夫婦朝思暮想的于勒,居然是一個窮光蛋?莫泊桑濃墨重彩地描寫了菲利普夫婦,見到于勒後心理的變化。這一段,更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渲染了菲利普一家人的失落心情。

那麼,于勒有沒有認出菲利普一家呢?沒有人知道。因為整個故事中,莫泊桑並沒有給於勒安排一場內心戲。

這不光是因為小說的角度,是第一人稱“我”。也因為于勒只是個卑微的底層貧苦人,所以他想什麼不“重要”。而且在金錢至上的社會,他也“不配”擁有思想。

于勒是卑微的,卑微到不能有語言、動作和思想。人生最大的無奈,莫過於拼盡全力,也改變不了現狀。底層貧苦人的無力感,通過莫泊桑“零度”的筆溫,被放大;世人對底層貧苦人的冷漠與無視,通過莫泊桑冷峻的筆觸,被呈現。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窮苦人活著的艱辛,你越早明白越好

2. 金錢至上的“遊戲規則”下,于勒永遠都是個局外人

小說中,于勒被打上“糟蹋錢、壞蛋、行為不正、流氓無賴”等等負面的標籤,成了有家不能回、有親人不能相認的底層卑微者。

這不光是因為在金錢主宰一切的社會,所有人都染上了銅臭味,還因為世人對待窮人和富人的雙重標準:

富人揮金如土,是“沒腦子的花花公子”;窮人揮金如土,則是“無賴敗家子”

于勒並沒有出生在富貴的家庭,但是他卻揮霍了自己的遺產,又侵蝕了不少哥哥菲利普先生應得的財產。在金錢至上的社會里,于勒作為窮人,如此揮霍無度,不珍惜金錢。他不僅違反了“遊戲規則”,也失去了繼續生活在這裡的權利

于勒被送上了去往美洲的商船,在美洲,做起了說不清的買賣、盤下了一個大鋪面,還賺了點錢。於是,他寫信告訴菲利普,自己會補償他的損失,並由此在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成了一位“有良心”的人。

但是,“酒醒詩殘夢斷”。美好的事情,就像握不住的沙,不得不揚了它。于勒“有錢人”的生活還沒過夠,就又被打回了貧窮的原形。以至於菲利普在遊船上,與他重逢時,像躲瘟神一樣,避開與他相認。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當人變成了金錢的“傀儡”,自己的判斷,就會完全以金錢為標準。金錢至上的“遊戲規則”下,一切都會向金錢看齊。

菲利普夫婦起初視於勒為“敗家子”,是因為錢;之後,菲利普夫婦又把于勒,當成了全家的希望,還是因為錢;最後,菲利普夫婦像躲瘟神一樣,躲避于勒,依然是因為錢。

遺憾的是,于勒自始至終都沒看懂“遊戲規則”。否則他也不會,明知自己是窮人,還繼續“闊綽”,而不是學會“珍惜金錢”。

一個不懂“遊戲規則”的人,自然會被“淘汰”。所以,世人才會站在趨利避害的角度上,厭惡、無視於勒。因為人們會自動拉黑那些“與錢無緣”的人,而親近“家財萬貫”的人。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本能,對於利害的認識,通常取決於價值觀的範疇。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包含對利與害的判斷標準)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它的“遊戲規則”,這聽上去就充滿了無力感。特別是對底層貧苦人來說,更顯得無可奈何。也許于勒就是不想遵守“遊戲規則”,受困於金錢,才想要極力擺脫金錢控制的吧。

遺憾的是,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中,螻蟻始終難以撼樹。而莫泊桑,就是想要我們看到“螻蟻們”的無奈。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窮苦人活著的艱辛,你越早明白越好

3. 如果於勒重頭再來,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如果說,金錢至上的社會下,底層貧苦人是卑微的,也是無奈的。那麼,于勒就一定得是悲劇收場嗎?畢竟菲利普一家也是窮人,可他們卻還能成為遊船上的旅客,享受客戶般的待遇。

所以,于勒的悲劇結局,其實和他的性格也有關。性格決定命運,美洲失敗後,于勒不敢重頭再來,甚至連說出真相的勇氣都沒有。因為他懦弱到無法面對親屬,更沒有能力還債。

如果在美洲失敗後,他沒有放棄自己,重新來過,說不定一切會不一樣。就算結局依然不盡如人意,但至少曾經努力過

于勒逃避現實,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實際上是一種鴕鳥心態。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像于勒一樣,害怕面對問題,更害怕重頭再來。所以,才會錯過了很多的機會,甚至與很多對的人遺憾擦身。

鴕鳥心態: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不過有說法認為這其實是種誤解)。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消極的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

于勒的鴕鳥心態,“害”他失去了親人,也失去了活著的尊嚴。他甘於活得潦草,甘於成為賣牡蠣的貧苦人。

像鴕鳥一樣,遇到危險,把頭埋入沙坑,其實就是“掩耳盜鈴”。但是,逃避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重頭再來的勇氣。因為只要可以重頭再來,就一定會有逆風翻盤的機會。

有心就有夢,有夢就有實現的一天。雖然金錢至上的社會,讓于勒有太多的無可奈何,但是真正註定他悲劇的,還是他自己。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窮苦人活著的艱辛,你越早明白越好

4. 任何時候,都要有重頭再來的勇氣

于勒沒有重頭再來的勇氣,也不敢面對失敗,更不敢告訴菲利普真相。現實社會中,當我們面對失敗時,也一定會給自己催眠,將一切都歸為外因,或是想辦法逃避現實的問題。

但是,推卸和逃避可以換得了一時舒服,卻換不了一世舒服。就算再失敗,只要自己不放棄,有勇氣重頭再來,才能真正過得踏實、過得舒服。

這並不是喊“口號”,因為現實生活中,就是有不怕重頭再來的勇士,改寫了自己的人生。張俊成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不怕重頭再來,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

張俊成來自山西,家境貧寒,初中沒讀完,就不得不外出打工,貼補家用。貧苦的底色,是道不盡的滄桑和無奈。張俊成隻身來到北京大學,成為了一名保安。

也許是北大濃厚的學習氛圍感染了張俊成,也許是上天想要再給他一次機會。張俊成在北大教授的指點下,開始讀書學習。最終,參加成人高考,成為了一名北大法律系(專科)的學生。

雖說“行行出狀元”,保安的工作同樣值得尊重。但令紫陌更敬佩的是,張俊成沒有被既定的現實困住,邊工作邊學習,努力改變命運的決心。

他相信讀書改變命運,但對於初中都沒畢業的他來說,想要考上北大,“難於上青天”。因為“羅馬非一日建成”,他還差得遠。但是,知識的差距,沒有擊潰他,反而讓他振作,並燃起了重頭學習的勇氣

(想知道更多關於張俊成的詳情,那就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搜索欄輸入“北大保安張俊成”,然後就會看到他現在在做什麼哦!更多詳情,可以點開頭條搜索)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窮苦人活著的艱辛,你越早明白越好

張俊成開始讀文學、哲學、歷史等類書籍。除了工作,就是讀書、抄書、寫日記,宿舍熄燈後,就在被窩裡,拿著手電筒看書。

終於,“梅花香自苦寒來”,他沒有辜負自己的努力。也通過自己的成功逆襲,告訴我們:任何時候,只要不放棄自己、認清自己的不足、敢於挑戰自己、從頭再來,奇蹟隨時會發生。

如果於勒能有張俊成的勇氣,不怕重頭再來,或許他也不用悲劇離場。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白髮蒼蒼的時候,清單上還留下了很多的願望未完成;莫過於在世時,沒能為自己拼一次,而是寄情於“唯有來生把夢還”。

夢想是在不斷重複中實現的,如果一次沒成功,就再試一次。畢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願我們無論何時,都能清楚地認識自己;無論遇到任何困境,都不缺少重頭再來的勇氣。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窮苦人活著的艱辛,你越早明白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