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老妪冒充神仙寒婆婆十八年,却因交通发达了不得不搬家

孤独老妪冒充神仙寒婆婆十八年,却因交通发达了不得不搬家

在渝陕鄂交界处的重庆这边有个地方叫筲箕坳,是由两匹山梁组成的一个人字形凹槽地带,在两匹山梁的交接处,当地人称为“寒婆婆垭口”,因为这里有个用几块石板搭成的“寒婆婆庙”,据老人们讲,这个“寒婆婆庙”有数千年历史了。

孤独老妪冒充神仙寒婆婆十八年,却因交通发达了不得不搬家

相传寒婆婆为鲁班的母亲,鲁班非常孝顺,无论到哪里做工都要把母亲带在一起。一次来到这里伐木,在山下搭了一幢小楼给母亲住。有天夜晚,寒婆婆裸身起床小解,在厅上见到有个四只脚的木马停放在那里,想起儿子平时常骑木马进出木场的情景,也想试骑一下儿子的木马。谁知刚一骑上去,木马就自动地向山顶的木场奔去,怎么也叫不停。鲁班的母亲又急又冷,到木场后木马停了下来,乘着月光到山中打了点柴禾,架好柴准备去找火源,此时天已发亮,又急、又羞、又冷的她万般无赖,就在这恐惧加寒冷的折磨下命丧黄泉。此时,上苍显灵,大地开眼,地上、天空中升起了漫天的大雾,将她的遗体掩盖得严严实实。

孤独老妪冒充神仙寒婆婆十八年,却因交通发达了不得不搬家

天亮后,鲁班起床发现木马不见了,便想去询问母亲。在门外喊叫均无应答,无奈推门而入,却不见母亲。鲁班来不及多想,心急火燎地往木场奔去,赶到木场,看到了木马,也看到了赤裸已逝的母亲。此时,鲁班悲伤、羞愧、气愤一起涌上心头,气愤之下砍掉了木马的一只脚(因此现在的木马都只有三只脚),然后在木马上架起木板,再将母亲的遗体移到木板下面掩盖好。鲁班的弟子们得知他母亲含羞受冻而逝的消息后,为替师父敬孝而又不伤及鲁班的脸面,将鲁班母亲称为寒婆婆,并在石木瓦匠中立下规矩,在修建道路的要道旁,要为寒婆婆修庙,为寒婆婆打柴。

孤独老妪冒充神仙寒婆婆十八年,却因交通发达了不得不搬家

这一传说的真实性无可考证,但在这里,多少年来寒婆婆庙一直存在,无论渝陕鄂哪个地区的人,凡是从这里的过往的,也都还保留着为寒婆婆顺路拾柴习俗,就是快要经过这里时,赶紧在路边或树林里捡一把柴禾丢在寒婆婆庙前,一旦堆起来很高了,就将其烧掉,寒婆婆就会保佑你一路顺风平平安安。

1995年冬,几个外地采药老人来到这里,在山上云雾之中发现一个衣着单薄的白发老太太,身形矫健,若隐若现,认为是寒婆婆显灵了,齐齐跪下来磕头,并拾了大量的柴禾放到了寒婆婆庙前。下山后讲给当地村民们听,大家半信半疑,但对于神灵,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附近传开了,自此寒婆婆庙前的柴禾也越来越多。

孤独老妪冒充神仙寒婆婆十八年,却因交通发达了不得不搬家

直到1997年的一天,当地一位老人走亲戚经过这里时,看到一位白发老妪把寒婆婆庙前的柴禾抱走了,赶紧追上去看,才揭开了寒婆婆显灵之秘。

原来这位老太太就住在山的那一边,距寒婆婆庙不足半里路,是位孤独老人,无儿无女,村里的五保户,六十多岁了,一个人种地生活。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上山砍柴已经力不从心了,一次生病看到寒婆婆庙前一大堆柴禾,无奈之下抱回家用。一次两次三次,渐渐成为习惯,后来干脆就不去砍柴了,烧完了直接到寒婆婆庙来取,当然每次都会留一点在庙前烧一下。

孤独老妪冒充神仙寒婆婆十八年,却因交通发达了不得不搬家

由于当地把寒婆婆奉为神明,庙前一直不缺柴禾,虽然附近很多人都知道柴禾被这位老太太拿回家了,但一方面大家既同情老太太又要敬奉神明还是按规矩办事,另一方面从这里往来的外地人川流不息也不知道这个情况。老太太住在这里,从此再也不用上山砍柴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重庆市政府颁布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政策文件,筲箕坳所有住户都被要求搬到山下坪里居住,政府出钱建房子。此时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不想搬迁折腾了,无论当地干部怎么劝说,老太太就是不搬,仍旧一个人住在山上,国家补助买点米,自己在屋前屋后种点小菜,柴禾就到寒婆婆庙去取,生活倒也不愁。

孤独老妪冒充神仙寒婆婆十八年,却因交通发达了不得不搬家

2015年,政府出钱在当地修了一条县道,连通渝陕鄂三地,人们出行不管是走路还是坐车,都不再经过寒婆婆垭口了,这里经常十天半月不见一个人影,寒婆婆庙前再也没有柴禾堆积了。老太太虽然身体仍然硬朗,但上山打柴确实不行了,最后不得不搬了到山下集中安置点。由于老太太年老孤独,当地干部及志愿者经常去送米面油盐及柴禾,探望慰问,家里很是热闹,老太太觉得特别幸福。

现在与老太太聊天,她还会讲起自己做了18年的“寒婆婆”,说原以为会终老山上随寒婆婆而去,没想到真的寒婆婆已经没有烟火了,她这个假寒婆婆烟火还越来越旺。

孤独老妪冒充神仙寒婆婆十八年,却因交通发达了不得不搬家

(原创作品,图文无关,请勿复制到其他自媒体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