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体楷书解析:横画练习

为系统学习欧阳询楷书,即日起每日更新欧体楷书一章内容,希望各位书友可以坚持学习,下方评论区可以上图参评,谢谢支持。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正楷”,产生于汉末,发展于南北朝,盛于唐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辈出,各具风貌,沿革至今。楷书点画清晰分明,用笔平直工整,开体方正平稳,法度严谨规范,被认为是书体的“楷模”,古人认为“楷为立,行为走,草为跑”,因此楷书是学好其他字体的基础。

传世楷法书家中,广为大家所取法的是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類这“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祖籍潭州临湘(今属湖南),曾任太子率更令,故世称欧阳率更,又因封爵为“勃海县男”,人称“渤海”、“欧阳勃海”。欧阳询出身世家望族,自幼敏悟过人,博贯经史。作为书家,欧阳询孜孜求学,博采众家之长,且不拘泥于先人,他以破胆夺气的个性,创出自己险峻遒劲、法度严谨的独特风格,当时书名远播海内外,连高丽(今朝鲜半岛〕王也曾遣使者来求书。欧体“戈戟森然”之笔势,与虞(世南)体之圆滑、褚(遂良)体之流动、薛(稷)体之瘦硬而被世人称之谓“初唐四家”。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曾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柳公权(778-865),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融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赵孟類(1254-1322),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曾任兵部郎中、翰林学土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据说他日写方字,异常勤奋,他倡导复古“二王”书风,其书法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执笔方法

古代执笔方法很多,我们最常用的是“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是指用大拇指肚斜着向上紧贴笔杆,用食指第一指‖颜节钩住笔杆,将中指紧靠在食指下面,用第一指节钩住笔杆,真无名指的指甲部位斜着向上,挡住笔杆,让小指自然地跟在无名指的后面,帮助无名指用力向外顶,使笔杆保持垂直,这样‖书五个手指一齐用力,使笔管四面受力均匀,写出漂亮的字。坐妾与站妾八坐着写字要注意三点手腕悬空,;二、头部稍低,肩平,胸离开桌子,双脚平放;左手的肘和手掌平放在桌上,与右手保持基本对称站着写字也要注意三点:肩和臂的移动要协调配准合:二、双脚徼微分开,可以平行或一前一后,但腿不能随‖备便摆动;三、腰是轴心,腰以上部位可以转动,字越大上身转动幅度就越大。

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四样重要写字工具。笔指毛笔,是用动物毛做成笔头,柔软而富有弹性,主要分狼毫与羊毫两大类。选择毛笔应注意“尖、圆、齐、健”四点:“尖”指笔锋尖锐;“圆”指笔头形状圆润、饱满;“健”指毛笔弹性好;“齐”指笔亳用水化开后,笔锋顶端的毛排列整齐。墨指墨锭,而现在一般都用墨汁写字。墨锭主要分油烟墨、松烟墨、漆烟墨三种。纸指宣纸,我们平常练习可以用元书纸,而在写作品时则应用比较高档的宣纸。宣纸根据渗墨的程度分为“生宣”与“熟宣”两种。砚是古时候用来磨墨的,现在一般用来贮存墨汁。中国最名贵的砚台分别是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以及山东的“鲁砚”。
欧体楷书解析:横画练习

横画解析和练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