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碑:道是無言卻有言

無字碑:道是無言卻有言

無字碑:道是無言卻有言
無字碑:道是無言卻有言無字碑:道是無言卻有言
無字碑:道是無言卻有言無字碑:道是無言卻有言

姓名:乾陵無字碑

年齡:1300餘歲

職稱:國寶級

出生時間:公元706年

現住址:乾陵博物館

聯繫電話:029-35510006

1 無字之謎

時間追溯到公元706年的6月至7月間,隨著武則天與高宗李治合葬乾陵,無字碑便矗立在高宗李治述聖紀碑的東側。不難想象,繼位一年出頭的中宗李顯和文武百官面對這塊無字碑,他們的內心在做何揣測。

從那時起這塊沒有文字的石碑,猶如一張白紙留給後人,引起了無限遐想。這樣的紛擾直到今天在學術界或遊人中仍莫衷一是,沒有定論,也因此成為說不盡的話題。

無字碑是一個什麼形制的碑?為何不刻字?無字碑是誰立的?

“德大說”認為武則天自恃功高德大,彪炳千秋,政績遠非文字所能表達,故立無字碑;“自慚說”認為武則天功過互抵,不如隻字不鐫,或者功過是非應由後人去評價;“稱謂說”認為按照傳統的觀念,女人是不能做皇帝的,如何撰寫碑文評價她的功過,唐中宗李顯不知如何定論。還有可能是李顯曾被廢而復立,因而對生母武則天心懷怨恨,立無字碑是為了讓她難堪;又可能適逢政局動盪,人們無暇關注此事,而事後關於她的說法又爭議很多,因此碑上刻字的事情也就一拖再拖,最後不了了之。至於“仿效說”“遺言說”“非碑說”亦無史料佐證。

在與乾陵博物館研究人員的交流中,大家一致認同無字碑為武則天所立。乾陵博物館前館長、研究館員樊英峰說:“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作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碑,從無字碑與高宗李治的述聖紀碑對應的位置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選定好的。由此看來,無字碑最有可能是武則天早已做好的安排。

武則天有遺詔就是附廟、歸陵,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作為兒子,李顯親自護送母親靈柩從洛陽返回長安,按照遺詔把母親安葬在乾陵。無字碑就應該在這個時候立的。

早在高宗李治入葬乾陵時,武則天給丈夫立的碑放在了西邊,東邊這個地方就給自己留下了一塊地方,以備立碑用。這可能就是當時武則天的想法。這個論點也被好多的史學家證實是符合實際的。”

碑當時立好了以後,為什麼沒有刻字?樊英峰解釋說:“刻字首先要在做好的石碑上畫成格,無字碑上是畫有方格的,也可能以後要刻字。但是後來政局發生變故,這是大家都始料不及的。但是這段歷史史書當中沒有任何記載,無字碑的叫法也是宋代人叫出來的,唐代到底叫什麼?不知道。宋代人叫法延續至今。”

無字碑歷經1000多年,雖然無字可尋,但其傳遞的信息似乎遠遠超出一篇碑文所能承載的體量。它又稱得上是一部無字的石質奇書,成為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2 無字之美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琢而成的,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近100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天成的美感。碑首鐫刻8條浮雕螭龍,碑身兩側鐫刻的是升龍圖。整座石碑雕刻技藝精湛,藝術價值極高,為歷代群碑之冠。乾陵的規模、建築及工藝,都是武則天時代國力和社會思潮的集中體現。

無字碑雖然無字,但作為一件石雕藝術品,其表現的威嚴壯美和極致精細的雕刻,因為充滿了歲月的印記,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無字碑的美,美在獨一無二。在整個乾陵的石雕中,它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人注目,又因口口相傳名播八方。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凝眸注視或指點評說。

文獻記載,唐代皇家陵園的營造,是在朝廷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下運行的,無字碑的製作無疑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嚴格按照規制設計完成的。它所採用的石料型大、質堅、耐酸鹼、耐風化等,以致歷經千年,巍然屹立。

無字碑所用石材當地並沒有,如此龐大的石頭從哪兒來?它又是怎麼立起來的?都是一個謎。明代萬曆年間,陝西關中發生特大地震,乾陵其他石雕像都倒塌了,唯有無字碑巍然屹立,可見其工藝是何等高超。

3 無字之歌

有歌曲唱到“精美的石頭會唱歌”,而無字碑所蘊藏的信息量極大、歷史文化價值極高,無疑是一塊會說話的精美的石頭,亦是一首無字長歌。

11月19日上午,幾輛大客車停在了乾陵景區停車場,從車上魚貫而出的是曲阜師範大學200多名師生。當這些師生走近無字碑,人們能看到他們臉上的讚歎與驚訝的表情。每天,總會有一隊一隊的遊人走進乾陵,也總有遊人在老遠便叫嚷著:“無字碑、無字碑,無字碑在那兒!”這聲調不是對一塊石碑,似乎是和一位久未謀面的親人或朋友打著招呼。直到當天暮色降臨,還有遊人踏進乾陵的大門,就是為了一睹無字碑的神秘。據悉,近年來遊覽乾陵的遊客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奔著無字碑而來的。

無字碑無形中成為乾陵一塊沒有文字記載的石質之書。乾陵是武則天與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園,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以北6公里的梁山。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發現有雙重城垣的陵墓,內城象徵長安的皇城,外城相當於郭城,反映了當時中國古代都城的整體格局。1958年,因修築西蘭公路,當地幾個農民上山採石,無意間發現神秘洞口。洞口後經確認是乾陵地宮的入口,經搶救性發掘後史學家認為與史料記載相同。

碑雖無字,但圍繞無字碑產生的話題卻有增無減。如今無字碑上有著密密麻麻的字跡,這是宋、明以後文人學士的題詩刻文。經過考證大概有42段39人次。在這些題刻中有金代一篇契丹文遊記,它記載了乾陵在金代時候的修復過程,而且是漢文和契丹文的對譯。從宋代以後,契丹字幾乎消失,史書上只留下了5個契丹字,藉助這篇文章,竟然開啟了了解契丹文的一扇大門。

研究無字碑成為研究武則天的一扇窗口,在學術研究方面,乾陵博物館主辦的學術性專輯《乾陵文化研究》已連續出版13輯,收錄了全國600餘篇專業論文,一些著名的學者、專家如趙文潤、葛承雍、齊東方、沈睿文、王雙懷、石興邦、張建林、秦建明等人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研究了武則天時期的歷史文化以及博物館建設方面的內容。另外中國武則天研究會自成立以來,已出版論文集10多本。

隨著無字碑不斷地“熱”起來,在影視界已經有眾多版本的“武則天”亮相熒屏,有一部電視劇就叫《無字碑歌》。在文化推廣方面,以武則天和無字碑為主題創作的詩歌、散文、小說也不少。最近,廣州一名60多歲的女畫家,把武則天的一生用150米的工筆畫長卷展現出來。

一名遊人面對無字碑道出了自己的認識:“我覺得武則天立這個無字碑,並不是不在乎別人對她的看法,恰恰相反,她可能非常重視,但是她畢竟打破了中國歷史上很多的固有情況,只不過,她可能自己也在思考她的這種‘打破’到底是不是對的。所以,她留下這塊無字碑,就是想讓時間和後人來替她證明這種對與錯。”

無字碑就像乾陵的一張名片,成為遊客踏足乾陵的“邀約”,它又是一個無言的解說員,傳遞著武則天和那一段歷史的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