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戰國策》: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遊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1、毛羽不豐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著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著不可以煩大臣。

2、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3、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4、削柱掘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

5、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

6、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7、種樹不處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財,則傷本。

8、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9、聖人不能為時,時至而失。舜雖賢,不遇堯,不得為天子;湯、武雖賢,不當桀、紂不王。故以舜、湯、武,不遭時不得帝王。

10、樹德莫若滋,除害莫如盡。

11、明主蒞正,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當其職焉。

12、賞必加於有功,刑必斷於有罪。

13、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聖主明於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舍之。

14、善為國者,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

15、木實繁者枝必披,枝之披者傷其心,都大者危其國,臣強者危其主。

16、指大於臂,臂大於股。若有此,則病必甚矣。

17、主聖臣賢,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

18、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吳,申生孝而晉惑亂。是有忠臣、孝子,國家滅亂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聽之。

19、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澤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聖人之常道也。

20、兩虎相鬥,而弩犬受其弊。

21、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22、國亡者,非無賢人,不能用也。

23、曾參(shen)孝其親,天下願以為子;子胥忠於君,天下願以為臣;貞女工巧,天下願以為妃。

24、桀聽讒而誅其良將,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國亡。

25、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弊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傳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26、明主不取其汙,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誹者不聽,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群臣莫敢以虛願望於上。

27、君不聞大魚乎?網布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

28、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

29、猿獼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鱉;歷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

30、理之固然者,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

31、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據慢驕奢,則兇從之。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

32、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於天下著,無有。

33、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著,事之本也。

34、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位基。

35、權籍者,萬物之率也;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故無權籍,倍時勢,而能事成者寡矣。

36、夫強大之禍,常以王人為意也;夫弱小之殃,常以謀人為利也。

37、祖仁者王,立義者伯,用兵窮者亡。

38、騏驥之衰也,駑馬先之;孟賁之倦也,女子勝之。

39、攻戰之道非師者,雖有百萬之軍,比之堂上;雖有闔閭、吳起之將,禽之戶內;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間;百尺之衝,折之衽席之上。

40、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41、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42、有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有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有斷脰決腹,一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有勞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亦有不為爵勸,不為祿勉,以憂社稷者。

43、萬乘之君得罪於士,社稷其危。

44、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

45、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46、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47、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48、世友無妄之福,又有無妄之禍。

49、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錯質務明主之長,臣之論也。

50、為人臣者,窮遊弟長辭讓之節,通幽補民益主之業。

51、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知之慮者,必被庶人之恐。

52、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53、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54、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55、狂夫之樂,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

56、家庭於親,國聽於君,古今之公行也;子部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

57、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

58、臣無隱忠,君惡蔽言,國之祿也。

59、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止。故明德在於論賤,行政在於信貴。

60、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夫制於服之民不足與論心,拘於俗之眾不足與致意。

61、知學之人,能與聞遷;達於禮之變,能與時化。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

62、禮世不必一其道,便國不必法古。聖人之興業,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

63、以書偉御者,不盡於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於事之變。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64、隱忠不竭,奸之屬也。以私誤國,賤之類也。犯奸者身死,賤國者族宗。

65、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66、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67、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

68、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

69、近習之人,其摯諂也固矣,其自冪系也完矣。

70、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71、舉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難,管仲逃於魯;陽虎之難,孔子逃於衛……故舉大事,逃不足以為辱矣。

72、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73、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

74、善作者,不必有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75、仁不輕絕,智不輕怨。

76、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任之行也;救人之過者,仁者之道也。

77、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於深淺,其於傷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