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VS《戰國策》:從選材取向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別

個人導引:

《莊子》顧名思義,主要就是以表達莊子思想為主要內容,同道家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重要聯繫;反觀劉向的《戰國策》,比起飄飄然的《莊子》而言,則是以現實性、功利性為主而記敘先秦戰事。《莊子》和《戰國策》字裡行間都有選取“寓言”以寓意的重要特徵,因為兩書主要內容和示意現實的不同,所以在其背後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思想(主觀思想)以及多風格化的寓言故事,實際上是值得我們所探索的。

(1)以歷史人物、故事等寓言為選材

《莊子》和《戰國策》兩書立足於思想而言:

①《莊子》主要同莊子的思想緊密聯繫,主要追求一定的思想境界,強調“超乎”的境界,其著重點偏向哲學性思考,為當世人和後世人提供人生啟發。從“魯侯養鳥”和“邯鄲學步”兩則寓言故事來看,要順應自然,不可僅憑主觀臆斷行來干擾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除此之外,世人要追求本性,順應自然發展,切記不可盲目跟風而丟失自己原來的本領、泯滅自身的本性。


《莊子》VS《戰國策》:從選材取向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別

魯公養鳥

②《戰國策》主要立足於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相互攻伐而得出來的當世經驗,著重強調功利性,實際上從《戰國策》內容裡敘述的歷史故事和相關歷史人物的行為做法來看,主要是想具備強有力的說服性和說理性。既然想要讓世人所信服,那麼《戰國策》在選材方面,對於所選用的歷史故事那就必須要具備很高程度的教育意義和自身的權威性。追溯至當時“諸侯攻伐、天下大亂”的現實看來,《戰國策》所為即是學者和謀略之士所持的思想主張更好地迎合諸侯國貴族階層的利益。

(2)選用寓言數量頗具懸殊

對於《莊子》和《戰國策》熟悉的人想必都對這兩者引用寓言故事的數量有個直觀的印象,那就是《莊子》中所插入涉及的寓言故事遠遠超過《戰國策》,除此之外,《莊子》更偏重神話素材,而《戰國策》引用神話、玄幻的寓言成分則可見一斑。單從引用寓言故事對整體的篇幅比例來看,《戰國策》中引用取材於歷史類故事的素材約比《莊子》多點兒,大概佔據到了16則材料。

《莊子》VS《戰國策》:從選材取向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別

莊周

(3)選材神話化和通俗化的差別

簡單從神話化層面和“以我為用”的主觀角度來看,《莊子》那肯定勝過《戰國策》,我個人則認為,這個特點是更好區別兩者選材不同的根本一點。

①《莊子》常常借物喻人、託物言志,即根據歷史上發生的故事更好地同現實人結合,以便於通過“歷史模板”更好地為自己所用,從而創造出能夠表達自己主觀思想的“新的故事”。對於莊子而言,他本身具備一顆虛無縹緲和飄忽不定的心,《莊子》中所引用的素材(歷史人物)在莊子心目當中,更像是活化了一般,莊子將他們通過自己的思想重塑下來,從而將其改造而活靈活現。《散文百家》崩這樣說:“在莊子的筆下,這裡歷史人物是一張張脫胎換骨的皮囊,只是莊子藉以表達自己的內心體驗的軀殼而已。”其次,《莊子》中對於神話故事的選取和運用可謂神乎其神,與《戰國策》不同的是,《莊子》大多直接抓取神話素材來用,內容比較瑣碎,但運用起來卻十分連貫。如此一來,便直接使得《莊子》作品本身極具神秘感和藝術色彩。


《莊子》VS《戰國策》:從選材取向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別

莊公化蝶

②反觀《戰國策》,在引用和改造神話故事這一方面來看,則大大縮水,所選材的神話內容也算不上十分濃郁和大膽。如果說《莊子》注重神話,那麼《戰國策》則嚮往現實,很少通過神話故事來進行說理,並聯系現實,兩者雖然均以指導人生為主要目的,但其手法卻大相徑庭。

(4)民間故事選材的差別

既然《莊子》和《戰國策》的最終目的是用來指導現實,那麼他們二者內容上對於選材的引用肯定和民間故事難以割捨。恰恰,不論是《莊子》,還是《戰國策》,他們取材於民間故事佔據很大比例,這也證實了“取於人間,用於人間”的說法。

①《莊子》在選用民間素材的時候,有其自身“擇優錄取”的規則,大多會收集錄用一些民間能工巧匠身上發生的故事。從這些能人巧匠身上故事所折射出來的道理在《莊子》一書當中並不是十分直截了當、簡單清楚,因為莊子思想注重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考,對理解者是要求具備一定的思想境界的,所以說他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不是太容易理解。


《莊子》VS《戰國策》:從選材取向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別

《戰國策》

②《戰國策》本來就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其內容多多少少還是以“紀實性”為主,所以劉向在編寫這部書的時候所選用的民間素材也是生活瑣事,基本在描述和表達意思的時候,沒有像《莊子》那樣過多改造,或者是添加個人情感的因素參雜在其中,所以說比較好理解。相比於《莊子》而言,《戰國策》更趨平民、世俗化。例如:劉向先生在論述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將平民設置成故事主人公,而其口吻敘述也是通俗易懂,比較貼近人們真實生活。

(5)自我創造故事的差別

自我創作同改造故事本身相比起來,在說理方面有著很大差別,因為歷史上沒有發生過,所以自創的題材對人們的信服度比較低,但題材卻能夠在新穎的同時將人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運用自創的題材來更好更直接地敘述、表達自己於題材中所蘊含的道理。這一點是二者所具備的共性。

①《莊子》中這類題材相對於《戰國策》來說篇幅很大、內容數量也多。莊子對於自創題材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膽嘗試,自我想象的尺度和涉及方面極其巨大,我想如此這般大概也是為了迎合道家思想亦或是莊子思想吧!在《莊子》一書當中,以妖魔鬼怪為自創題材以及動用動植物進行“活化”的題材大有存在,“莊公化蝶”的故事就能很好體現。甚至莊子還將孔子等學派人物的姓氏、名字進行了大膽自創,以更直接對這些人進行諷刺。總而言之,莊子對抽象事物的自創題材要勝過劉向先生。


《莊子》VS《戰國策》:從選材取向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別

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戰國策》同《莊子》在這個角度上相比,又是一個很大的差別,劉向之自創的角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也不是通過具體事物抽象化或者抽象事物來說理,而是插入第三者,所謂的第三者,就是內容本身存在的人物。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當中的說客,表達形式可以是問答形式,就好比《黃帝內經》這樣的形式,進行人物對話過程中的“一問一答”。劉向先生這類自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客觀議論文,從議論得出一定結論然後由小見大,從日常瑣事見微知著,從而窺探到國家的大事層面。

個人感悟:

《莊子》是老莊思想的代表作品,既是主張老莊,那麼其核心就是圍繞“出世”而展開的;《戰國策》是漢人劉向所編寫,主要以戰國為背景進行現實性論述,相對於“出世”的莊子而言,《戰國策》則更偏重於“入世”。雖然這兩者取材不同,但我們也能從其比較來看出其中的大智慧,因為各家秉承各家之言,這才是兩書真正價值之所在。因為書產時代不同,故而我們也能夠理解他們兩者各自時代的人情世故以及不同思想所影響下的編書人的思想。因為從這些泛泛角度我們自然可以窺探到“作者選用何素材、表達何種思想”的合理性,這種思考對於我們之後的任何文學創作以及瞭解其他文學作品都有著很大的啟發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