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蝦多年,你真會看料臺嗎?

料臺小,作用大!料臺就像蝦塘的一個脈門,把好了這個脈象,才清楚該如何調理這塘蝦。到底該怎麼看料臺呢?

一看餌料:料臺裡有無餌料以及餌料的多少可以反應蝦的一些基本情況。

養蝦多年,你真會看料臺嗎?

1、料臺裡無殘餌,有三成對蝦半空腸,或料臺裡沒蝦(中後期常見),可於下一餐提前一半或三分之一時間查料臺,若仍有部分空胃或空腸,說明投料不足。

2、料臺裡無殘餌,料臺中對蝦數量增加,三成以上半空腸,可於下一餐增加料臺裡料量或適當增加投餵量,若無變化,說明底質惡化,較多對蝦跑到料臺裡吃料。必須馬上減料,並幹撒巨龍生物“底改先鋒”改底除臭,潑水“多氧”增增加池塘溶氧能力,並注意檢查水體藻相,並及時調整。

3、料臺裡無殘餌,也不見對蝦,就需用抄網或三角料臺扒一下池底,看看有無殘餌。若有說明料臺裡放的餌料太少。若各處池底也無殘餌,那說明投料不足,就可以適當加料了。

4、料臺裡有殘餌,多數對蝦空腸或半空腸,可能是發病、劣質餌料或剛換料不適應。

5、料臺裡有殘餌,對蝦腸胃飽滿,扒底檢查池底有剩料,說明投料過多,須馬上控料、調理腸胃。

6、料臺裡有殘餌,卻沒有幾條對蝦。或是底質嚴重惡化,或是蛻殼期或蛻殼障礙,最差的就是對蝦存塘量本就不多了。

二看糞便

養蝦多年,你真會看料臺嗎?

健康對蝦的糞便呈灰褐色條狀,不易溶解崩散,長度一般不超過0.5公分。而不正常的糞便表現為:

1、太細或太短:腸胃不佳、食慾下降或消化道發育不良。可用巨龍生物“免疫肽”+黃芪多維促進腸道健康,增強腸道消費吸收功能。

2、易碎易散,顏色黑褐,有時還伴隨有偏粗的現象:消化不良,餌料營養沒被消化吸收。可用巨龍生物“益腸寶”促進消化。

3、長而不散:腸道菌群失調,甚至致病菌滋生後刺激腸道分泌過多粘液,伴有腸炎,有轉化白便的可能,可內服“白益康”, “黃芪多維”潑水,促進腸道康復,預防白便的發生。

三看蝦

養蝦多年,你真會看料臺嗎?

1、活力情況:根據對蝦彈跳狀況判罰對蝦活力,若彈跳無力或趴著不動,表明有慢性中毒或長期應激導致對蝦體質較差,可內服免疫肽,外潑黃芪多維。

2、蝦體檢查:檢查蝦的體色、觸鬚、甲殼、尾眼睛、肌肉、鰓、肝胰腺、胃、腸道是否有病變,根據觀察到的指標綜合判斷,合理採取處理方案。

(1)體色檢查:發紅(水質導致應激;溶氧不足;病毒性紅體)、發暗(體色黑、斑點多、長期不蛻殼)

(2)蝦鬚檢查:體色(正常)、淡紅(短時間應激)、大紅(長時間應激)、深紅易斷須(水體毒性過大血液受阻礙而成斷須)

(3)蝦尾檢查:發紅(應激)

(4)甲殼檢查:光滑、堅硬(正常);發軟、殼肉分離(營養不良,脫殼不隨);破損(機械損傷、脫殼不遂、細菌感染);黑斑(脫殼不遂、細菌感染);頭胸甲白斑、易剝離(病毒感染)。

(5)眼睛檢查:黑亮、光潔(正常)、發紅(霍亂弧菌摩擦導致)、糜爛(細菌感染、缺氧、亞硝酸鹽偏高等);

(6)肌肉檢查:飽滿、結實、彈力足、與蝦殼難分離(正常);肌肉白濁(應激、缺氧、營養不良等)

(7)鰓部檢查:黃鰓(水體偏酸,伴有腫大水體毒性過大)、黑鰓(細菌感染、營養不良、重金屬、纖毛蟲、死藻多、底部長期不好慢性中毒,由黃變黑);

(8)肝胰腺檢查:

正常肝胰腺:邊緣輪廓清晰、黑褐色,靠近中腸的一半有一圈白色包,搗碎後為橙紅色(略帶鐵紅色)

輪廓不清晰原因:細菌感染、病毒感染、中毒。

包膜變綠:細菌、病毒感染、營養不良,藻毒素中毒。

搗碎後為黑色或淡黃色原因: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營養不良。

黃肝:病變早期預兆;

黑肝:肝臟細胞開始壞死的症狀;

白肝:肝臟完全壞死的初期症狀;

紅肝:急性應激、中毒或長期消化不良症狀;

綠肝或藍肝:藻中毒症狀;

腫肝:肝臟腫大,病變早期預兆;

縮肝:肝臟萎縮,病變後期症狀;

空肝(又叫玻璃肝,肝臟透明,肝臟完全壞死的後期症狀)

(9)胃部檢查:黑色、飽滿、粗直、邊緣清晰(正常);發紅(弧菌感染 );

(10)腸道檢查:粗直、輪廓清晰(正常);斷節、發紅(細菌感染);

(11)步足檢測:步足常見問題:

黃腳:步足游泳足前端發黃,應激或細菌初期症狀;

黃腿:步足游泳足後段發黃,細菌或纖毛蟲初期症狀;

紅腳:步足游泳足前段發紅,應激、細菌中後期或中毒初期症狀;

紅腿:步足游泳足後段發紅,嚴重中毒或細菌症狀;

黑腳:步足游泳足發黑,甚至壞死爛掉,腐爛部位發黑,病毒或嚴重中毒症狀。

四看料臺

1、檢查料臺的鐵絲網是否完整。

2、檢查有無異物:如魚糞粘液、螺卵、真菌、青苔、藤壺、珊瑚等。如果有會影響對蝦腸胃健康。

五看底質

起料臺必須緩慢提起,輕拿輕放,如果起料臺帶起了底部汙物或有臭味,可判斷底質惡化,需要及時增氧改底,如使用巨龍生物“底改先鋒”改底,每週使用一次。

水產養殖是個技術活,稍有不慎滿盤皆輸。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以預防為主,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找到病源對症下藥,切忌病急亂投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