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莉·拉丁格用25年的​观狼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狼性”

若是问你最懂得感恩和反哺的动物,除了人类还有哪种动物?我想,大多数人第一想到的会是乌鸦。为什么这么说呢?

《百孝经》中有这么一句,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兽实可怜。你看,我们从小就被乌鸦反哺的故事熏陶着感动着。

此刻,若是我告诉你除了人类,最懂得感恩和反哺的动物是——狼,你会信吗?亦或是你会觉得我是在说笑话吗?

可能你曾经读到过,狼群会杀掉年老或重病的成员,但那很可能是在非自然条件的圈养环境下才会出现的。在野外,真实情况恰恰相反:狼群会照顾生病或年迈的成员,直到它们康复或者死去。

有着25年荒野观狼之旅的埃莉·H·拉丁格在《狼的智慧》一书中这样写道。

埃莉·拉丁格用25年的​观狼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狼性”

我们能够看到狼的机会不多,只有去饲养狼的动物园。与野狼接触的机会,一辈子恐怕也不会有一回。

很多人提起狼,想到的标签大多是“冷血”和“凶残”,之所以对狼有这样的认知,大多源于一些编撰的故事和影视剧。

德国知名狼专家埃莉·H·拉丁格在《狼的智慧》一书中,记录了自己二十多年来荒野观狼的真实经历。她用25年来近距离的观察和研究黄石公园的野狼群,告诉我们:

真正的“狼性”,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冷血”和“凶残”。相反,它们会因爱人去世而心碎,也会为寻找未来而奔走远方;它们会思考,会做梦,会交流,会制定计划;它们爱家人,负起该负的责任,不轻言放弃,热爱嬉戏......

01. 为什么我们人类当初没有让猴子,而是让狼进入我们的生活?

说到狼进入我们的生活,就不得不说一说人类与狼的相杀与相爱。话说,在20万年前,东非直立人的一支进化出了智人(人类的学名),之后智人凭借着更发达的大脑,在短短几万年内就取代了世界范围内其他人种。

智人在向全世界扩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当时北半球最成功的掠食者——灰狼相遇了。那时候,智人和灰狼之间的关系是完全敌对的状态。

但经过一轮轮的交锋之后,狼发现智人的残羹剩饭也是可以吃的,智人发现狼群围绕着营地无形中也为他们提供了安全。于是,双方都在试图做出改变,久而久之,人和狼终于接纳了彼此。

埃莉·拉丁格用25年的​观狼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狼性”

狼是有领地意识的,一旦有不速之客闯入,狼群必群起而攻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习惯在它们变成狗之后,依然延续。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认为,狼和人的合作完全出于相互利用。但老话说,物以类聚,人与狼从相杀到相爱,必定还有着别的什么因素在里面。

埃莉·拉丁格在观察野狼的经历中,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过,因为狩猎或与入侵者争斗而伤残的狼,会受到整个狼群的通力照顾。狼群出发狩猎时,会有狼留下来专门保护它们;狩猎回来后,狼群会给它们带来食物。不仅如此,有些狼群还会像照顾狼崽那样,反哺一只年迈的老狼。

成年雄性类人猿也会照顾幼小的后代,但是这种对其他生病的家庭成员给予照顾,并且长期为其提供食物的特性,我们只在人类和野狼这两个物种身上看到过。所以,在关心照顾他人这一点上,狼和人是极其相似的。

虽然,第一眼看上去,黑猩猩比狼更像人类,但灵长目雄性并不会照顾后代和年老的同类。而人类和狼群却如此相近,也更了解彼此。埃莉·拉丁格认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当初没有让猴子,而是让狼进入我们的生活。

埃莉·拉丁格用25年的​观狼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狼性”

02. 老狼的智慧——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野狼的寿命通常只有9-11年,而圈养的狼则像家犬一样,平均寿命达到15年左右。和年老不禁寒的人一样,老狼也会这儿痛那儿痒,也会耳不聪目不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狼会受到更多的伤害,比如狩猎中被驼鹿、野牛等蹄类动物反击,极易造成骨折和受伤。长时间的病痛不仅导致狼的身体日渐衰弱,最终还会影响到狼的牙齿,让它们像老年人一样,再也无法用牙咬住、杀死猎物。

此时,狼群中的其他家庭成员会自然而然地扛起老狼的大部分责任,特别是在狩猎中。而这些已经“退休”的老狼,只需从例行公事中淡出即可。

但,退出并不表示被抛弃。与人类不同的是,老狼会被视为等级地位较高的成员,享受家庭的尊重和优待,它们对于整个家庭的意义依然非凡。

我们知道,老狼已经很少直接参与捕猎,即便是参与了,狩猎时也还是要依靠年轻力壮者,那么,老狼凭什么依然受到优待,它的法宝到底是什么呢?

经验,是经验使得老狼身价百倍。它们一生中曾多次遭遇对手,在血淋漓的拼搏中,它们懂得避免没有胜算的争斗,才使自己有机会活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狼群中只要有一只老狼,就意味着,整个狼群都可以从它过往的经验中受益。

在与其他狼群争夺领地的时候,老狼是制胜的王牌。只要有老狼在,狼群狩猎获胜的概率会是150%。哪怕是几只狼的小家庭,也能凭借这股力量打败大的狼群。

埃莉·拉丁格用25年的​观狼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狼性”

关于老狼,埃莉·拉丁格在书中记录了她在黄石公园看到过的一个典型例子:银色狼群的头狼上了年纪,最终被一只年轻的家伙取代。之后,年轻的头狼不仅允许老头狼继续生活在狼群中,还十分尊敬它。在老狼受伤时,甚至为它舔舐伤口。

老头狼在狼群中作为颇受尊重的成员度过了余生,而整个狼群也获益颇丰,因为老头狼是掌握猎杀野牛这项艰难技艺的“大师”。

就在新老头狼更替后不久的一次狩猎中,新头狼因为太过激动睡过了头,没能赶上狼群动身。就是这次狩猎,狼群遇到了一头瘸腿的野牛,退休的老头狼用自己的经验和技艺带领狼群杀死了野牛。

试问,人类又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呢?和狼相比,今天的我们可曾敬重过老年人在生活中的价值?

现如今的生活状况迫使我们把那些年老的、需要照顾的家人安置在养老院或是疗养院中,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去照顾、探望他们。更有甚者,见老人已经没有可利用、压榨的价值后,开始推三阻四,寻找各种歪理逃避赡养义务。

埃莉·拉丁格用25年的​观狼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狼性”

0.3 领地意识——狼也有故乡情结

狼群习惯生活在固定的地域,领地就是它们的“家乡”,这里可以给狼群提供庇护所和食物,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安枕无忧地孕育和抚养后代。

我们时常看到狗撒尿标识自己的领地。同样地,为了防止其他狼群误入,头狼会用尿液、粪便做记号,以气味标识,圈出领地的边界。它们在撒尿时,会把后腿抬到最高,以便借助风力使气味扩散到更广更远的地方去。同样,为了增大覆盖面积,增强作用,狼还会用爪子把淋有尿液的土用力扒散。

狼在圈地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只有头狼夫妻,即雌性头狼和雄性头狼可以站着“高高尿”,而其他的狼,哪怕是公狼,也只能蹲着撒尿。

狼的每一块领地都会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就像我们家里面有住房和花园一样。狼群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内里”,年复一年,世世代代,就连产崽的洞穴也是一用几十年,“外围”只是用来散步、闲逛的。

埃莉·拉丁格用25年的​观狼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狼性”

老话说,落叶归根,很多人年轻时因着各种原因远离家乡,到了一定年纪总会心心念念想着归故乡。

美国诗人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曾这样写道:家是我们所爱的地方。双脚可以离开,心却不能。

对于“家乡”,野狼也是故土难离,就算偶尔出走到别的地方,它们也习惯于尽快返回领地。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年轻公狼,它们喜欢走出去征服新的世界和“女孩”。有的家伙甚至为爱奔袭数百千米,但它们最终还是会踏上回家的路,重返出生地。

野狼把家乡的景象悉数印在心里,就像怀揣着地图。

在它们还是幼狼时,就跟在家人身后在领地里穿行,五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有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会识别边界、气味和地形。

它们认得每一棵树、每一个交叉口、每一处水源;它们记得储备食物藏在哪里,知道那条路更近,哪里最容易涉水过河。

埃莉·拉丁格用25年的​观狼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狼性”

在漫长的生命进化史上,有一种动物与人最为想像,它不是黑猩猩,也不是猿或猴,而是狼。

咋听之下,你也许难以置信。但当你打开《狼的智慧》一书,循着埃莉·拉丁格的足迹,进入黄石公园野狼的真实世界,开启一场动人心魄的观狼之旅后,你会发现:

狼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样子。它们也懂得尊老敬老,懂得经验和知识是个宝;它们也会远走他乡,心中也有那割舍不下的归乡情结;狼的社会性不逊于我们人类,狼远比我们相象的更像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