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7《成長教育》: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成長教育》是由 羅勒·莎菲執導,凱瑞·穆里根,彼得·薩斯加德主演,於2009年上映的一部電影,從一上映就引起轟動,並獲得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影片以1961年,一個英國小鎮為背景,講述了16歲的少女珍妮遇見成熟多金的紳士大衛,從紙醉金迷到幡然悔悟,在了一些彎路之後,生活終回正軌的故事。影片中珍妮從女孩到女人經歷了艱難的心路歷程,對每一個養育女孩的家庭,都會參考和指導作用。

今天我以“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為角度,解讀《成長教育》背後:“女孩的教育,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豆瓣7.7《成長教育》: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一、自我意識萌發,但缺少正確的家庭引導,釋放的都是壓抑

01)【自我意識的萌發】:父親專制,母親沒有發言權,珍妮的自我意識萌發是“無助,反抗,墮落”

16歲的珍妮是一位高三的學生,她成績優異,長相甜美。但學校每天的生活,就是練儀態,練形體,背誦拉丁文,即使是身為優等生的珍妮,也覺得枯燥壓抑。在家裡父親是權威,珍妮喜歡大提琴,而父親認為它就是一種裝飾性的愛好。珍妮被選上參加少年管絃樂隊的訓練,父親覺得那是浪費時間,他更視音樂是表達某種圈內人身份的工具而已。連她從管絃樂隊帶回家來做客的男孩子,父母也讓他極盡難堪。

而母親在家裡似乎沒什麼發言權,她什麼都聽父親的,在餐桌上也從來一言不發。

豆瓣7.7《成長教育》: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父母評判珍妮的唯一的標準就是考入牛津大學,但考入牛津大學必須是拉丁語達標。而珍妮的拉丁語成績並不好,即使這樣珍妮也願意拼一拼,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擺脫父母。

從心理學角度,自我意識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父親的專制,讓珍妮反感至極,但16歲的她毫無辦法,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呆在自己的房間裡,聽著法國歌曲,幻想著有一天考上牛津,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聽音樂會,看法國電影,看畫展。但目前她還沒有能力,無助之下只有忍受。

終於在還未踏進牛津之前,她的機會就來了。在一個大雨天裡,她遇到了成熟,多金的紳士大衛,在大衛的帶領下,她開始穿梭於高級餐廳,跑馬場和拍賣會,這些都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她開始以最快的速度陷入紙醉金迷的生活。

這樣來看,對一個16歲的少女來說,墮落起來其實非常簡單。只要有一對不負責任的父母,和一個有手段,有耐心的多金男人即可。

豆瓣7.7《成長教育》: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02)【自我意識的萌發】:父母是催化劑,讓珍妮的愛情觀發生偏離

珍妮一直夢想聽音樂會,那個大雨中的紳士邀請她去,父親一如既往的反對。可是當大衛站在父母面前,看著他那價值不菲的西裝,聽著他優雅的談吐,父親拘謹的同意了。

第一次看演唱會,讓原本的高中女孩開始有了接觸成人世界的機會。她看到原來除了拉丁語,牛津大學這些詞彙,人生還有其他的可能。可以說父母初次同意大衛帶珍妮看演唱會,是珍妮最向墮落的開始。作為16歲的少女,對愛情還沒有什麼判斷力的時候,父母的態度起了催化作用。

豆瓣7.7《成長教育》: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在管絃樂隊,曾經有一個愛慕珍妮的男生格拉漢姆,珍妮雖沒有特別的喜歡,但也並不反感。在珍妮生日的時候,她邀請格拉漢姆到家中做客。可是專制的父親讓年少無知的格拉漢姆極端緊張,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格拉漢姆給珍妮的生日禮物是一本拉丁文字典,竟然和父親的選擇一致。而此時大衛來了,他抱來的禮物足足有一人高,其中還有送給母親的花籃。對比大衛的禮物,格拉漢姆顯得寒酸又尷尬。而大衛憑著成山的禮物和出色的口才,又一次讓父母同意了讓他帶珍妮去巴黎過生日。

如果說珍妮剛開始對於同齡的格拉漢姆還有些許好感,但最後隨著大衛的誘惑,珍妮越來越迷失。她覺得和成年人大衛之間的感情才是真愛。可以說,她對愛情的態度和父母的態度密切相關。連父母都覺得大衛是不錯的選擇,他可以給珍妮最優越的生活,畢竟不是每個男人都有這樣的能力。所以在後來大衛向珍妮求婚,連珍妮都不知所措的時候,父母竟然支持她輟學結婚,而且父親自認為很懂教育,因為讀了牛津也不一定有這麼完美的結果。父母的態度,決定了珍妮的一錯再錯。

豆瓣7.7《成長教育》: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年少的珍妮沒有判斷力,有的只是自我意識的萌發,她渴望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渴望獲得真正的愛情。可是她遇到了為她作出錯誤引導的父母,才使她的自主意識沒有朝良性發展,而是越來越迷茫。

二、危險與機遇並存,珍妮的人生路何去何存?

01) 【沒有判斷力】美好生活定義的扭曲,是危險的自負信號

珍妮還是個孩子,在她眼裡,帶著自己出入高檔場所,買昂貴的禮物,帶自己去一直想去的巴黎的男人就是愛她的人。在巴黎,她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她穿著華麗的衣物,美豔得不可方物,她和心愛的男人喝著紅酒,躺在草地上,坐在塞納河的岸邊,一切都那麼愜意。於是順利成章的,她將一切都交付給大衛。終於她得到了自認為最美好的生活,可是當她把從巴黎帶回的香奈兒五號送給自己的老師時,老師卻拒絕了。她覺得老師迂腐無能,又枯燥乏味。即使她讀過劍橋,也一樣沒有能力出入高檔餐廳,去聽音樂會,她能做的只是辛苦工作和家務活。如果這樣,為什麼還要辛苦讀書?反正這一切她唾手可得。

這個16歲的孩子,自己定義了什麼是美好的生活。可是她忘了一件事就是自己。這所有的物質都是另一個男人所給與的,如果他給與不了,那她就什麼都不是。

豆瓣7.7《成長教育》: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她自負的嘲笑校長和老師,認為她們從事著完全沒有價值的工作,不懂生活,甚至都不可以稱為女人。顯然她所理解的價值和校長是不同的,她認為自己出入餐廳,音樂會帶來的享受才是真正生活的意義。她反問校長如果辛苦的學習,換不來享受生活的結果,為什麼還要學習?校長也一時語噻。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而此時珍妮只看到了表象和淺層的價值,忘了自己的成長。但很快現實給了珍妮一記耳光,大衛是有婦之夫。

02)【“經師易遇,人師難求”】良師讓機遇變為可能

已經退學的珍妮,她見到了大衛的妻子。至此,她才明白自己是多麼的荒唐。她一無所有了,而父母此時給不了她任何的幫助,於是她去見了曾經的老師。老師那麼器重她,在她說要退學結婚的時候,非常的難過。老師的家樸素低調,完全沒有她之前想象的奢華,但是滿屋的書和照片,讓她驚訝之餘,無地自容。

經師易遇,人師難求”,並不是每個老師都可以引導人生,傳授人生經驗。而珍妮很幸運,她遇到了幫助她看清前路的老師。老師原諒幷包容了這個還沒有成年的孩子。出生小鎮的父母沒有讀過多少書,對稍微有挑戰性的事情就如臨大敵。所以最初在他們眼裡,牛津是最好的選擇。但當大衛出現的時候,他們又覺得這個男人才是最好的選擇。

但讀過劍橋的女老師,她的身上有另外一種氣質,她沉靜安穩,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珍妮在老師的引導下,終於重回正軌,順利的拿到了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開始了真正自己想要的生活。

豆瓣7.7《成長教育》: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三、【對中國父母的現實意義】成長沒有捷徑,任何不用付出就得到的東西都值得商榷

在中國,像珍妮這樣在十六七歲的女孩就面臨各種誘惑的女生千千萬萬,但是能遇到良師的卻少之又少,而父母更應該做孩子人生的良師。

01)【富養女孩的誤解】精神和涵養的富足

我們一直都認為女孩要富養,但有一些對於父母對於富養存有誤解,認為不吃苦不受罪,物質的滿足就是富養。其實這隻能稱之為“嬌生慣養”,過於驕縱的方式和富足的經濟條件,只會讓女孩子覺得一切都手到擒來,抬高物質的能力,而貶低自身的價值。而真正的富養是指精神和涵養的富足,只有精神,涵養的富足,才能自立,自信,就如珍妮的老師,即使沒有奢華的生活,她也一樣怡然自得。

豆瓣7.7《成長教育》: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02)【父母的價值觀錯誤引導】人生沒有捷徑,所有的獲得都需要努力

在孩子未成年時,她們對成年人的時世界一知半解,很大程度都是靠自己的私人邏輯理解。而這個時候,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標杆,父母做好自己,靠自己的雙手打拼生活,告訴她們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成長沒有任何捷徑,路要一步步走。而片中珍妮的父親,因為自己沒有經歷過挑戰,於是當孩子輕而易舉的就能步入上流社會時,他們反而支持她投機取巧。父母價值觀的扭曲,直接影響了孩子。

豆瓣7.7《成長教育》:女性自我意識的萌發,是危險與機遇的並存


03)【親密感的缺失】親子關係的好壞,決定你和孩子的遠近

每個人的青春期都是極具挑戰,那個階段的孩子迷茫,冷漠,自以為是。 而父母如果就此就疏離她們,她們就會去尋找別人建立信任,這是非常危險的。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其實更需要父母,只是他們更善於偽裝罷了。保持和青春期孩子的親密感,是讓孩子和你保持思維一致的唯一方式。尤其是女孩子,父愛母愛的缺失,更容易讓她們在外部世界得到彌補。所以時刻記得以他們接受的方式保持溝通和親近。

《成長教育》一部女性成長畫卷,從自我意識的萌發開始,在危險和機遇並存中選擇,願每一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安穩。

專注個人成長和家庭關係,歡迎@悅讀的眺媽,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