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強,卻不立其為帝,結果導致內亂?

娃兒我熱飯


事實求是的講,朱元璋最在乎的是江山是否姓朱,至於子孫誰繼承皇位,他放在其次,或者說,他沒太費心思,去認認真真的考慮。

為什麼不傳位朱棣?

大明江山已經打下來了,邊疆相對穩固。此時,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富國富民。朱元璋由自己的親身經歷深知,老百姓吃不飽是要造反的。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文治武功兩者相比,此時文治更重要。治國需要文臣,而朱棣表現出來的主要是軍事才能,因此未預考慮。

朱元璋對待功臣比較冷血,對待自己的兒女卻是鐵骨柔情。朱棣性情暴躁,如登大位,為保皇位穩固,對宗親貴族來一次血洗猶未可知,朱允炆性情溫和,估計不會做這樣的事。朱元璋當然願意自己的子孫後代個個過太平日子。

當然,朱允炆是嫡長孫,朱元璋又喜歡,順承大位也是順利成章的。

或許,朱元璋也像當年的曹操想的那樣,皇位反正都是自家人爭,爭就爭吧,爭個光芒萬丈,誰有能力誰上。


微山秋水


明太祖朱元璋60歲的時候,太子朱標死了。這下皇位繼承人的位置就空了出來,選誰當太子讓朱元璋傷透了腦筋。他最喜歡四兒子燕王朱棣,但是如果立他為太子,老二老三肯定不服。

經過幾個不眠之夜的反覆考慮,朱元璋決定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認為這樣就名正言順了。一天,朱元璋和朱允炆聊天,問他:*邊境上的事我都交給你叔叔們管了*。沒想到朱允炆卻說:*那如果叔叔們有異心怎麼辦呢*?朱元璋沉默了一會說:*依你看怎麼辦呢?*朱允炆回答說:*用德行來爭取他們的心,用禮義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如果不起作用的話,就削減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興兵討伐他們*。朱元璋覺得也只能這樣,沒有其他的方法。

朱元璋去逝後,朱允炆登基。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按照朱元璋的遺詔,他禁止叔叔們進京奔喪,當時朱棣已經從燕京趕到了淮安,也被迫反回。這件事引起了諸王侯的不滿,民間有人造謠說,各路諸王要造反。朱允炆聽到這個消息後,忙把兵部尚書齊泰和黃子澄找來商量。黃子澄說:*燕王兵馬最多,實力最強,人也最有能力,如果先拿他開刀,他肯定會造反。應該從其它王侯開始削藩,最後剩下燕王了,他勢單力孤的時候再收拾他*。大家都覺得有道理。

於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派了幾個大臣到燕王的屬地去負責當地的軍政事務,實際上就是讓他們去監督朱棣。朱棣為了爭取時間,乾脆裝瘋賣傻,他一會跑到街上大喊大叫,一會又搶別人的東西吃。這些朝廷派來的大臣經過明查暗訪,很快把朱棣的內慕調查出來,馬上就報告給建文帝。

建文帝馬上就調兵遣將,準備討伐燕王朱棣。這時燕王朱棣得到了消息,派士兵們把朝廷派來的幾個大臣都抓起來,然後都給殺了。隨後以燕王為首的幾個王爺都起兵造反,他們打著消滅朝中奸臣齊泰、黃子澄等口號,又稱*靖難*。

這場戰爭打了近4年,朱棣最終打敗朝廷的中央大軍,攻到了南京城。幾天後,守將李景隆開城投降,朱棣率大軍進了北京城。隨後皇宮裡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等大火撲滅後,朱棣派士兵們在灰塵裡找建文帝的屍體,都沒有找到。民間傳說建文帝從暗道逃跑了,具體情況誰也說不清楚。

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隱者康司馬


不立朱棣為太子的原因:

其一,朱棣的母親不是馬皇后,朱棣的母親只是朱元璋的一個妃子,身份不夠高貴。在那樣的時代,只有皇后娘娘的兒子才有機會繼承皇位,其他人很少有機會。朱元璋的兒子朱標是老大,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賞識,朱標死後朱元璋愛屋及烏,讓皇太孫朱允炆做儲君,還是看重他的出身。

其二,朱棣的脾氣暴躁,而且很有殺機。朱標做太子的時候,朱棣就往往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是一個皇帝,同時也是一個父親,他不希望自己的其他兒子受到傷害。一旦朱棣做了皇帝,殘暴的朱棣可能會禍亂皇族,讓其他兒子人頭落地。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其三,朱元璋在位,以殺戮為主,比如殺掉很多功臣,目的為子孫創造一個平穩的條件,可他不知道此舉反而削弱自己太子太孫的左膀右臂,為他們坐江山少了很多保國大臣。而朱棣身經百戰,覬覦皇位久矣,採取安撫的態度反而不科學。

其四,隔輩親。每個祖父都喜歡自己的孫子。大兒子小孫子老太太的病根子,朱元璋雖然視生命如草介,不過晚年也是對孫子視若珍寶,而此時朱棣在北方雖然有雄兵,但一直裝的很孝順,對儲君很恭順,這給人一種錯覺,朱棣沒有造反的野心。另外朱元璋也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朱棣是一條兇猛的豺狼。

其五,另外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即使立太子,不立朱標,還有老二老三,這裡面本沒有四兒子朱棣的事情。因此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朱棣其實是與皇位無緣的。當然老二老三多行不法之事,讓朱元璋很不高興。因此朱標死後,皇太孫朱允炆自然是最佳人選。

其六,據有的資料記載,朱元璋也想讓朱棣做太子,因為朱棣文武雙全,鎮守北京多立奇功,打元朝殘餘部隊也是穩準狠,可惜大臣們不同意。他們也都希望有一個仁慈的君主來統治自己。因此朱元璋才作罷。

朱棣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阿狸阿


明成祖朱棣,的確有一定的本事。在他還是燕王之時,便奉命出塞掃蕩蒙古,斬獲頗豐。在性格方面,朱棣與朱元璋的相似之處也不少,遇事果決,心狠手辣,崇尚嚴刑峻法。但朱元璋最終並沒有立燕王為繼承人,即便在正牌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還是確立了朱棣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而不是與自己在各方面都相像的朱棣。

這就很令人費解,按理來講,朱棣作為一位久經考驗的藩王,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毛頭小子朱允炆高出不少。朱棣若繼位,則具備足夠的威信震懾住朝中大臣,同時以他的能力使得大臣各盡其才,充分發揮明朝朝廷的“團隊性”。但朱元璋偏偏沒有這麼做,原因究竟何在?

朱元璋從元朝手中奪取天下,雖然朱元璋本人承認元朝為正統王朝,但元帝國的統治者畢竟是異族。朱元璋宣傳元朝的正統性,實則為他“順天應人,繼承大統”創造了合法性,這是出於政治目的。但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當時的元朝蒙古人統治,畢竟是“異族入主中原”,朱元璋最初的口號也是類似於“驅逐韃虜”之類,因此,朱元璋在行政上必須體現所謂“興復漢室”的特點。宗法觀念,便是“正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點。

朱元璋希望通過以宗法手段規制皇室內部的秩序,以體現一種“官化儒學帝王”的文化正統性所在。因此,朱元璋編纂了《皇明祖訓》,其中規定了皇室成員每一支系的名字字輩,皇位繼承規則等等。其中,對於皇位繼承的規定便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永遠由太子朱標一系壟斷,若無直系繼承人,則兄終弟及。這種繼承方式與周代的宗法制中規定相同。立嫡以長不以賢,這是朱元璋表明他“驅逐韃虜”成功的舉措。但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朱元璋表面上做了許多類似的工作,但明朝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響,如朝貢體系的完善,民間服飾,社會組織形式,甚至軍隊。這一切影響,朱元璋並非不知道,但這些勢無法通過行政手段去打斷的。

除了彰顯文化正統性以外,朱棣的出身也是朱元璋不重視他的一個重大原因。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後,修改了明太祖實錄,這一點乃是共識。他修改實錄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為了給自己“換個媽”。根據現存的實錄以及明史的記載,朱棣的生母為馬皇后,如此則朱棣的身份為嫡子。然而,種種證據表明,朱棣並不是馬皇后的親生兒子,他的母親應該是朝鮮妃子,一個地位並不高的妃嬪。這樣的出身,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來繼承。所以,朱棣繼位後,不惜“亂認媽”來抬高自己的出身。

此外,朱元璋對於朱允炆的喜愛,也是朱棣未能被確立的重要因素。朱標在世時,乃是當之無愧的皇太子,不僅因為他的嫡長子身份,他在各個方面似乎都完美得無懈可擊。朱標是一位愛護弟弟的好大哥,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包括朱棣在內,無一不對他充滿尊敬和愛戴;同時朱標也是處理政務的一把好手,他能夠巧妙地處理與大臣的關係,同時對於政務都能做出正確的決斷。因此,朱元璋非常喜愛這個兒子,一直有意讓他參與朝政——這對於朱元璋這位權力慾望極強的皇帝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卻主動讓兒子與自己分享統治權,可見他對這個兒子給予厚望。

朱標去世之時,朱元璋多次嚎啕大哭,可見他的心情。因此,朱元璋將自己對於朱標的希望和情感,寄託在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也挺爭氣,用自己的行動得到了自己祖父朱元璋的信任。因此,朱元璋毫不猶豫地立他為皇太孫。

然而,朱允炆畢竟是年輕,削藩之時操之過急,最終導致靖難之役的發生。建文四年,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繼承皇位,從此明朝的皇位便落到了朱棣一系。


庭州行者


朱元璋不立朱棣,是因為他知道朱棣不會造反!這個因素一會再討論。

朱元璋不立朱棣,第二個重要原因是必須有人守國門。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統一全中國。元朝時期很多的地盤,朱元璋都還沒有收復。但他已經不抱什麼希望了,只要元的殘餘勢力不要再打過來,他就心安了。

在他所以兒子中,唯有朱棣有這個能力為大明王朝守住國門。所以,朱元璋對朱棣也一直不壞。

他很清楚朱棣的為人,朱棣其實一直都認命的,誰叫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嫡出呢?所以,他只想在燕京好好地做他的燕王。

如果他一直就有二心,他不可能在朱元璋去世的時候把三個兒子都派去南京。為朱元璋受喪,同時祝賀朱允炆登基。

朱元璋是一個心思縝密的人。從他的勞模行為就知道。他清楚只要朱允炆不逼朱棣,朱棣不會反的。

於是,他在去世前,還就這事跟朱允炆聊過。朱允炆說,萬一我的叔叔們造反,我首先要以德去感化他們,然後再用禮去約束他們……

朱允炆的這番話,在朱元璋心裡,視為朱允炆的保證。

但他依然不放心。他為朱允炆留了三個儒家學者,黃子澄、齊泰跟方孝儒。在他眼裡,儒家都是比較講仁德的。有這三個大儒,朱允炆不會做出什麼不仁不義的事情來。

即使這樣,他還是不放心。死前還密令駙馬梅殷輔助朱允炆。梅殷,是一個武將。

所以說,朱元璋是安排得妥妥帖帖才放心讓朱允炆登上皇帝的寶座。畢竟 了朱允炆身上,承載著朱元璋對兒子朱標的思念,對馬皇后的感恩。

但他怎麼都沒有想到,問題出在他親自為孫子選擇的輔臣黃子澄身上。其實,朱允炆曾經也有一次就藩王如果造反該怎麼辦的話題跟黃子澄聊過的:

朱允炆還是皇太子的時候問黃子澄:“諸叔藩王皆擁重兵,如有變端,怎麼辦?”黃子澄答道:“諸王僅有護兵,只能自守,倘若有變,可以以六師監之,誰能抵擋?漢朝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後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更相異啊!”

朱允炆認為黃子澄說得對。後來,每次叫黃子澄,必尊稱他為黃先生。可惜,這次對話朱元璋不知道。

最後,由於朱允炆登基後不到一個月就開始削藩,而且首先拿朱棣的弟弟周王朱橚開刀,結果逼得朱棣造反,而且給了朱棣一個很好的造反理由:勤王。意思就是要肅清皇帝身邊的“壞人”黃子澄。這也是為什麼朱棣奪得帝位後,要將黃子澄逮捕並處死,株連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他要告訴世人,他勤王是認真的。

所以,朱元璋不立朱棣是合情合理沒有問題的,立朱允炆本來也是大家都沒有異議的(因為朱標對這些弟弟都不錯),問題是朱元璋所託非人!而朱允炆,也完全違背了他當初跟朱元璋說的話。

只能說,朱允炆活該!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6647785671062575"} --}

知行史話


朱元璋這個人做事,你看他一生始終秉持“萬全”兩字,而且看東西極為深遠,立燕王的弊端還是蠻多的:

1,明朝的國本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2,當時燕王前面還有秦晉兩王,比朱棣都要大

3,朱棣真正的生母不是馬皇后,而是有者高麗血統的貢妃

4,朱元璋以猛治國,朱棣性格很像他,朱元璋覺得他留給後世之君的是承平世界,不需要太過於剛猛,仁孝治國就好,所以他的安排是朱棣可以憑武力戍邊衛國,而不是在帝國的中心

5,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家庭觀念極重,長幼有序也是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

6,朱元璋本人雖然覺得朱標做皇帝來說悟性不夠,而且過於文弱,但是朱元璋是個好父親,他把所有帝國的刺都給朱標拔掉了,愛子之情深切,朱標做了多年太子,對他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帝系在朱標這一系傳承下去

7,歷史有很多皇帝寵愛幼子,廢長立幼的例子很多,結果造成母以子貴,外戚專權,小皇帝有如傀儡被操控,國家動盪不安,民不聊生

8,動搖國本,國本乃大明一切的基礎



悶葫蘆罐


朱棣能力強大與否和朱元璋立不立他為儲君沒有必然關係。朱棣能力再強也沒辦法,要怪就怪朱棣生的晚了一點吧。朱元璋雖然是一個平民皇帝,但他願意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也正是因為朱元璋是一個平民皇帝,所以他才更願意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因為一直以來都有人說朱元璋皇位得來不正,畢竟是一個平民,他當上皇帝之後必然有很多豪族是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大肆詆譭朱元璋。朱元璋雖然不太在意這些,但人言可畏,這就由不得朱元璋不擔憂。所以朱元璋想要用盡一切辦法去維護確立自己的合法統治地位。

而嫡長子繼承製度從西周誕生後,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朱元璋想以此來證明朱明王朝是正統的。並且也願意維持其統治地位的穩固。在嫡長子繼承製度中,嫡系長子擁有第一繼承權。所以不管朱棣再怎麼優秀也不會改變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的想法。而朱標去世後,原以為朱棣有機會了。但在嫡長子繼承製度中,權位的第二繼承人乃是嫡長孫。所以朱棣的野望自然又會落空。

而且朱元璋不僅自己遵守嫡長子繼承製度,同時他還要求明朝所有人都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大明令·戶令》規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廕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數量半分;如無別子,立應繼之人為嗣,與奸生子均分;無應繼之人,方許承紹全分。”由此可見朱元璋的決心之深刻。從私人情感方面講,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其自然受到了馬皇后的萬般寵愛。朱元璋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他就算看在馬皇后的面子上也依舊會立朱標。就因為朱標是馬皇后的兒子。

明朝歷史上,朱元璋對於朱棣實際上也是十分喜愛的。他十分認可朱棣的能力。否則也不會把明朝的北方要地分封給朱棣。他很明白,朱棣一生和皇位無緣了。所以就把明朝的“北大門”交給朱棣守衛。足見朱元璋對於朱棣的肯定。就拿朱棣本人來說,他和朱元璋一樣,也是一個規則制度的捍衛者。他也同樣支持嫡長子繼承製度。歷史上朱棣造反之時明明朱高煦立功最大,也最受朱棣的喜歡。但朱棣造反成功後,不也立了長子,那個他並不喜歡的胖子兒子朱高熾為太子嘛。其根本原因就是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度。所以說朱元璋立儲和能力無關,和其子嗣的地位有關。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我是專注歷史的天楓說,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朱元璋是一個從底層一步步走上來的皇帝,說他是雄才大略一點都不為過,他的四子燕王朱棣能力很強,朱元璋也不是不知道,但是朱元璋寧願立柔弱的孫子朱允炆為繼承人,也不立朱棣,這是有原因的。

下面我們將從明朝以前的繼承製度、朱明王朝皇位的繼承製度、朱元璋朱允炆為選繼承人有親情在裡面,以及由此帶來的影響方面來探討一下。

明朝以前的繼承製度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中國古代的繼承製度也經歷一個演變過程,特別是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繼承製度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總的來說繼承製度經歷了一下幾個重要時期。

一、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

夏商西周和春秋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繼承製度。如果細說起來,各代略有差異,但大體上是一致的。由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繼承製度,其核心是身份繼承。身份繼承核心主要有兩點:

第一、宗祧繼承。

所謂宗祧就是指家庭相傳的世系,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祖廟。宗祧繼承是集祭祀、身份和財產於一體的制度。這種制度是指作為祖宗的後嗣,有繼承祖宗的宗族身份和祭祀祖先的權利。宗祧繼承適用於所有等級的人,只是由於身份地位不同,其所繼承的內容有所不同。

第二、政治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繼承。

商朝最初採取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繼承方式。但實行的結果,往往在王族內部引起爭奪王位的鬥爭。為扭轉這種局面,商朝統治者吸取了教訓,到商朝末年初步確立了以嫡長子繼承為核心的繼承方式,並用宗法形式將其固定下來。到西周時,便形成了奴隸制宗法嫡長子繼承製。按照這種制度,宗族中分為大宗和小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周王其他嫡子和庶子都被分封為諸侯。諸侯對周王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封國則為大宗,其國君位置也由嫡長子繼承。卿、大夫和士之間的繼承關係依此類推。在這種身份繼承中,財產附隨於身份而被繼承。

商、西周和春秋時期,婦女沒有獨立人格。她們根本沒有被納入繼承人的行列,因此不享有繼承權,這一規定幾乎貫穿著整個中國古代。後世所謂的周禮,主要是西周確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其中影響巨大的就有宗法嫡長子繼承製,這對後世影響巨大。


二、秦漢時期的繼承製度

這一時期的繼承製度,主要包括政治權利繼承和財產權利繼承兩項內容。政治權利繼承包括皇位繼承、官職繼承和爵位繼承,其具體內容由於各代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

(1)皇位繼承。秦朝採取立“太子”這種指定繼承人的制度。秦朝統治下的少數民族的君長,其繼承人也是指定的,稱為“後太子”。漢朝的皇位繼承,基本上沿襲秦代。

(2)官職繼承。秦朝採取立“葆子”的指定繼承人制度。“葆子”由被繼承人在其諸子弟範圍內選定。漢朝時,這種繼承製度已被廢除。

(3)爵位繼承。秦朝採用立“後子”的指定繼承人制度,“後子”由被繼承人在其諸子中指定。漢朝的爵位繼承,採取嫡子繼承製度。非嫡系正宗而繼承爵位的叫做非正,一經查出便免其爵位。

秦漢各代,一般都實行諸子平分家產的財產繼承製度。這一時期,無論是政治權利還是財產權利的繼承,婦女都是被排除在外的。

三、從三國到宋元時期的繼承製度

這一時期,從總體上看可分為宗祧繼承、爵位繼承和財產繼承三種繼承方式。

(1)、宗祧繼承。

原則上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但由於各代情況不盡相同,其繼承情況也略有差異。東漢末年的曹操,根據因戰亂而導致人口死亡眾多的現實,實行允許異姓親屬繼承宗祧的制度。唐代律令則明確規定,宗祧繼承權歸嫡長子所有。

(2)、爵位繼承。

改變了以前各代只允許親生子繼承封爵的制度,將繼承人的範圍擴大到養子及孫。唐朝時,更明確規定了繼承順序,並規定了處罰偽詐承襲行為的具體措施。

(3)、財產繼承。

這一時期各代的法典,對財產繼承都有明確規定。其中《唐律》的規定比較具體,其內容大致有三個方面。第一,財產繼承總的原則是諸子平分。《唐律·戶令》規定:“應分田宅者及財物,兄弟均分,兄弟亡者,子承父分。”第二,確認了女子在特殊情況下的財產繼承權。唐文宗開成元年規定,男子死絕之家的財產可由其女子繼承。第三,確認了寡婦的財產繼承權。《唐律·戶令》規定:“寡妻妾無男者,承夫分。”這就是說,在死去的丈夫享有繼承先人財產權利的情況下,其守寡之妻妾可以代替丈夫繼承應得份額之財產。

朱明王朝的皇位繼承製度

朱明王朝的繼承製度,基本沿襲前代,特別是在皇位繼承製度方面,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朱元璋制定了和嚴格執行了這一制度,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在朱元文進位吳王的時候,朱標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成為皇帝的時候,朱標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太子,這是明朝的第一位太子。

朱元璋為了給後世樹立一個規範的皇位繼承製度,在《皇明祖訓》和《大明律》中都規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了保證這種制度,直接選擇了朱標當時實際上的嫡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其實就是為了保證這一皇位繼承製度的實施。

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為繼承人有親情在裡面

都說皇家無情,特別是在權力面前,父子兄弟也會自相殘殺,比如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誅殺大哥和弟弟,楊廣為了皇位殺兄弒父等,這也給人一個錯覺,那就是在皇位面前親情什麼的都不靠譜。特別是朱元璋這樣從屍山血海中起來的帝王,冷血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但是朱元璋也有溫情的一面,比如在面對髮妻馬皇后的時候,他不是皇帝而是一個普通的丈夫,面對長子朱標的是,他只是一個丈夫。

雖然太子朱標沒有朱棣的勇武,但是朱元璋就喜歡這一位仁愛的太子,順帶著喜歡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特別是朱標病死之後,朱元璋就更加喜歡這個和自己兒子性格很像的孫子。

而且更為重要的朱允炆十分孝順,根據史書記載,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了兩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你十分孝順我知道了,但是你難道就不想想你爺爺我嗎?孝順的朱允炆讓爺爺朱元璋十分滿意,這樣有仁愛之心,會是一個好皇帝。

而朱棣的能力朱元璋也十分喜歡,替大明守衛北部邊疆,這樣的人也許只是一個合格的將領,替大明,替朱家開疆拓土吧。

朱元璋立朱允炆所帶來的影響

朱棣的能力在當時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朱元璋出於江山社稷和親情的考慮,還是立朱允炆為繼承人,由此帶來了一些列的後果,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引發了靖難之役。

朱允炆畢竟年輕沒有經驗,上位就開始實行削藩,削藩政策是正確的,但是操之過急,引發一連串的反應,最終導致靖難之役,自己被趕下皇位,生死未知,而朱棣成了皇帝。從後世的角度來看朱棣確實是一個好皇帝,天子守國門,做的比朱允炆要好。

這是其一,其二朱元璋立朱允炆也給明朝後世之君定下了規矩,嫡長子繼承製度,必須要嚴格遵守,即使是朱棣用武力奪取了皇帝之位,但是也不得不遵守這個制度。

我們來看看明朝有多少皇帝是嫡長子。

仁宗洪熙帝朱高熾更加是永樂大帝的嫡長子,雖然身體胖,朱棣也不怎麼喜歡,即便朱棣不是嫡長子,是用武力奪取的皇帝之位,可是最後還是堅持了嫡長子繼承製。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這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長子,而且也是朱棣早就確立的皇太孫,更加是嫡長子。

明英宗正統帝朱祁鎮,他也是嫡長子,因為朱瞻基原來的皇后沒有兒子,被廢了,他的母親被立為皇后,所以他也是嫡長子。

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他是明英宗的長子,繼承皇位理所應當。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這一位更是明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嫡長子了,他老爹明孝宗只有他們這麼一個兒子,(另一個兒子早夭),他這個嫡長子的位置沒有人去撼動。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他是明穆宗隆慶帝的嫡長子,也是靠著嫡長子繼承了皇位。

也就是說朱元璋立朱允炆確實給明朝樹立了典範,明朝後世之君也確實嚴格遵守了這一制度,也許這一點朱元璋早就料到了吧。


所以說當時朱元璋選擇繼承人不一定全部看能力,朱棣的能力是有,但是朱元璋不會考慮,因為朱元璋看的是朱明王朝的萬世江山,而不是一朝一代!


天楓說


朱元璋明知燕王朱棣能力強,為何還要傳位朱允炆導致內亂?

明太祖朱元璋可謂一代英雄,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自紅巾起事起,朱元璋取應天、平江南,最後北伐滅元而一統天下,從無到有打下這大明三百年江山。

朱棣同樣可以稱作一代英雄,自古王朝後繼之君難有超越先輩功績之人,但朱棣做到了這一點,在位期間收復安南、橫掃漠北,命“鄭和下西洋”使萬國來朝。即使他的功績沒有超越朱元璋,至少也能達到朱元璋那個高度。

不過朱元璋在王朝繼承人這個問題上卻是沒有選擇朱棣,結果導致一場“靖難之役”的發生。

朱元璋應該是考慮過朱棣的,也考慮過若是不立朱棣,最後可能會引起一場內亂,但朱元璋最後還是選擇了朱允炆作為接班人,這其中是有原因的,下面我來簡單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在接班人的問題上,從禮法方面來論,朱允炆的優勢要高於朱棣

在朱允炆與朱棣之前,朱元璋心中最屬意的接班人就是朱標。

後世給朱元璋的評價有一個詞叫做“剛愎雄猜”,意思就是朱元璋好猜疑,從洪武年間諸多大案來看,朱元璋對於大臣們是不信任的,他所信任的只有自己的親人,而其中最得信任者就是朱標,以致於朱元璋早早的就立朱標為世子,後立為太子,然後全心全意將朱標培養成為國家的儲君。

不過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此斷絕。傷心同時,朱元璋必須得考慮誰來成為下一位儲君,這個儲君的人選在他剩下的兒子和朱標的兒子中挑選。

朱棣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在他上面的三位哥哥,朱標英年早逝,二哥朱樉、三哥朱棡分別在洪武二十八年與洪武三十一年病故,因此在朱元璋的子輩中,朱棣是最大的一位。

再說朱允炆,太子朱標有五個兒子,朱允炆排行第二,但長子朱雄英早夭,所以朱允炆也成為了名義上的嫡子。

從禮法上而論,朱允炆符合“嫡長子繼承製”,而朱棣雖是長子,但不是嫡子,按明朝“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的規定,朱允炆是比朱棣有優勢的。

在接班人的問題上,朱元璋更傾心於他的接班人是一位“仁厚之君。”

關於皇室之間的內亂,朱元璋也做出了相應安排

貧賤出身的朱元璋對其他人是不信任的,他只信任自己的兒子,所以他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到大明各地,讓他們掌管一定的兵權,並留有遺言:

  •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皇明祖訓》

朝中有奸臣時,各地藩王可以領兵進京勤王。後來朱棣靖難就是依據這一點來證明的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說朱元璋已經佈置好了一切,他的一個兒子在京城做皇帝,其他兒子在外戍衛大明邊疆,且一旦朝中發生叛亂,這些在外的藩王也可引兵來援。再加上那些對皇權有潛在威脅的功勳老臣也被朱元璋屠戮一空,所以說這個佈置在朱元璋眼中是能夠保證朱家千秋萬代的一個佈置。


小馬談古今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皇位繼承情況。一般分為三種:第一,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不立賢);第二,兄終弟及;第三,嫡長子逝世後嫡長孫繼承製。

身為皇四子的燕王朱棣從出生那一刻就註定與大明皇位無緣了,雖說朱棣成為皇帝后將自己的生母“變成”了馬皇后,但歷史真相終究不會被抹掉。據史料記載朱棣的生母另有他人。朱棣不是嫡長子這一項就被朱元璋否定了繼承皇位的資格。況且當時即使皇長子朱標已然逝世,但是朱標的長子朱允炆已經成年,完全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

朱元璋為了鞏固大明王國的統治基礎,廣封朱氏子弟為王,朱棣就被封在了北平,所以成為燕王。其實老朱家能打仗,比朱棣更驍勇善戰的子弟還有很多。身為燕王的朱棣只不過是一個維護王朝統治的將領。

再說,朱元璋也不可能打破皇位繼承的歷史規律,去擯棄皇長孫朱允炆而立皇四子朱棣為帝。如果真的那樣做的話,朱明王朝的前景會非常暗淡,無數朱姓子弟如果認為自己比較賢明,卻沒當成皇帝,就會義無反顧的起兵來爭奪帝位。

最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造成大明四年的內亂跟朱元璋沒有關係,他只是找了個藉口去爭奪侄子的皇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