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强,却不立其为帝,结果导致内乱?

娃儿我热饭


事实求是的讲,朱元璋最在乎的是江山是否姓朱,至于子孙谁继承皇位,他放在其次,或者说,他没太费心思,去认认真真的考虑。

为什么不传位朱棣?

大明江山已经打下来了,边疆相对稳固。此时,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富国富民。朱元璋由自己的亲身经历深知,老百姓吃不饱是要造反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治武功两者相比,此时文治更重要。治国需要文臣,而朱棣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军事才能,因此未预考虑。

朱元璋对待功臣比较冷血,对待自己的儿女却是铁骨柔情。朱棣性情暴躁,如登大位,为保皇位稳固,对宗亲贵族来一次血洗犹未可知,朱允炆性情温和,估计不会做这样的事。朱元璋当然愿意自己的子孙后代个个过太平日子。

当然,朱允炆是嫡长孙,朱元璋又喜欢,顺承大位也是顺利成章的。

或许,朱元璋也像当年的曹操想的那样,皇位反正都是自家人争,争就争吧,争个光芒万丈,谁有能力谁上。


微山秋水


明太祖朱元璋60岁的时候,太子朱标死了。这下皇位继承人的位置就空了出来,选谁当太子让朱元璋伤透了脑筋。他最喜欢四儿子燕王朱棣,但是如果立他为太子,老二老三肯定不服。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反复考虑,朱元璋决定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认为这样就名正言顺了。一天,朱元璋和朱允炆聊天,问他:*边境上的事我都交给你叔叔们管了*。没想到朱允炆却说:*那如果叔叔们有异心怎么办呢*?朱元璋沉默了一会说:*依你看怎么办呢?*朱允炆回答说:*用德行来争取他们的心,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如果不起作用的话,就削减他们的封地,再不行就兴兵讨伐他们*。朱元璋觉得也只能这样,没有其他的方法。

朱元璋去逝后,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按照朱元璋的遗诏,他禁止叔叔们进京奔丧,当时朱棣已经从燕京赶到了淮安,也被迫反回。这件事引起了诸王侯的不满,民间有人造谣说,各路诸王要造反。朱允炆听到这个消息后,忙把兵部尚书齐泰和黄子澄找来商量。黄子澄说:*燕王兵马最多,实力最强,人也最有能力,如果先拿他开刀,他肯定会造反。应该从其它王侯开始削藩,最后剩下燕王了,他势单力孤的时候再收拾他*。大家都觉得有道理。

于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派了几个大臣到燕王的属地去负责当地的军政事务,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去监督朱棣。朱棣为了争取时间,干脆装疯卖傻,他一会跑到街上大喊大叫,一会又抢别人的东西吃。这些朝廷派来的大臣经过明查暗访,很快把朱棣的内慕调查出来,马上就报告给建文帝。

建文帝马上就调兵遣将,准备讨伐燕王朱棣。这时燕王朱棣得到了消息,派士兵们把朝廷派来的几个大臣都抓起来,然后都给杀了。随后以燕王为首的几个王爷都起兵造反,他们打着消灭朝中奸臣齐泰、黄子澄等口号,又称*靖难*。

这场战争打了近4年,朱棣最终打败朝廷的中央大军,攻到了南京城。几天后,守将李景隆开城投降,朱棣率大军进了北京城。随后皇宫里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等大火扑灭后,朱棣派士兵们在灰尘里找建文帝的尸体,都没有找到。民间传说建文帝从暗道逃跑了,具体情况谁也说不清楚。

燕王朱棣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隐者康司马


不立朱棣为太子的原因:

其一,朱棣的母亲不是马皇后,朱棣的母亲只是朱元璋的一个妃子,身份不够高贵。在那样的时代,只有皇后娘娘的儿子才有机会继承皇位,其他人很少有机会。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是老大,为人仁孝,一直受到朱元璋的赏识,朱标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让皇太孙朱允炆做储君,还是看重他的出身。

其二,朱棣的脾气暴躁,而且很有杀机。朱标做太子的时候,朱棣就往往有不臣之心。朱元璋是一个皇帝,同时也是一个父亲,他不希望自己的其他儿子受到伤害。一旦朱棣做了皇帝,残暴的朱棣可能会祸乱皇族,让其他儿子人头落地。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其三,朱元璋在位,以杀戮为主,比如杀掉很多功臣,目的为子孙创造一个平稳的条件,可他不知道此举反而削弱自己太子太孙的左膀右臂,为他们坐江山少了很多保国大臣。而朱棣身经百战,觊觎皇位久矣,采取安抚的态度反而不科学。

其四,隔辈亲。每个祖父都喜欢自己的孙子。大儿子小孙子老太太的病根子,朱元璋虽然视生命如草介,不过晚年也是对孙子视若珍宝,而此时朱棣在北方虽然有雄兵,但一直装的很孝顺,对储君很恭顺,这给人一种错觉,朱棣没有造反的野心。另外朱元璋也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朱棣是一条凶猛的豺狼。

其五,另外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即使立太子,不立朱标,还有老二老三,这里面本没有四儿子朱棣的事情。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朱棣其实是与皇位无缘的。当然老二老三多行不法之事,让朱元璋很不高兴。因此朱标死后,皇太孙朱允炆自然是最佳人选。

其六,据有的资料记载,朱元璋也想让朱棣做太子,因为朱棣文武双全,镇守北京多立奇功,打元朝残余部队也是稳准狠,可惜大臣们不同意。他们也都希望有一个仁慈的君主来统治自己。因此朱元璋才作罢。

朱棣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太祖第四子,大明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在老家凤阳时对民情颇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称帝。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阿狸阿


明成祖朱棣,的确有一定的本事。在他还是燕王之时,便奉命出塞扫荡蒙古,斩获颇丰。在性格方面,朱棣与朱元璋的相似之处也不少,遇事果决,心狠手辣,崇尚严刑峻法。但朱元璋最终并没有立燕王为继承人,即便在正牌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还是确立了朱棣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与自己在各方面都相像的朱棣。

这就很令人费解,按理来讲,朱棣作为一位久经考验的藩王,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毛头小子朱允炆高出不少。朱棣若继位,则具备足够的威信震慑住朝中大臣,同时以他的能力使得大臣各尽其才,充分发挥明朝朝廷的“团队性”。但朱元璋偏偏没有这么做,原因究竟何在?

朱元璋从元朝手中夺取天下,虽然朱元璋本人承认元朝为正统王朝,但元帝国的统治者毕竟是异族。朱元璋宣传元朝的正统性,实则为他“顺天应人,继承大统”创造了合法性,这是出于政治目的。但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当时的元朝蒙古人统治,毕竟是“异族入主中原”,朱元璋最初的口号也是类似于“驱逐鞑虏”之类,因此,朱元璋在行政上必须体现所谓“兴复汉室”的特点。宗法观念,便是“正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朱元璋希望通过以宗法手段规制皇室内部的秩序,以体现一种“官化儒学帝王”的文化正统性所在。因此,朱元璋编纂了《皇明祖训》,其中规定了皇室成员每一支系的名字字辈,皇位继承规则等等。其中,对于皇位继承的规定便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永远由太子朱标一系垄断,若无直系继承人,则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与周代的宗法制中规定相同。立嫡以长不以贤,这是朱元璋表明他“驱逐鞑虏”成功的举措。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朱元璋表面上做了许多类似的工作,但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响,如朝贡体系的完善,民间服饰,社会组织形式,甚至军队。这一切影响,朱元璋并非不知道,但这些势无法通过行政手段去打断的。

除了彰显文化正统性以外,朱棣的出身也是朱元璋不重视他的一个重大原因。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修改了明太祖实录,这一点乃是共识。他修改实录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为了给自己“换个妈”。根据现存的实录以及明史的记载,朱棣的生母为马皇后,如此则朱棣的身份为嫡子。然而,种种证据表明,朱棣并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他的母亲应该是朝鲜妃子,一个地位并不高的妃嫔。这样的出身,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来继承。所以,朱棣继位后,不惜“乱认妈”来抬高自己的出身。

此外,朱元璋对于朱允炆的喜爱,也是朱棣未能被确立的重要因素。朱标在世时,乃是当之无愧的皇太子,不仅因为他的嫡长子身份,他在各个方面似乎都完美得无懈可击。朱标是一位爱护弟弟的好大哥,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包括朱棣在内,无一不对他充满尊敬和爱戴;同时朱标也是处理政务的一把好手,他能够巧妙地处理与大臣的关系,同时对于政务都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朱元璋非常喜爱这个儿子,一直有意让他参与朝政——这对于朱元璋这位权力欲望极强的皇帝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却主动让儿子与自己分享统治权,可见他对这个儿子给予厚望。

朱标去世之时,朱元璋多次嚎啕大哭,可见他的心情。因此,朱元璋将自己对于朱标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在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也挺争气,用自己的行动得到了自己祖父朱元璋的信任。因此,朱元璋毫不犹豫地立他为皇太孙。

然而,朱允炆毕竟是年轻,削藩之时操之过急,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继承皇位,从此明朝的皇位便落到了朱棣一系。


庭州行者


朱元璋不立朱棣,是因为他知道朱棣不会造反!这个因素一会再讨论。

朱元璋不立朱棣,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必须有人守国门。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统一全中国。元朝时期很多的地盘,朱元璋都还没有收复。但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只要元的残余势力不要再打过来,他就心安了。

在他所以儿子中,唯有朱棣有这个能力为大明王朝守住国门。所以,朱元璋对朱棣也一直不坏。

他很清楚朱棣的为人,朱棣其实一直都认命的,谁叫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嫡出呢?所以,他只想在燕京好好地做他的燕王。

如果他一直就有二心,他不可能在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把三个儿子都派去南京。为朱元璋受丧,同时祝贺朱允炆登基。

朱元璋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从他的劳模行为就知道。他清楚只要朱允炆不逼朱棣,朱棣不会反的。

于是,他在去世前,还就这事跟朱允炆聊过。朱允炆说,万一我的叔叔们造反,我首先要以德去感化他们,然后再用礼去约束他们……

朱允炆的这番话,在朱元璋心里,视为朱允炆的保证。

但他依然不放心。他为朱允炆留了三个儒家学者,黄子澄、齐泰跟方孝儒。在他眼里,儒家都是比较讲仁德的。有这三个大儒,朱允炆不会做出什么不仁不义的事情来。

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放心。死前还密令驸马梅殷辅助朱允炆。梅殷,是一个武将。

所以说,朱元璋是安排得妥妥帖帖才放心让朱允炆登上皇帝的宝座。毕竟 了朱允炆身上,承载着朱元璋对儿子朱标的思念,对马皇后的感恩。

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问题出在他亲自为孙子选择的辅臣黄子澄身上。其实,朱允炆曾经也有一次就藩王如果造反该怎么办的话题跟黄子澄聊过的:

朱允炆还是皇太子的时候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朱允炆认为黄子澄说得对。后来,每次叫黄子澄,必尊称他为黄先生。可惜,这次对话朱元璋不知道。

最后,由于朱允炆登基后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削藩,而且首先拿朱棣的弟弟周王朱橚开刀,结果逼得朱棣造反,而且给了朱棣一个很好的造反理由:勤王。意思就是要肃清皇帝身边的“坏人”黄子澄。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夺得帝位后,要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株连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他要告诉世人,他勤王是认真的。

所以,朱元璋不立朱棣是合情合理没有问题的,立朱允炆本来也是大家都没有异议的(因为朱标对这些弟弟都不错),问题是朱元璋所托非人!而朱允炆,也完全违背了他当初跟朱元璋说的话。

只能说,朱允炆活该!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6647785671062575"} --}

知行史话


朱元璋这个人做事,你看他一生始终秉持“万全”两字,而且看东西极为深远,立燕王的弊端还是蛮多的:

1,明朝的国本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2,当时燕王前面还有秦晋两王,比朱棣都要大

3,朱棣真正的生母不是马皇后,而是有者高丽血统的贡妃

4,朱元璋以猛治国,朱棣性格很像他,朱元璋觉得他留给后世之君的是承平世界,不需要太过于刚猛,仁孝治国就好,所以他的安排是朱棣可以凭武力戍边卫国,而不是在帝国的中心

5,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家庭观念极重,长幼有序也是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

6,朱元璋本人虽然觉得朱标做皇帝来说悟性不够,而且过于文弱,但是朱元璋是个好父亲,他把所有帝国的刺都给朱标拔掉了,爱子之情深切,朱标做了多年太子,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帝系在朱标这一系传承下去

7,历史有很多皇帝宠爱幼子,废长立幼的例子很多,结果造成母以子贵,外戚专权,小皇帝有如傀儡被操控,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8,动摇国本,国本乃大明一切的基础



闷葫芦罐


朱棣能力强大与否和朱元璋立不立他为储君没有必然关系。朱棣能力再强也没办法,要怪就怪朱棣生的晚了一点吧。朱元璋虽然是一个平民皇帝,但他愿意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是一个平民皇帝,所以他才更愿意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因为一直以来都有人说朱元璋皇位得来不正,毕竟是一个平民,他当上皇帝之后必然有很多豪族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大肆诋毁朱元璋。朱元璋虽然不太在意这些,但人言可畏,这就由不得朱元璋不担忧。所以朱元璋想要用尽一切办法去维护确立自己的合法统治地位。

而嫡长子继承制度从西周诞生后,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朱元璋想以此来证明朱明王朝是正统的。并且也愿意维持其统治地位的稳固。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中,嫡系长子拥有第一继承权。所以不管朱棣再怎么优秀也不会改变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的想法。而朱标去世后,原以为朱棣有机会了。但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中,权位的第二继承人乃是嫡长孙。所以朱棣的野望自然又会落空。

而且朱元璋不仅自己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同时他还要求明朝所有人都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如无别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决心之深刻。从私人情感方面讲,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其自然受到了马皇后的万般宠爱。朱元璋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他就算看在马皇后的面子上也依旧会立朱标。就因为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

明朝历史上,朱元璋对于朱棣实际上也是十分喜爱的。他十分认可朱棣的能力。否则也不会把明朝的北方要地分封给朱棣。他很明白,朱棣一生和皇位无缘了。所以就把明朝的“北大门”交给朱棣守卫。足见朱元璋对于朱棣的肯定。就拿朱棣本人来说,他和朱元璋一样,也是一个规则制度的捍卫者。他也同样支持嫡长子继承制度。历史上朱棣造反之时明明朱高煦立功最大,也最受朱棣的喜欢。但朱棣造反成功后,不也立了长子,那个他并不喜欢的胖子儿子朱高炽为太子嘛。其根本原因就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说朱元璋立储和能力无关,和其子嗣的地位有关。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书


我是专注历史的天枫说,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朱元璋是一个从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皇帝,说他是雄才大略一点都不为过,他的四子燕王朱棣能力很强,朱元璋也不是不知道,但是朱元璋宁愿立柔弱的孙子朱允炆为继承人,也不立朱棣,这是有原因的。

下面我们将从明朝以前的继承制度、朱明王朝皇位的继承制度、朱元璋朱允炆为选继承人有亲情在里面,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方面来探讨一下。

明朝以前的继承制度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也经历一个演变过程,特别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继承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的来说继承制度经历了一下几个重要时期。

一、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继承制度。如果细说起来,各代略有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由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继承制度,其核心是身份继承。身份继承核心主要有两点:

第一、宗祧继承。

所谓宗祧就是指家庭相传的世系,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祖庙。宗祧继承是集祭祀、身份和财产于一体的制度。这种制度是指作为祖宗的后嗣,有继承祖宗的宗族身份和祭祀祖先的权利。宗祧继承适用于所有等级的人,只是由于身份地位不同,其所继承的内容有所不同。

第二、政治权利和财产权利的继承。

商朝最初采取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方式。但实行的结果,往往在王族内部引起争夺王位的斗争。为扭转这种局面,商朝统治者吸取了教训,到商朝末年初步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继承方式,并用宗法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到西周时,便形成了奴隶制宗法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这种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周王其他嫡子和庶子都被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周王而言是小宗,但在其封国则为大宗,其国君位置也由嫡长子继承。卿、大夫和士之间的继承关系依此类推。在这种身份继承中,财产附随于身份而被继承。

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妇女没有独立人格。她们根本没有被纳入继承人的行列,因此不享有继承权,这一规定几乎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后世所谓的周礼,主要是西周确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其中影响巨大的就有宗法嫡长子继承制,这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秦汉时期的继承制度

这一时期的继承制度,主要包括政治权利继承和财产权利继承两项内容。政治权利继承包括皇位继承、官职继承和爵位继承,其具体内容由于各代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1)皇位继承。秦朝采取立“太子”这种指定继承人的制度。秦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的君长,其继承人也是指定的,称为“后太子”。汉朝的皇位继承,基本上沿袭秦代。

(2)官职继承。秦朝采取立“葆子”的指定继承人制度。“葆子”由被继承人在其诸子弟范围内选定。汉朝时,这种继承制度已被废除。

(3)爵位继承。秦朝采用立“后子”的指定继承人制度,“后子”由被继承人在其诸子中指定。汉朝的爵位继承,采取嫡子继承制度。非嫡系正宗而继承爵位的叫做非正,一经查出便免其爵位。

秦汉各代,一般都实行诸子平分家产的财产继承制度。这一时期,无论是政治权利还是财产权利的继承,妇女都是被排除在外的。

三、从三国到宋元时期的继承制度

这一时期,从总体上看可分为宗祧继承、爵位继承和财产继承三种继承方式。

(1)、宗祧继承。

原则上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但由于各代情况不尽相同,其继承情况也略有差异。东汉末年的曹操,根据因战乱而导致人口死亡众多的现实,实行允许异姓亲属继承宗祧的制度。唐代律令则明确规定,宗祧继承权归嫡长子所有。

(2)、爵位继承。

改变了以前各代只允许亲生子继承封爵的制度,将继承人的范围扩大到养子及孙。唐朝时,更明确规定了继承顺序,并规定了处罚伪诈承袭行为的具体措施。

(3)、财产继承。

这一时期各代的法典,对财产继承都有明确规定。其中《唐律》的规定比较具体,其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财产继承总的原则是诸子平分。《唐律·户令》规定:“应分田宅者及财物,兄弟均分,兄弟亡者,子承父分。”第二,确认了女子在特殊情况下的财产继承权。唐文宗开成元年规定,男子死绝之家的财产可由其女子继承。第三,确认了寡妇的财产继承权。《唐律·户令》规定:“寡妻妾无男者,承夫分。”这就是说,在死去的丈夫享有继承先人财产权利的情况下,其守寡之妻妾可以代替丈夫继承应得份额之财产。

朱明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朱明王朝的继承制度,基本沿袭前代,特别是在皇位继承制度方面,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朱元璋制定了和严格执行了这一制度,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在朱元文进位吴王的时候,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时候,朱标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这是明朝的第一位太子。

朱元璋为了给后世树立一个规范的皇位继承制度,在《皇明祖训》和《大明律》中都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保证这种制度,直接选择了朱标当时实际上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其实就是为了保证这一皇位继承制度的实施。

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有亲情在里面

都说皇家无情,特别是在权力面前,父子兄弟也会自相残杀,比如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诛杀大哥和弟弟,杨广为了皇位杀兄弑父等,这也给人一个错觉,那就是在皇位面前亲情什么的都不靠谱。特别是朱元璋这样从尸山血海中起来的帝王,冷血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但是朱元璋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在面对发妻马皇后的时候,他不是皇帝而是一个普通的丈夫,面对长子朱标的是,他只是一个丈夫。

虽然太子朱标没有朱棣的勇武,但是朱元璋就喜欢这一位仁爱的太子,顺带着喜欢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特别是朱标病死之后,朱元璋就更加喜欢这个和自己儿子性格很像的孙子。

而且更为重要的朱允炆十分孝顺,根据史书记载,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元璋的意思,就是你十分孝顺我知道了,但是你难道就不想想你爷爷我吗?孝顺的朱允炆让爷爷朱元璋十分满意,这样有仁爱之心,会是一个好皇帝。

而朱棣的能力朱元璋也十分喜欢,替大明守卫北部边疆,这样的人也许只是一个合格的将领,替大明,替朱家开疆拓土吧。

朱元璋立朱允炆所带来的影响

朱棣的能力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朱元璋出于江山社稷和亲情的考虑,还是立朱允炆为继承人,由此带来了一些列的后果,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引发了靖难之役。

朱允炆毕竟年轻没有经验,上位就开始实行削藩,削藩政策是正确的,但是操之过急,引发一连串的反应,最终导致靖难之役,自己被赶下皇位,生死未知,而朱棣成了皇帝。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朱棣确实是一个好皇帝,天子守国门,做的比朱允炆要好。

这是其一,其二朱元璋立朱允炆也给明朝后世之君定下了规矩,嫡长子继承制度,必须要严格遵守,即使是朱棣用武力夺取了皇帝之位,但是也不得不遵守这个制度。

我们来看看明朝有多少皇帝是嫡长子。

仁宗洪熙帝朱高炽更加是永乐大帝的嫡长子,虽然身体胖,朱棣也不怎么喜欢,即便朱棣不是嫡长子,是用武力夺取的皇帝之位,可是最后还是坚持了嫡长子继承制。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这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嫡长子,而且也是朱棣早就确立的皇太孙,更加是嫡长子。

明英宗正统帝朱祁镇,他也是嫡长子,因为朱瞻基原来的皇后没有儿子,被废了,他的母亲被立为皇后,所以他也是嫡长子。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他是明英宗的长子,继承皇位理所应当。

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这一位更是明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嫡长子了,他老爹明孝宗只有他们这么一个儿子,(另一个儿子早夭),他这个嫡长子的位置没有人去撼动。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是明穆宗隆庆帝的嫡长子,也是靠着嫡长子继承了皇位。

也就是说朱元璋立朱允炆确实给明朝树立了典范,明朝后世之君也确实严格遵守了这一制度,也许这一点朱元璋早就料到了吧。


所以说当时朱元璋选择继承人不一定全部看能力,朱棣的能力是有,但是朱元璋不会考虑,因为朱元璋看的是朱明王朝的万世江山,而不是一朝一代!


天枫说


朱元璋明知燕王朱棣能力强,为何还要传位朱允炆导致内乱?

明太祖朱元璋可谓一代英雄,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自红巾起事起,朱元璋取应天、平江南,最后北伐灭元而一统天下,从无到有打下这大明三百年江山。

朱棣同样可以称作一代英雄,自古王朝后继之君难有超越先辈功绩之人,但朱棣做到了这一点,在位期间收复安南、横扫漠北,命“郑和下西洋”使万国来朝。即使他的功绩没有超越朱元璋,至少也能达到朱元璋那个高度。

不过朱元璋在王朝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却是没有选择朱棣,结果导致一场“靖难之役”的发生。

朱元璋应该是考虑过朱棣的,也考虑过若是不立朱棣,最后可能会引起一场内乱,但朱元璋最后还是选择了朱允炆作为接班人,这其中是有原因的,下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从礼法方面来论,朱允炆的优势要高于朱棣

在朱允炆与朱棣之前,朱元璋心中最属意的接班人就是朱标。

后世给朱元璋的评价有一个词叫做“刚愎雄猜”,意思就是朱元璋好猜疑,从洪武年间诸多大案来看,朱元璋对于大臣们是不信任的,他所信任的只有自己的亲人,而其中最得信任者就是朱标,以致于朱元璋早早的就立朱标为世子,后立为太子,然后全心全意将朱标培养成为国家的储君。

不过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此断绝。伤心同时,朱元璋必须得考虑谁来成为下一位储君,这个储君的人选在他剩下的儿子和朱标的儿子中挑选。

朱棣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在他上面的三位哥哥,朱标英年早逝,二哥朱樉、三哥朱棡分别在洪武二十八年与洪武三十一年病故,因此在朱元璋的子辈中,朱棣是最大的一位。

再说朱允炆,太子朱标有五个儿子,朱允炆排行第二,但长子朱雄英早夭,所以朱允炆也成为了名义上的嫡子。

从礼法上而论,朱允炆符合“嫡长子继承制”,而朱棣虽是长子,但不是嫡子,按明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规定,朱允炆是比朱棣有优势的。

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朱元璋更倾心于他的接班人是一位“仁厚之君。”

关于皇室之间的内乱,朱元璋也做出了相应安排

贫贱出身的朱元璋对其他人是不信任的,他只信任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大明各地,让他们掌管一定的兵权,并留有遗言:

  •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

朝中有奸臣时,各地藩王可以领兵进京勤王。后来朱棣靖难就是依据这一点来证明的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说朱元璋已经布置好了一切,他的一个儿子在京城做皇帝,其他儿子在外戍卫大明边疆,且一旦朝中发生叛乱,这些在外的藩王也可引兵来援。再加上那些对皇权有潜在威胁的功勋老臣也被朱元璋屠戮一空,所以说这个布置在朱元璋眼中是能够保证朱家千秋万代的一个布置。


小马谈古今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古代皇位继承情况。一般分为三种:第一,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不立贤);第二,兄终弟及;第三,嫡长子逝世后嫡长孙继承制。

身为皇四子的燕王朱棣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与大明皇位无缘了,虽说朱棣成为皇帝后将自己的生母“变成”了马皇后,但历史真相终究不会被抹掉。据史料记载朱棣的生母另有他人。朱棣不是嫡长子这一项就被朱元璋否定了继承皇位的资格。况且当时即使皇长子朱标已然逝世,但是朱标的长子朱允炆已经成年,完全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

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王国的统治基础,广封朱氏子弟为王,朱棣就被封在了北平,所以成为燕王。其实老朱家能打仗,比朱棣更骁勇善战的子弟还有很多。身为燕王的朱棣只不过是一个维护王朝统治的将领。

再说,朱元璋也不可能打破皇位继承的历史规律,去摈弃皇长孙朱允炆而立皇四子朱棣为帝。如果真的那样做的话,朱明王朝的前景会非常暗淡,无数朱姓子弟如果认为自己比较贤明,却没当成皇帝,就会义无反顾的起兵来争夺帝位。

最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造成大明四年的内乱跟朱元璋没有关系,他只是找了个借口去争夺侄子的皇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