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大数据初露头角

我国已基本进入数字化社会,疫情期间各项捐资源源不断注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同步形成数据流,经雄安、杭州等地积极探索,使大数据初露头角,促进捐资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让所有善资实现最优配置与高效调动,切实发挥出雪中送炭的价值。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海内外社会各界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物,支持我国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24时,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约292.9亿元,捐赠物资约5.22亿件;累计拨付捐赠资金约239.78亿元,拨付捐赠物资约4.66亿件。其中,全国已有7436万多名党员截至3月10日自愿捐款76.8亿元。

上述捐赠,大部分向疫情重灾区湖北省驰援,尤其是武汉市。根据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物资与市场保障组3月1日通报,截至2月29日12时,湖北省累计接收社会捐赠资金130.20亿元,累计接收社会捐赠物资9216.20万件(套、个、瓶)。

当前,各项捐资源源不断注入疫情防控第一线。由于我国已基本进入数字社会,全国网民规模截至2019年6月达到8.54亿人,手机网民8.4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各项捐资已在实体流动中同步形成数据流,使得大数据在慈善领域初露头角,促进捐资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让所有善资实现最优配置与高效调动。

事实上,我国业已成为全球网络慈善引领者,2018年网民点击、关注和参与慈善超过84.6亿人次,一些基金会网络募捐占到捐赠总收入80%以上。民政部已出台《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等政策,公开遴选20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所有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提供服务,迭代升级“慈善中国”全国慈善信息平台,加强慈善领域捐赠信用管理,力推慈善数字化建设。

疫情期间,已有机构积极展开慈善大数据探索。其中,中国雄安集团2月初上线慈善捐赠管理溯源平台,用区块链技术特性提高捐赠信息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截至2月上旬,该平台已有74578万元爱心捐赠总额、521个爱心捐赠项目、118个待捐赠需求项目。杭州红十字会则把每天捐赠款物收支情况,通过《杭州日报》第四版、该会网站和该会微信公众号同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民政部3月9日表示,将从这次疫情防控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改善慈善组织运作能力,提高政府监管慈善能力,提升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慈善治理能力。显然,大数据必将成为慈善事业发展利器,助推慈善组织以及网络公益规范透明运作,让每一份爱心善意都得到及时落实,发挥出雪中送炭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