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造長城掃平百越,而且還平定了六國焚書坑儒。他是偉大的帝王還是殘酷的暴君呢?

金剛玻璃心


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用歷史辯證法。秦始皇最偉大的貢獻是統一六國,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華夏一統,老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但是,秦始皇施行暴政,嚴刑峻法、橫徵暴斂、勞民傷財、好大喜功、摧殘文化等,又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其滅亡。可以說功很大,過也很大。


春水小荷


秦始皇有很多豐功偉績,被尊稱為“千古一帝”,同時“暴君,暴秦,”的帽子也被扣在頭上,他也是歷史上最受爭議的帝王。

橫掃六國,統一海內, 秦始皇結束了戰國長期混亂分裂的局面,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為後世灌輸了一個國家大一統的思想,建立大秦帝國後實施的一系列政策對後世影響深遠,確定了中央集權,建立的帝制,被後世沿用2000餘年,直至清朝,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現在郡縣成省市縣,統一文字,才能使中國文化博古通今,意義重大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道同距,為人們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極大便利,修築萬里長城,綿延萬里,至今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抵禦北方胡族入侵,南征南越,將福建、兩廣納入中國版圖,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把該地區的納入中國疆域,奠定了中國版圖

如此多的豐功偉績,為何還有“暴君,暴秦”帽子,焚書坑儒被列為秦始皇一生最大的罪狀,秦始皇為什麼這樣做那 是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進而全國統一思想,這對於一個完成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作用很大,能保持國家高度思想統一,保持國家持久的統治這無可厚非,我們不能以我們現在人的思維,去評價那時候的歷史事件,但卻不得承認對後世儒家文化有所影響。

但是不得不說秦始皇晚年的暴政,,兵役賦役,苛捐雜稅特別嚴重,自己追求長生之道,鑄造空前絕後的皇陵,命徐福尋仙山,煉靈丹,以求長生,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秦始皇想長生不老,建造的皇陵也要與在人間的一樣,弄得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如此帝王雖說有過,但他的功績不可磨滅,“千古一帝”當之無愧。


渾然—天成


他是大一統中國的鼻祖,是中華民族雄踞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開拓者,是中華優秀燦爛歷史文化的締造者。

他是偉大的,中國史上不可多得的帝王。

戰國時期,諸候間多年不斷征戰,造成社會動亂,百姓塗炭,民不聊生,整個社會一片混暗。人民心中早就呼喚著一位偉大帝王的出現,來結束這個動亂的世代。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迅速從“七雄”中脫穎而出,而國富民強。為結束戰亂平定六國及百越,建立大一統的帝國,他親手締造了百萬虎狼之師,用十年左右的時間結束了支離破碎的亂局,建立了大一統的多民族帝國。

大一統秦國建立後,為了便於國民的交流與交往,共享統一之便利,他先後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統一了文字。特別是為便於文化交流而統一文字,他不惜“焚書坑儒”,用強硬的手段推行了小篆文字的通用。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侵襲,保障國泰民安,他又不惜傾國家之力,修築阻斷遊牧民族侵擾的通道,在崇山峻嶺之上修築氣勢宏偉的長城。既保證了當時國家的長治久安,又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萬世瑰寶,造就了中國悠久燦爛文化的鐵證,成為當今世界的罕世奇蹟。雖說他篤信神靈,奢侈腐化,為自己修建阿房宮、秦陵地宮、守護其靈魂的兵馬埇等。在當時也真的可說對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但站在今天或歷史的高度去看待,他卻為中華民族立下了舉世之功。你想,一個區區的兵馬埇坑,就記載了二幹多年前的中國文化,每年吸引上百萬中外遊客前去觀看。那未,等到秦陵地宮哪日被揭開面紗,那恐怕真的要撼動整個世界了。若不是阿房宮被焚,你想它那恢宏的氣勢,豪華建築,精美的雕塑裝飾及琳琅滿目的舉世之寶,真的能讓世界為之醉倒。

總之,雖說他沒少痛遭歷史文人的針砭,但無論是從他對大一統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還是從燦爛歷史文化的記載與傳承。無論是從他對後世人們留下的無限啟迪與遐思,還是從他給後人留下的富足精神和財富。他都不失是中國乃至世界史罕有的帝王,是中國的驕傲,是偉大的帝王。


馬現合


感謝提問。

秦始皇統一六國,修建長城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第一次將郡縣制應用到國家治理當中,使得統一的概念逐漸被認可。從這些層面來講,秦始皇毫無疑問是偉大的皇帝,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

“奮六世之餘烈”

公元前247年,嬴政在咸陽繼承王位,在對內平定長信候嫪毐的叛亂,除掉權臣呂不韋后,開始親政。重用李斯、尉繚,開始了統一天下的腳步。

自公元前230年開始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用了10年時間,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以往任何一位君王,開始稱皇帝。

安定帝國

剛剛建立的秦國並不安定,北有匈奴,南有百越,國家的邊境一直遭受到襲擾。

為了解決外患,嬴政再度發動了戰爭。大將蒙恬率軍北上,出征匈奴,一戰將匈奴人打怕了。為了避免匈奴人不斷的襲擾,始皇命蒙恬將燕、趙、秦等國家的長城連接起來,用以抵抗匈奴。

而另一方面,又有一支大軍南下百越等地,去征討百越等少數民族,這也是秦軍損失最大的地方。秦末農民起義時,蒙恬的大軍與駐紮在百越的軍隊都沒有回到中原,否則項羽絕對不會贏得那麼輕鬆。

維護國家的完整

國家統一後,嬴政又迎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國家雖然統一了,但是包括秦國在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字、度量衡、貨幣,甚至是車轍都是不一樣的。

這樣也就造成了七個國家的人在交流以及互相交易的時候非常不方便,極大的阻礙了國家的發展,甚至是會衍發矛盾,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因此,始皇下定統一全國的文字、貨幣,使用統一制式的稱量工具等,以此來促進各地的融合。

始皇還將全國各地的有學問的人請到咸陽,讓他們做博士,但是六國的人並沒有真心承認這個國家。

秦始皇即位的第三年前往山東封禪泰山,隨行的儒生們因為封禪的過程而爭吵不休,這讓秦始皇明白六國沒有真正的認同自己。真正激怒秦始皇的事淳于越的上書,請求廢除郡縣制恢復分封制,這讓秦始皇明白要想讓天下歸心就必須控制思想,那麼無關緊要的書籍就不能留,這也是焚書坑儒的原因。

小結

綜上,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完整,包括所謂的焚書坑儒。更何況,焚書坑儒保留了所有的醫書、農業書籍等有關於日常生活的典籍,對歷史進程並沒有影響。而且秦始皇統一天下,使大一統初入人心,深深影響到了後世,厥功至偉,稱其為千古第一帝毫不為過。


盛夏一抹清涼


偉大毋庸置疑,至於統治殘暴更多是時代的原因,也成了他一生的汙點。

千古一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讓中國真正意義上進行了統一。設立了郡縣制和三省六部制,為後世兩千年沿用。另外修建長城,抵禦了遊牧民族的頻繁騷擾,又興修水利、修馳道,無不是利在千秋。自秦始皇開始,中國版圖核心地帶便已經固定,至今沒有改變。

殘暴統治

但是他的殘暴也是有目共睹,因為書生對統治階級的不滿意,而發起了焚書坑儒,造成了無辜百姓的死亡和典籍的消失,損失不可計量。秦朝以法學為尊,徭役繁重,輕罪重刑,這也是導致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時代造就了秦始皇,時代也選擇了法家,後世王朝也多沿用了秦朝的統治措施,只是進行了演變和完善,總的來說,千古一帝沒有疑問。


以史知今


我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

秦始皇這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帝王,歷來存在爭議,評價歷史人物應該客觀評價,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是個偉大的帝王,首先因為他完成中國的統一,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秦始皇功不可沒,在以後的帝王中,沒有哪個和他比擬,秦國的興起原於秦國的商鞅變法,這個變法較其他六國的變法更徹底,基本上代表了新型的階級,適應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使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從而吞併六國,完成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秦始皇滅六國的戰爭是統一戰爭,不是掠奪戰爭。其次在完成國家統一後又平定南越,統一西南,北擊匈奴,這些都是開拓疆土的戰役,不是掠奪戰爭,對於我國以後的版圖打下了堅定的基礎。第三秦始皇畢生的精力在於統一,在拓展疆土後,確立中央集權,統一行政管理,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道路,等等秦始皇所作的這一切,都是夏商周三代統治者所無法完成的。這為以後封建王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說是暴君主要是在統治手段上過於強硬,比如修長城,焚書坑儒等相關事件,不關心百姓生活,這是他的政治策略不對,沒有采取休養生息的方法,改善人民的生活。因此秦始皇在完成國家統一後,沒有幾十年,就被人民起義推翻,並背上了暴君的稱號。

客觀的說歷史上把秦始皇評價為偉大帝王是公正的,把秦始皇說成暴君也沒有冤枉他。


羲皇聖里人


橫掃六國,統一海內, 秦始皇結束了戰國長期混亂分裂的局面,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為後世灌輸了一個國家大一統的思想,建立大秦帝國後實施的一系列政策對後世影響深遠,確定了中央集權,建立的帝制,被後世沿用2000餘年,直至清朝,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現在郡縣成省市縣,統一文字,才能使中國文化博古通今,意義重大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車同軌,道同距,為人們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極大便利,修築萬里長城,綿延萬里,至今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抵禦北方胡族入侵,南征南越,將福建、兩廣納入中國版圖,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把該地區的納入中國疆域,奠定了中國版圖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而在法家思想指引下進行“作一”,用儒家的話來說就是“大一統”。統一文字度量衡,“書同文行同軌”。著眼於制度、社會及文化層面的統一——這一點上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可以說是相當大的。在西歐,查理曼大帝進行了一系列征服戰爭,打下一片江山,但他在制度上沒有太多的建樹,結果他一死,西歐就再也沒有統一。秦始皇吞併六國後,又藉著強盛的兵威揮兵百越、匈奴,從而統一了百越,並讓匈奴退七百餘里。使得秦末中國混亂之時匈奴對中國沒有大的動作。

當然是功大於過。一,平定六國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二,修造萬里長城是為了防北方的遊牧民族進攻,更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蹟。三,改革變法,統一文字和貨幣。至於過。任何一代帝王為了加強集中統一,都會不擇手段對民眾,特別是文化學者進行打壓。所以說秦始皇功大於過。

秦始皇統一天下,讓中原大地再次合併了起來,恢復了和平,秦始皇開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等,來促進帝國的大一統。

但是後來秦始皇又大興土木,修建長城,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又修建了秦始皇陵,到現在都沒見過長什麼樣,還有奢華至極阿房宮,而後因為儒生勸諫,恢復諸侯的分封制,觸怒秦始皇,遂被秦始皇除秦史等書籍,全部燒燬,勸諫的儒生(也有人說被坑殺的是方士)也被坑殺,公子扶蘇也被貶到邊疆。

秦始皇乃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千古一帝,由於出生不好從小就養成了堅強的性格和倔強的脾氣;長大後滅六國統一天下、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使用,使秦國的經濟、文化、政治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繁榮;從這個角度說秦始皇的功勞還是很大的是一代偉大帝王;但是人非聖賢 誰能無過帝王也不例外,秦始皇的另一面就是焚書坑儒,對百姓殘暴統治,苛捐雜稅負重;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從這一角度來說秦始皇就是殘暴的本性就暴露無疑,他的性格和脾氣帶給他註定是滅亡之路,也惋惜他一手建立了龐大的帝國集團,而另一手又摧毀了它……

至於秦始皇的暴政主要集中在修長城、阿房宮等導致徭役沉重,賦稅過重,以及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等方面和事件,這應該以歷史的、辯證的角度去看。修長城是出於防禦目的,從統治階級角度也無可厚非;大修宮室、貪圖享樂是功成名就帝王的通病,也不必苛責秦始皇;天下初定,而且是四分五裂的各國整合在一起,沒有嚴苛的法律也很難保證臣服,所以從歷史角度考慮,嚴刑峻法有其積極意義的一面

秦始皇有關於修築長城的事情。我認為在修築長城這件事上,秦始皇並不是所謂的好大喜功,貪圖享樂!秦始皇修築長城,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各個諸侯國修築的長城基礎上,又重新進行修築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地處北方的各諸侯國修築長城,是為一個目的,防禦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侵略。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也同樣面臨著整個北方邊境地區的遊牧民族對我華夏的侵略和騷擾!所以秦始皇徵調民力,大幅度的修築長城,其主要的目的,其實在做一件國防安全的工程!


第一美女


回答這個偉大還是殘暴的問題之前,必須要先拋出一個詞語:亂世用重典。商鞅變法是秦國重刑罰的開始也是我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開始。上揚的變法在秦國施行了當時最殘酷的刑罰,連坐、腰斬、車裂等等令人膽戰心驚的刑罰都是在這一時期聞名於世。可同時商鞅變法為秦國建立明確的士兵晉升制度,確立了土地私有,廢除奴隸制度,建立社會等改革,大大促進了秦國生產力發展。施行最重的刑罰,獲得最快的發展速度,建立最具戰鬥力的軍隊,最先進的社會制度。等到秦始皇繼承皇位之時,秦國已經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人丁興旺,甲兵百萬。同時傳承下來的還有秦國殘酷的刑罰制度。

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史無前例

秦始皇橫掃六合,建立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社會,其中的難度絕不是結束南北朝戰亂的隋朝和五代統一者宋朝的統一可以比擬。隋朝、宋朝統一全國之時,雖然國家戰亂已久,可是每一個存在的國家都有一顆統一全國的心,各地人民都有著一樣的文化傳統,人民都有建立大一統國家的願望。這些基礎的建立正是從秦始皇一統開始。

秦滅六國

武力解決一切建立的大一統國家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前,尚未有一個國家在我國範圍內建立起統一的國家。長達四百年的春秋戰國已經讓各個國家形成自己的文字、文化、信仰,對於國家的一統懷著強烈的抗拒之心。秦始皇的一統完全是建立在武力解決一切的暴力之上,用武力摧毀一切阻力,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國家。隨後向南開疆擴土,平定百越。這些武力的統一帶來的後果就是民心不穩,國內各地區希望保持自己文化,爭鬥不斷。

焚書坑儒

千年民族統一思想的開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人類思想傳播的媒介,文字則是書籍的一切。全國範圍內思想文化的統一從文字開始。秦始皇強行廢除各國文字,統一使用秦國文字小篆,這就是著名的“書同文,車同軌”的改革。這一項改革對於文化多樣性保持固然是損失,可是換來的卻是漢族兩千年的傳承和民族團結。“焚書坑儒”事件只能算是思想統一道路上的插曲,幾百個讀書人(讀書人性質暫且不論)的殺戮相較於八百年戰亂死亡的千百萬人民來說簡直微不足道。與歷朝歷代國家統一為維護國家統一進行的殺戮相比較,這一點殺戮也不能將帝王歸結到殘暴層次。先秦百家爭鳴局面也沒有因為所焚燬的書籍而文化傳承斷絕。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對文化傳播的影響遠遠小於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明代“八股文”。

萬里長城

“千年工程”國防工程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放在現代定義為:世紀工程,價值不低於“兩彈一星”研究。兩千年來萬里長城屹立在抗擊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第一線,成為保家衛國第一堡壘,保證了中原地區農業經濟發展,保證了民族獨立和文化發展(雖然後來兩次被少數民族統治,少數民族都被同化了)。萬里長城修建工作放在秦朝已經不能說是世紀工程而應該是“千年工程”其難度不是現代人所能想象。可是為了保證國家不受北方少數民族侵擾,秦始皇下大毅力,動用全國之力,修建了萬里長城。可是受限於當時生產力,造成了力、物力的大量損耗,甚至出現了大量人員損耗。再加上利不在“當代”,所以不被當時人所理解,可是功在千秋卻是不爭事實。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和迷信方術

道教文化在古代的影響力絕不是現代道教所能比擬,在生產力和科學都不發達的古代,很多人力不能解釋的現象都歸結於鬼神。人死後能夠以靈魂狀態繼續存活和尋求神藥能夠長生不老的傳說更是長盛不衰。秦始皇修建秦始皇陵和迷信方術的根源就在於當時社會對於鬼神的迷信。其實除秦始皇以外,歷朝歷代帝王對於自己陵墓的修建都是大費周章,動用全國人力物力。只是在修建陵墓和迷信方術尋求仙藥方面秦始皇走的更遠,再加上當時秦始皇統治的確建立在嚴峻的刑罰之上。秦始皇的行為也就漸漸地被突出惡化。

周朝等級制度

等級制度

秦始皇陵的修建除了迷信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前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周朝八百年曆史,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一個階級的人埋葬都有自己的規格,周天子埋葬“九鼎八簋”規格,諸侯士大夫依次降低。秦始皇真正統一全國,自稱始皇帝,自認為陵墓規格應該高於周天子。因此在皇陵規格上也是史無前例的。

書同文是民族思想統一的開始

雖不為最偉大帝王,但絕對稱得上偉大

故事講了一遍,最後回到“亂世用重典”這一點。長達四百年的戰亂讓秦朝統一的國家已經是一個衰敗到極點的國家;思想文化的分歧隨時威脅著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不時的侵擾著國家的邊境。這一切的因素促成了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統治而實行的強制性的文化統一“書同文車同軌”、“焚書坑儒”“修建萬里長城”。這些措施的推行和順利實施都是秦朝嚴峻的刑罰在保駕護航。明白這一點的還有西漢的劉邦、唐初的李世民和明初的朱元璋。至於說修建陵墓和迷信方術試問歷朝歷代以來,哪一個朝代能夠免於大規模修建皇陵和道家、佛家迷信活動?而這些在越古老的年代,越是嚴重。這應該歸結於一個時代而不是某一個人的行為。因此秦始皇嬴政雖然不能稱為最偉大的帝王,但去掉最字,偉大的帝王絕對應該算他一個!

喜歡請關注我,詩與歷史每天帶來不一樣的文化體驗


詩與歷史


偉大的帝王和殘暴是兩個概念。仁慈的皇帝不一定就是偉大的皇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並不代表了統一了就安定了。東周從春秋戰國到秦時的統一分裂了四五百年。

名義上雖還是東周,但早已是各自為政了。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體制和文化,並且已經根深蒂固。

秦始皇統一以後迅速的把各自的文化和體制進行了大整合,錢幣的統一性便於經濟的發展,利於老百姓的生活。

字體的統一性便於書寫和文化的發展。

尤其是郡縣制的設立,增加了中央的集權,對後世影響深遠。

修建長城防禦外敵,對安定邊關起了很大作用。

秦始皇帝功績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表達的。他絕對是千古一帝,一個偉大的帝王。

像明朝的嘉靖和萬曆二十年不上朝,他們比起秦始皇來那還叫皇帝嗎?

秦始皇用短暫的一生做了別人幾輩子做不成的事。對後世貢獻和影響都是起了里程碑意義。

有人說他殘暴,我認為是對他的一種詆譭,歷史上比他殘暴的皇帝多多了。朱元璋一個胡維庸案和藍玉案牽連10幾萬人,歷經10餘年。

被後世譽為康乾盛世的文字獄又死了多少人,北齊從高洋開始一連幾個皇帝有哪個不殘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屠城都是幾萬幾萬的殺,還有很多皇帝更是數不勝數。

作為一個統治者,尤其是一個結束分裂統一的統治者有一定的殺戮也是在所難免。

有句老話,一將功成萬骨枯。別說是皇帝了,無論什麼也改變不了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稱號。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千古一帝

秦始皇的秦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一統六國,統一中國,消滅的舊時代,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是不可磨滅的事實,秦始皇的功勞主要體現在

(1)疆土上:修馳道,修長城,開疆拓土,北擊匈奴,抵禦外敵。南征百越,為後來的漢朝消滅隱患,也擴大了領土,為中國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疆域基礎。

(2)經濟上:統一了貨幣、度量衡,這樣的好處就是使百姓們和商人都提供了方便,不用擔心換來換去,解決了有錢買,卻買不到東西的局面,使市場更加靈活。

(3)文化上:統一文字,全國統一使用“小篆”,之後又創立“隸書”,使漢字筆劃的簡化,不用擔心別的國家看不懂字體而帶來的麻煩,為之後奠定了基礎。

(4)政策上: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廢除周朝的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將地方治理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促進作用。為此後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奠定了基礎,使之後的王朝也是用這種模式也一直流傳下去。

這便是千古一帝的原因,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我們的後世有許多貢獻,世界上沒有多少人像秦始皇一樣,做出這樣的創舉。

暴君

為什麼有人認為秦始皇是暴君呢?可能是因為秦始皇的過錯,大興土木,建皇陵,勞民傷財,秦始皇一直是按照法學的方式來管理國家,並不是儒學,實行仁政,可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1)刑法:在秦朝,刑法嚴厲苛刻,沒有人情味,令人聞風喪膽,一直實行暴政,這讓很多百姓承受不了,連陳勝吳廣,劉邦起義都是因為完不成任務是死罪,才不得已反叛的,但嚴厲的刑法也使秦朝管理的井井有序。

(2)政策:

統一六國後,一直使用勞役,讓百姓不能夠安居樂業,大興土木,修長城,建皇陵,加上刑法,讓百姓確實水深火熱,經歷了統一的戰爭還不能休養生息,繼續勞役他們,毋庸置疑,這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3)焚書:焚書坑儒不是一回事,而且焚書也李斯提出來的,焚書都是民間的書,民間只允許有法學,想使用愚民政策,禁止偷偷私學,統一思想。但是秦始皇焚的書還有備份在圖書館裡面,並不是全部焚燒完,只把民間的收集起來焚書,真正的是項羽燒完的,攻打咸陽,一把大火把咸陽燒了。

(4)坑儒:坑儒是坑殺方士,並不是儒學弟子,當時,秦始老糊塗了,天天想長生不老,找來許多方士,來煉仙丹,那時候方士大多數是儒生。後來秦始皇被徐福,盧生等人騙了,大怒,要殺人那些人,於是就有了“坑儒”。

所以整體來看,秦始皇的功大於過,我們也應該看的全面,不能否定他的功績,不能不認清他的過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個人認為秦始皇還是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