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文 三江楊柳風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從峨眉山下來,在山下住了一宿,歇一歇腳,第二天上午驅車趕往都江堰。

從峨眉到都江堰先要原路返回成都,一路沒有太多可觀,精神也不像來得時候那麼充沛,一個多小時很快就過去了。

接近成都的時候,本來應當從三環線直接轉入都江堰方向的高速,精神稍微一恍惚,錯過了路口,只好進入二環,在擁堵的市區穿行了一個多小時,才在高新區段重新返回通往都江堰的路。

重新駛入高速之後,不由發出一陣感慨:人生中許多彎路,往往就是在不經意之間錯過了那條直達的坦途,結果,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來糾正,才能重歸正路,而我們的人生已經變成了另外的樣子。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從成都外環到都江堰只有半個小時的路程,極其通暢,一路上也不過遇到幾十輛車。

下了高速一路直行,先在太平路附近的一家小酒店住下,然後輕裝直奔都江堰。

已經到了中午時分,又開始下小雨,感覺有點像春天遊西湖,處處詩情畫意,令人心情暢爽。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琴臺,讓世人羨慕了二千多年的愛情故事

都江堰市區的面積不大,很快就來到了離堆公園。

從公園正門進入,奇花、異草、古樹隨處可見,蓬蓬勃勃,給人印象深刻。

左邊有一座琴臺,有位漢服美女在賦《流水》,十分優雅,與周圍的花木、池塘、亭閣融為一體,很有幾分古色古香的味道。

蜀地的琴臺都是為了紀念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愛情故事,那一段愛情的傳奇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讓人無限感慨。

司馬相如是成都人,漢代傑出的辭賦作家,漢景帝時期,梁王劉武慕其名,請他寫一篇賦,相如就寫了一篇《子虛賦》相贈。這篇賦詞藻瑰麗,梁王極為高興,就把自己收藏的一張名琴——綠綺——贈給相如。“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極為珍貴。

梁王去世之後,司馬相如回到四川,寄住在臨邛縣令王吉那裡。

臨邛的富商卓王孫聽說司馬相如是父母官的座上客,就三番五次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既想以此巴結縣令,又可以附庸風雅,古往今來的商人都是一個套路。

卓王孫有個女兒,才貌雙全,年紀輕輕就死了丈夫,只能在家守寡。她早就聽說過成都才子司馬相如文章蓋世,只是無緣相見。如今父親把司馬相如請到家中做客,卓文君就躲在屏風後面窺視。

這一看不得了,司馬相如不僅年輕俊秀,而且風流瀟灑,言談舉止風度翩翩,卓爾不群,用現在的話說,既是小鮮肉,又有學院風,還有街頭趣味,卓文君當時就發自內心地喜歡上了。

司馬相如也發現了卓文君在屏風後面窺視,而且,他這種風流小生也對卓文君的才情和美貌有所耳聞,於是,就在酒宴上當即撫琴,彈奏了一曲他自己創作的《鳳求凰》,一邊彈奏一邊歌詠。

鳳求凰

其一

有美一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其二: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託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心有靈犀,聽懂了他琴曲中的愛慕之意,當天夜裡就從家中跑出來,給司馬相如私奔回到了成都。

司馬相如雖然抱得美人歸,可是家裡卻極為清貧,連一日三餐都成問題,可是,卓文君卻不離不棄,兩個人商量了一下,又回到臨邛,開了一家酒館,卓文君當壚賣酒,司馬相如負責打雜當夥計,偶爾彈琴賦詩,很像今天情侶開的文青酒吧,小日子過的很是自在。

因為女兒跟司馬相如私奔,這是本來就讓卓王孫很生氣,現在卓文君又當壚賣酒,卓王孫更是覺得丟人,中日關在家裡唉聲嘆氣。幸好卓文君有個哥哥很賢德,他勸父親看開一點,司馬相如雖然清貧,畢竟是天下聞名的大才子,也不算辱沒家門,更何況才子配佳人,也是一件美事。

到底還是心疼女兒,卓王孫最後還是拿出一大筆陪嫁的妝奩給女兒,卓文君跟司馬相如有了這一筆安家費,就回到了成都,過起了讓世人羨慕了二千多年的幸福生活。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離堆

過了琴臺,沿著甬路兩側是一組雕像,都是歷代為都江堰建設作出貢獻的古賢,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三國時期張松載種的一棵古銀杏,樹幹確實很蒼老,是不是張松所植,且姑妄聽之。

都江堰工程雖然是戰國時期李冰父子所建,也凝結著歷朝歷代賢人的維護之功,才能歷經二千多年,仍然在發揮著水利的作用,建立這樣一座雕像裙以銘記他們的功業,實在是非常有意義。

甬路盡頭便是離堆,殿閣建在四十二級臺階之上,臺階下兩側各有一棵楠木,參天而立,樹冠如同華蓋一般,更顯得離堆不同凡響。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所謂離堆,就是都江堰的主體工程,當年李冰父子打通寶瓶口,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水流把這座魚形小山丘與北岸的玉壘山分隔開來,類似於水中的沙洲或江心島,只不過這座江心島是經過人工設計和改造的,所以稱之為堆,其工程上的意義在於分水、調節水量和排沙,而絕不僅僅是堆積石塊和土方。

後人在離堆上建起伏龍觀,以鎮壓水患,現在還能看到充滿漢魏風茂的石碑,上面寫著兩個斗大的“離堆”二字,已經成為都江堰景區的標誌。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伏龍觀 李冰像

伏龍觀正殿供奉著李冰石像,上個世紀早期修建安瀾橋時從水中打撈上來的古代遺物,據考證是東漢年間塑造,古樸而莊嚴,估計在中國藝術造像史上應該有一定的地位,作為外行沒有進一步考證,希望得到方家指教。

這座李冰雕像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品或祠堂的偶像,而是有工程意義的一尊標準件,原本被安置在水中,相當於水文標尺。水盛的時候不過肩,水少的時候不露足,就屬於正常水量。如果水位過肩,就會澇,水位低於足,就會大旱,應該是東漢時期人們根據長期經驗總結的調水標準。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我們的祖先總是把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合二為一,這一點,現代人真的遙不可及。同時,這也充分說明,都江堰的建設和維護,是一個歷代相承的過程,每一代人都為都江堰工程的正常運作發揮著聰明才智。

殿內有一座飛龍鐵鼎,是唐朝遺物。傳說,當年武則天的兩個孫女玉真公主和金華公主為了躲避宮廷爭鬥,來到都江堰出家修道,就是用此鼎來煉丹。據說,這座鼎最初在青城山出土,如何運抵離堆不得而知。至於是否真的煉成過金丹靈藥,那就更無從考證了。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寶瓶口

轉到伏龍觀後面,眼前一片開闊,遠處青山隱隱,岷江水蜿蜒、奔騰而至,被都江堰一分為二,湛清碧透的江水,尤其是飛流直入寶瓶口的那一股,湍急而洶湧,水聲如雷,如同千軍萬馬奔馳而下,在離堆和玉壘山之間咆哮轟鳴,水面上漩渦飛轉,激起的浪花,如同碎玉飛珠,令人歎為觀止。

都江堰的水就像通透、流動碧玉,顏色看上去湛清碧透,又像是雨後天青,想了半天大概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一二——漂碧,單單是從高處俯瞰這一江清水,就讓人心生種種清涼。

都江堰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完全依照水勢、山勢而建。岷江被魚嘴分為內外二江,按照二八分水的比例,自然流入寶瓶口。水勢大的時候,從飛沙堰減水,把過多的流量排回外江。進入寶瓶口的水量,既可以保證農業灌溉之需,又從源頭上控制了水害,作為水量標尺的李冰石像,大概就是設置在寶瓶口以下的某個位置上。

水文勘測本身就是一門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對全流域的數據有一個全面的調查,水量的計算如何達到如此精準的一個範圍,確實不能不讓人歎服古人的智慧,畢竟那還是一個沒有水文科學概念的年代,更沒有現代的測量和計算工具,如果完全依靠經驗的累積,那就需要幾百年的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中華文明的智慧是靠時間磨礪出來。

李冰父子生活在戰國時期,當時的禮樂文化已經由盛轉衰,但是水利工程技術卻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他們遵循著大禹治水的基本原則——順勢而為,順其自然,將山、水、堰三位融合為一體,人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水的自然徑流相互協調,至今仍在滋養著成都平原人民和土地。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二水分流、山水交融,這樣一幅大型山水寫意,活靈活現,美不勝收。

在離堆上,將一串瑪瑙拋入江中,以此致敬這裡的山山水水,致敬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說不定有一天這些瑪瑙也會被人打出來,放在某個地方展覽,那就算我留給後人的紀念吧。當然,現在想想,隨便向江裡扔東西也不合適,就算砸不到花花草草,也有違功德,如果每個人都像我這麼做,豈不會造成水體的汙染嗎?再次也希望大家以我為反面教材。我自己現在也已經改變了這種陋習。)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從魚嘴眺望岷山


魚嘴借岷山之景

從伏龍觀下來,沿著外江向魚嘴方向走。

外江上已經修建了一道現代水閘,用來調節水量。如今成都平原地狹人裯,原來的二八分水大概已經不敷使用,通過水閘抬高水位,可以向寶瓶口引入更多的水。

修水閘應該是禹王的父親鯀常用的方法,不能說完全無效,尤其是在人們擁有了超強的工程技術能力的時候,攔江截流比因勢利導更加便捷,成本也最低,但是,現代化的水閘與古堰相比,在智慧和藝術上就跟古人無法相比了。

來到魚嘴遠眺,千里江山如同一幅山水畫卷,岷江水把岷山和都江堰連成一體,天空、山脈、江流、都江堰的殿宇、兩側山間的樹木,甚至連我們這些遊人,都成為這幅畫作的一部分,那一刻,真的要發出一聲浩嘆 —— 只有天人合一的智慧,才能創作如此偉大的作品,如果我有一點繪畫的才情,一定會寫一幅千里岷江山水圖,那一定會勝過無數文字的形容。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岷山山脈橫亙在天際,磅礴而綿延,由遠而近迤邐而來,彷彿是天工用水墨點染而成,從隱隱約約,到山石分明,層次感非常豐富。左面山脈氤氳朦朧,在濃雲遮掩下略顯出逆光的輪廓。右面的玉壘山鬱鬱蔥蔥,林木蔥蘢,二王廟依山而建,紅牆翠瓦,玉棟飛簷,與天然的風景渾然天成,有如人間仙境。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借景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中重要構景手段之一,通過借景可以取得有收無限於有限之中的妙用。一般是通過開闢賞景透視線、去除障礙物、提升景點的高度等方式,突破園林的界限,把園林以外的山水、動植物、建築等景物引入園林。

北京頤和園就是通過借景來創造"湖山真意"的境界,遠借西山的雄渾,近借玉泉山秀麗。每當夕陽西下、落霞滿天時,從頤和園眺望,西山深沉的剪影與天際的餘暉,讓人產生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聯想,使頤和園這座皇家園林的景象更加瑰麗多彩。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北京頤和園借西山和玉泉山之景


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遊賞的內容,造園者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於有限之中,這也是天人合一智慧在園林藝術上的妙用。

都江堰雖然一直是作為水利工程二存在,但是,今天當我們遊歷這座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完全合乎傳統園林藝術之道。

古人不僅利用山水的自然流動,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也把岷山的遠景和玉壘山的近景引入江堰,使得這座水利工程豐碑更像一座古代造園藝術的典範,而這樣一座天人合一、千百年來造福生民的工程園林,又是頤和園那樣僅供慈禧一人揮霍的園林所不能比的。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至今受到百姓的祭祀,而慈禧卻遺臭萬年,連屍骨都被挖出來餵狗了。

拜水都江堰之一,古人怎樣把水利工程做成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