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宽松政策是否还会持续?

杨德龙 李赫

本轮新冠疫情首先爆发于国内,随后迅速蔓延全球,不仅对国内经济形成了较强的短期冲击,也使得全球经济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部分经济学家甚至大胆预言——这可能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将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叠加“原油”黑天鹅事件的冲击,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美股、美债先后熔断,这些信号背后无一不是全球市场脆弱性的体现。而随着海外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全球央行开始携手走向宽松,未来我们还会期待什么样的政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3月11日公布的数据,中国以外的新冠肺炎确诊比例已经达到了45450人,当日新增确诊7031人,总确诊人数有指数上升趋势。从区域的角度来看,西太平洋、欧洲和东地中海区域疫情较为严重。

图 1:海外疫情确诊人数快速上升

全球宽松政策是否还会持续?


为应对疫情冲击,澳大利亚央行率先降息。3月3日,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50bp,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首次在议息会议之外的时点选择降息。在此之后,马来西亚、沙特、阿联酋、加拿大等国央行纷纷宣布降息。直至3月11日,英格兰央行也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0.25%,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英国经济的冲击。在即将到来的欧央行议息会议上,市场预期欧央行的加码宽松政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从降息后美国市场的表现看,市场更多认定联储降息是对于“危机”的确认,情绪面出现较大波动。3月9日,美股大幅下跌,触发次贷危机后的又一次熔断,但仅仅第二天美股大涨,又触发了一次熔断,市场情绪波动很不稳定。疫情的进展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目前还难以精确计量,但就目前情况看,中国已采取的高等级应对措施,使疫情才开始得以有效控制,却也为此付出了较为显著的经济代价。其他各国从政府组织动员能力与经济顾虑来看,很难采取中国同等级的措施,因此疫情全球蔓延的风险依然存在,后续潜在经济损害的程度不容轻忽。

图 2:标普500指数3月后,市场情绪极不稳定

全球宽松政策是否还会持续?


我们判断美联储实施负利率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但进一步降息可期,同时扩张性财政政策(削减薪资税、对旅游业和酒店业减免税收等)已在议事日程上。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已经打破大选年按兵不动的惯例,突发疫情使得2020年货币进一步宽松成为大趋势,考虑到负利率对金融机构利润的负面影响,如果有必要,美国更可能采取继续降息至零利率下限(并不倾向于实施负利率政策),重启量化宽松扩张央行资产负债表,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措施提振经济活力。

对于我国而言,目前仍需警惕输入型病例的风险。据国家卫建委消息,3月1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85例。尽管国内新增确诊病例不断下降,全国各省接连多日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但全球新增确诊病例正爆发式上涨。在防控输入型病例问题上失当,很有可能造成新冠疫情的二次传播,将会对国内复产复工及经济复苏产生影响。

另外,全球疫情持续扩散及海外工厂停工停产对我国外贸进出口两端均有影响,出口端尤为显著。日前我国首次公布1-2月对外贸易数据,数据显示1-2月我国出口金额按美元计价同比下降17.2%。我们认为1-2月出口下滑与国内疫情影响一致,目前国内疫情已初步控制,3月份主基调应是海外疫情对进出口的影响。我国是贸易出口大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占比较高,具体体现在数值上我国2019年除一般贸易以外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为29.4%,因此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球疫情大幅爆发,国外工厂停工停产,企业需求减少,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联系也可能被疫情阻断。根据目前的疫情扩散速度判断,与SARS疫情相比,本轮新冠疫情将对外需形成更加严重的冲击。

图 3:2018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

全球宽松政策是否还会持续?


所以,不仅仅是海外政策持续宽松,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将持续宽松。昨日国常会指出要抓紧出台定向降准措施;从2月人民币贷款结构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幅下行(同比为-19%),需要LPR“降息”来保证企业贷款;地方债、消费、出口等方面的财政政策预计将会发力,对冲疫情影响。

综合来看,本次全球范围内的宽松政策是对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提前对冲;未来随着美国大选、原油价格战、全球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发酵,宽松政策(货币、财政)还将持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