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膠東之崢嶸歲月

1958年,周恩來總理接見馮德英時說:“你寫的《苦菜花》裡的事我知道,剛到延安,我就知道昆嵛山,知道於得水……”

昆嵛山,縱臥於文登、牟平、乳山交界處,峰巒綿延百餘里,主峰高達900多米,是控制膠東半島的戰略要地。這裡曾活躍著一支與劉志丹、習仲勳等領導的陝北紅軍齊名的紅軍隊伍,也是土地革命後期我黨在北方僅存的兩支紅軍隊伍之一,習慣稱“昆嵛山紅軍游擊隊”

昆嵛山紅軍游擊隊

星火初燃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昆嵛山紅軍游擊隊就開始孕育。那時昆嵛山區的共產黨人在實際鬥爭中已悟出一個道理:“打狼要用棒,跟敵人鬥就要用槍。”1933年夏,於紹先、鄒恆祿、丁樹傑、於得水等幾名黨員就秘密商討籌建武裝事宜。他們決定:由於得水領頭,以武術會和農民協會中苦大仇深、武術功底較好的年輕人為骨幹,組建一支精幹的農民武裝,打擊鄉間日益猖獗的反動勢力。“一一•四”暴動前夕,於得水根據膠東特委部署,在原有隊伍基礎上,精選骨幹,組建隊伍,成為“一一•四”暴動中國工農紅軍膠東遊擊隊的一支突擊力量。

“一一•四”暴動失敗後,於得水率領參加暴動的東路三大隊二十餘名隊員突出重圍,轉入昆嵛山。與此同時,東路一大隊王亮熟悉地情,也帶領十餘名隊員突圍轉到昆嵛山北麓。兩支隊伍匯合後,成立了“昆嵛山紅軍游擊隊”,繼續擎起中國工農紅軍膠東遊擊隊的旗幟,於得水任大隊長。

從此這支紅軍隊伍以昆嵛山為根據地,機智勇敢地同敵人展開游擊戰爭。

巧戰敵頑

國民黨政府對“一一•四”暴動進行瘋狂鎮壓後,又採取種種手段妄圖徹底撲滅膠東革命的火焰。根據當時情況,昆嵛山紅軍游擊隊採取分散與集中、秘密與公開相結合的方法與敵鬥爭。10餘名暴露身份、脫離家庭的隊員,常年住山洞或山庵;沒有暴露身份的隊員則平日裡在家種田或做小買賣,但與山上的隊員聯繫密切,一有任務可以很快組織起來。

游擊隊想方設法地牽制敵人力量。隊員晚上穿著之前奪來的敵人各種顏色服裝,去界石、龍泉湯等敵人駐地進行襲擊和擾亂。天亮了,就公開往昆嵛山裡拉隊伍,走過一趟,折回來再走,造成大隊人馬挺進昆嵛山的假象。同時,派一部分隊員到昆嵛山最高峰泰礴頂用大石塊往下滾,如萬炮轟鳴,老遠就聽到“隆隆”聲,晚上在山林點火,火光沖天,幾十裡外就能聽到、看到,搞得敵人暈頭轉向,不知山上有多少共產黨人。當敵人從四面八方調集力量對昆嵛山進行反覆“清剿”時,游擊隊已經轉移到平原和沿海一帶去了。

紅色膠東之崢嶸歲月 | 昆嵛山紅軍游擊隊

昆嵛山

在反“清剿”的同時,對於地方上一些與敵人串通一氣、作惡多端的反動分子,昆嵛山紅軍游擊隊給予了堅決打擊。

國民黨文登縣汪疃區區隊長楊玉洲的下屬江全德十惡不赦,他魚肉百姓,經常向敵人提供情報。昆嵛山紅軍游擊隊決心除掉這一害。一天晚上,王亮帶領幾名游擊隊員,乘朦朧的夜色潛入江全德住處將其逮住,在大街上處死,並沿街貼滿標語和安民佈告。這一行動,極大地鼓舞了人民,威懾了敵人。

聽黨指揮

“一一·四”暴動失敗後,各地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游擊隊也與各級組織失去了聯繫。為了及早找到上級黨組織,於得水組織隊員,化裝下山,尋找黨組織。1936 年春,中共膠東臨時特委書記理琪與於得水會面。

與上級黨組織取得聯繫後,隊伍的鬥爭情緒更加高漲。理琪、呂志恆等膠東黨組織負責人十分關心和重視這支隊伍,經常通過多種形式瞭解昆嵛山紅軍游擊隊的情況,向他們傳達黨的指示和政策,安排任務,幫助克服困難,使這支隊伍始終處於黨的領導之下。

為支持中共膠東臨時特委各項工作開展,擴大黨的影響,在反“清剿”的同時,昆嵛山紅軍游擊隊經常主動襲擊敵人。1936年6月,經過上級黨組織批准後,於得水率領部分戰士夜襲昆嵛山東界石村“聯莊會”,繳獲長短槍20餘支、子彈2000餘發。

游擊隊還主動保障膠東特委供給。在發現特委工作的同志,一天連一兩毛錢的生活費也無法保障時,於得水主動請示襲擊敵壘子鹽務局。經組織批准,1937年春,於得水帶領20多名游擊隊員化裝成買鹽的群眾,趁“鹽狗子”吃午飯的時機,打倒門崗,衝進屋內,全俘敵人,繳獲槍109元、長短槍20餘支、子彈1100多發。

為增強隊員的政治軍事素質,由膠東特委委員劉振民、鄒恆祿等主持,在老蜂窩舉辦訓練班。訓練班上,大家認真學習《俄羅斯革命的經驗》《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等材料,結合農民暴動和游擊隊的活動進行討論。學習休息時,隊員們唱起劉振民創作的歌:“大雪飄飄在天空,膠東正在鬧革命,官府佈置‘清鄉團’,軍閥下令向我攻,機槍掃大炮轟,多少烈士流血紅,失敗開出勝利路,革命一定能成功”。通過訓練,游擊隊員們不僅掌握了軍事常識,也更加堅定了與敵人鬥爭的信心和勇氣。

紅色膠東之崢嶸歲月 | 昆嵛山紅軍游擊隊

位於昆嵛山的老蜂窩遺址

魚水情深

在鬥爭中,昆嵛山紅軍游擊隊與群眾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山外的老百姓到處幫游擊隊宣揚:“暴動的大部分人馬在山裡練兵,有幾千人,近日將殺下山來。”“游擊隊的大炮有碗口那麼粗,一炮能炸死一百多號人。”“林得勝(於得水)、王亮、柏希斌等人神通廣大,連電線杆上的麻雀、空中的飛鳥,一槍就能打下來。這些人能飛簷走壁。”……敵人準備“清山”,群眾就及時地將情報送進山裡;游擊隊下山襲擊敵人,群眾主動幫助帶路;游擊隊員遇險,群眾總是幫忙掩護。

1935年底至1936年初,嚴寒突襲膠東大地,飢餓和敵人的清剿對革命者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廣大群眾把游擊隊員視為自己的親人,自發地組織起來,為游擊隊做好後勤保障工作。游擊隊員們晚上下山吃住在王開仁等群眾家裡,趁天不亮再返回山洞。儘管家裡很窮,但群眾對游擊隊員們非常熱情。

紅色膠東之崢嶸歲月 | 昆嵛山紅軍游擊隊

昆嵛山革命紀念館外景

依靠群眾的支持和掩護,昆嵛山紅軍游擊隊這支革命力量生生不息,不斷髮展壯大。1937年天福山起義時,於得水(此前原名叫於作海,化名林得勝)感慨地說:“我這條命是群眾給的,我能倖存下來,是群眾保護了我!我這條‘魚’,什麼時候也不能離開‘水’!我要改名於得水。”於得水用這種方式,永遠記住人民群眾的恩情。

在白色恐怖籠罩膠東大地的艱難日子裡,游擊隊以大無畏的頑強鬥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進行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他們的精神也不斷地鼓舞著後來人奮起抗爭。天福山起義後,以昆嵛山紅軍游擊隊為骨幹成立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由小變大,愈戰愈強,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第27、31、32、41四個軍,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