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胶东之峥嵘岁月

1958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冯德英时说:“你写的《苦菜花》里的事我知道,刚到延安,我就知道昆嵛山,知道于得水……”

昆嵛山,纵卧于文登、牟平、乳山交界处,峰峦绵延百余里,主峰高达900多米,是控制胶东半岛的战略要地。这里曾活跃着一支与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的陕北红军齐名的红军队伍,也是土地革命后期我党在北方仅存的两支红军队伍之一,习惯称“昆嵛山红军游击队”

昆嵛山红军游击队

星火初燃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就开始孕育。那时昆嵛山区的共产党人在实际斗争中已悟出一个道理:“打狼要用棒,跟敌人斗就要用枪。”1933年夏,于绍先、邹恒禄、丁树杰、于得水等几名党员就秘密商讨筹建武装事宜。他们决定:由于得水领头,以武术会和农民协会中苦大仇深、武术功底较好的年轻人为骨干,组建一支精干的农民武装,打击乡间日益猖獗的反动势力。“一一•四”暴动前夕,于得水根据胶东特委部署,在原有队伍基础上,精选骨干,组建队伍,成为“一一•四”暴动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的一支突击力量。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率领参加暴动的东路三大队二十余名队员突出重围,转入昆嵛山。与此同时,东路一大队王亮熟悉地情,也带领十余名队员突围转到昆嵛山北麓。两支队伍汇合后,成立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继续擎起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的旗帜,于得水任大队长。

从此这支红军队伍以昆嵛山为根据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展开游击战争。

巧战敌顽

国民党政府对“一一•四”暴动进行疯狂镇压后,又采取种种手段妄图彻底扑灭胶东革命的火焰。根据当时情况,昆嵛山红军游击队采取分散与集中、秘密与公开相结合的方法与敌斗争。10余名暴露身份、脱离家庭的队员,常年住山洞或山庵;没有暴露身份的队员则平日里在家种田或做小买卖,但与山上的队员联系密切,一有任务可以很快组织起来。

游击队想方设法地牵制敌人力量。队员晚上穿着之前夺来的敌人各种颜色服装,去界石、龙泉汤等敌人驻地进行袭击和扰乱。天亮了,就公开往昆嵛山里拉队伍,走过一趟,折回来再走,造成大队人马挺进昆嵛山的假象。同时,派一部分队员到昆嵛山最高峰泰礴顶用大石块往下滚,如万炮轰鸣,老远就听到“隆隆”声,晚上在山林点火,火光冲天,几十里外就能听到、看到,搞得敌人晕头转向,不知山上有多少共产党人。当敌人从四面八方调集力量对昆嵛山进行反复“清剿”时,游击队已经转移到平原和沿海一带去了。

红色胶东之峥嵘岁月 | 昆嵛山红军游击队

昆嵛山

在反“清剿”的同时,对于地方上一些与敌人串通一气、作恶多端的反动分子,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给予了坚决打击。

国民党文登县汪疃区区队长杨玉洲的下属江全德十恶不赦,他鱼肉百姓,经常向敌人提供情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决心除掉这一害。一天晚上,王亮带领几名游击队员,乘朦胧的夜色潜入江全德住处将其逮住,在大街上处死,并沿街贴满标语和安民布告。这一行动,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威慑了敌人。

听党指挥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各地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游击队也与各级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及早找到上级党组织,于得水组织队员,化装下山,寻找党组织。1936 年春,中共胶东临时特委书记理琪与于得水会面。

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后,队伍的斗争情绪更加高涨。理琪、吕志恒等胶东党组织负责人十分关心和重视这支队伍,经常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的情况,向他们传达党的指示和政策,安排任务,帮助克服困难,使这支队伍始终处于党的领导之下。

为支持中共胶东临时特委各项工作开展,扩大党的影响,在反“清剿”的同时,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经常主动袭击敌人。1936年6月,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后,于得水率领部分战士夜袭昆嵛山东界石村“联庄会”,缴获长短枪20余支、子弹2000余发。

游击队还主动保障胶东特委供给。在发现特委工作的同志,一天连一两毛钱的生活费也无法保障时,于得水主动请示袭击敌垒子盐务局。经组织批准,1937年春,于得水带领20多名游击队员化装成买盐的群众,趁“盐狗子”吃午饭的时机,打倒门岗,冲进屋内,全俘敌人,缴获枪109元、长短枪20余支、子弹1100多发。

为增强队员的政治军事素质,由胶东特委委员刘振民、邹恒禄等主持,在老蜂窝举办训练班。训练班上,大家认真学习《俄罗斯革命的经验》《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等材料,结合农民暴动和游击队的活动进行讨论。学习休息时,队员们唱起刘振民创作的歌:“大雪飘飘在天空,胶东正在闹革命,官府布置‘清乡团’,军阀下令向我攻,机枪扫大炮轰,多少烈士流血红,失败开出胜利路,革命一定能成功”。通过训练,游击队员们不仅掌握了军事常识,也更加坚定了与敌人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红色胶东之峥嵘岁月 | 昆嵛山红军游击队

位于昆嵛山的老蜂窝遗址

鱼水情深

在斗争中,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山外的老百姓到处帮游击队宣扬:“暴动的大部分人马在山里练兵,有几千人,近日将杀下山来。”“游击队的大炮有碗口那么粗,一炮能炸死一百多号人。”“林得胜(于得水)、王亮、柏希斌等人神通广大,连电线杆上的麻雀、空中的飞鸟,一枪就能打下来。这些人能飞檐走壁。”……敌人准备“清山”,群众就及时地将情报送进山里;游击队下山袭击敌人,群众主动帮助带路;游击队员遇险,群众总是帮忙掩护。

1935年底至1936年初,严寒突袭胶东大地,饥饿和敌人的清剿对革命者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广大群众把游击队员视为自己的亲人,自发地组织起来,为游击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游击队员们晚上下山吃住在王开仁等群众家里,趁天不亮再返回山洞。尽管家里很穷,但群众对游击队员们非常热情。

红色胶东之峥嵘岁月 | 昆嵛山红军游击队

昆嵛山革命纪念馆外景

依靠群众的支持和掩护,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这支革命力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1937年天福山起义时,于得水(此前原名叫于作海,化名林得胜)感慨地说:“我这条命是群众给的,我能幸存下来,是群众保护了我!我这条‘鱼’,什么时候也不能离开‘水’!我要改名于得水。”于得水用这种方式,永远记住人民群众的恩情。

在白色恐怖笼罩胶东大地的艰难日子里,游击队以大无畏的顽强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的精神也不断地鼓舞着后来人奋起抗争。天福山起义后,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骨干成立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由小变大,愈战愈强,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27、31、32、41四个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