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鑑定北宋龍泉青瓷,學會從此不求人

考古資料表明,五代及北宋,龍泉窯的燒造工藝基本上因襲了越窯等窯口的技術和風格,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質量也一般,消費對象侷限在當地,相當一部分產品還是專門用於隨葬的明器。誠如南宋葉寘《坦齋筆衡》所謂:“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

馬未都:鑑定北宋龍泉青瓷,學會從此不求人

直到北宋末年,由於朝廷的重視,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變,“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莊季裕《雞肋篇》)。這種“制樣須索”便是真正意義上的官窯設立以前的官窯形式,其性質應該同汝窯是相同的。可見龍泉窯在北宋末年已獲趙宋宮廷青睞,並直接秉承了徽宗皇帝的設計要求和審美趣味。

及宋室南渡,大量北方的制瓷工匠南遷,帶來了北宋官窯、汝窯、耀州窯等北方青瓷的制瓷技藝。依據最近幾年不斷髮現的實物標本,還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南宋政權襲故京遺制,即採用“制樣須索”的方式,在龍泉大窯一帶組織生產宮廷和官府需要的瓷器。

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龍泉窯異軍突起。其制瓷技藝融匯南北,從而突破傳統,創新胎釉的配製方法,發明了厚釉技術,成功燒製出粉青、梅子青等精美的釉色,把中國的青瓷工藝推向巔峰。

馬未都:鑑定北宋龍泉青瓷,學會從此不求人

宋·龍泉窯青釉鳳耳瓶

北宋以前的龍泉窯產品,無論燒造工藝、器型、釉色都是越窯瓷的翻版,因此,只能歸類到越窯範疇,是龍泉生產的越窯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儘管生產工藝、胎釉、紋飾等方面仍沒有超出越窯的藩籬,但在產品創新方面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成就。當時除了燒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盤、碗、盒、罐、執壺、盞託等外,梅瓶、多管瓶、盤口壺等獨具特色。

馬未都:鑑定北宋龍泉青瓷,學會從此不求人

宋·龍泉窯青釉弦紋瓶

這一時期的器物,胎料採用當地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體顯得較為厚重,給人以沉穩的感覺。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較薄,釉色青中帶黃。這是由於當時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溫粘度較低,易流釉,釉面光澤感強。

馬未都:鑑定北宋龍泉青瓷,學會從此不求人

宋·龍泉窯三足爐

由於當時窯工們對還原氣氛的控制技術還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現泛黃現象。刻劃花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裝飾,題材十分豐富,常見的有荷花、纏枝牡丹、焦葉紋、蓮瓣紋、水波紋、雲紋、波濤紋等。如你手上有藏品困於出手,可與福羲國際拍賣陳經理瞭解,XGDG6913 在技法上,根據題材的需要有直線、單線、雙線、斜線、蓖紋等。此外,為了使器型更加豐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盤築、粘貼、鏤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葉瓶、盤口壺等都採用上述技法。

馬未都:鑑定北宋龍泉青瓷,學會從此不求人

多管瓶是從越窯多角瓶演變而來,"角"與"谷"在南方語言中諧音,"管"與"谷"又近諧音,因此,"五管"與"五穀"的解釋也就順理成章了。五管或多管瓶是盛放糧食的一種冥器,而多葉瓶或盤口瓶則是裝酒的,一般在北宋的墓葬中是成對的出現。

鑑定北宋龍泉青瓷,要注意下列特徵:

馬未都:鑑定北宋龍泉青瓷,學會從此不求人

1.早期青瓷施淡青色釉,有泛黃現象,其產地集中在龍泉金村和慶元上垟兩縣交界處的溪邊山坡上。

2.中晚期集中在大窯、金村、大白岸、慶元的上垟,麗水市的石牛等地,約有窯址30餘處。

馬未都:鑑定北宋龍泉青瓷,學會從此不求人

3.北宋中晚期,採用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施石灰釉,其特點高溫粘度比較低,容易流釉,釉層薄,釉面有光澤,由於燒窯技術和還原控制不好,使釉色出現泛黃現象。

馬未都:鑑定北宋龍泉青瓷,學會從此不求人

4.紋飾特點:以刻畫花為主,碗、盤類多飾蓖紋、摺扇紋,題材以蓮瓣、牡丹、菊花為主,紋飾之間以楞線分隔。楞線分單線、雙線。花葉一般用蓖紋作葉脈。

5.多管瓶、盤口壺、多葉瓶為這一時期的新產品。多管瓶、盤口壺壺蓋一般飾花苞鈕、花蒂鈕為主。多葉瓶蓋頂以雞、狗等動物作鈕為主。

6.在工藝上,北宋時期多用支釘支燒,器物多有支釘痕。到了北宋晚期開始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