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唐诗对口语表达有帮助吗?

我到老家在东原


朗诵唐诗对口语表达有帮助吗?


肯定是有帮助的,当然仅限于汉语口语。

诗歌诗歌,诗本来就是歌。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平仄起伏,清朗通顺。

《诗经》时期,诗就是用来演唱的,所属“风、雅、颂”就是民歌、诸侯献歌和祭祀颂歌。都是有音乐和曲调附着的,所以诗是由演唱而生,与生俱来就有押韵、节奏感、起伏感这三大特征。

随着时代的进步,普通人的文学水平大幅提高,很多人都开始写诗,而用于演唱的音乐却进展不快。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写了诗不再配乐演唱,这就是西汉初期逐渐出现的“徒歌”。徒,就是徒劳的徒,徒歌就是指清唱,不再配乐使用。

徒歌的出现,使诗逐渐从音乐中独立出来,虽然依旧有汉乐府,后来的唐教坊、新乐府都还有用来演唱的诗,但是绝大部分诗开始成为只用来书写、吟诵的文本文体,直到最终词牌、元曲取代了演唱中的唱词功能。


在曹魏时期,曹植在对佛经的翻译过程中发明了梵呗,翻开了汉字音韵学的序幕。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大流行,汉字音韵学得到极大的发展。沈约、周颙等人发明了四声标注法并且应用到诗歌创作,这就把从诗歌、汉字朗诵中总结出来的音调划分规则再反过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其创作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诗在吟诵、朗读过程中声调的高低交错、四声起伏,同时清朗平顺,不会诘屈聱牙。

而唐朝时音韵进一步发展,武则天时期制定了平仄规则、近体诗(格律诗)规则、使得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公式化、套路化规避语病的全盛时期。也就是说用当时的官方韵书、按照格律诗规则排字布词地创作诗,是完全可以避免音病的。

这就为诗歌的吟诵性、朗读性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而唐朝的格律规则成熟之后,即便是不遵从格律的古体诗,在单句中基本上也会遵从平仄规则,因为这相当于唐朝人的小学汉语拼音,使用平仄属于童学启蒙。而格律只是声韵学作诗的不完全归纳法,不遵守规则的诗虽然不是近体诗,但同样可以好听、好念。

唐诗全盛的时代,因为没有印刷术,诗的流传依靠的是口口相传和手抄,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不好听的诗,在当时就被淘汰了,基本上不会流传到今天。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唐诗大多是念起来好听,读起来非常有韵味,细品又非常有意境的缘故。

因为这是文学史、诗歌史中的幸存者偏差。

留下的都是好的,都是在发音上带有节奏感、带有美感的。虽然古音和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我们今天的“一、二、三、四”声还是相符。所以留下来的唐诗,不论符不符合近体格律诗的标准,在我们今天读起来依旧朗朗上口,如清音贯耳,可绕梁不息。

当然,你便是天天朗读好的现代诗歌散文,背诵八荣八耻,同样是对口语表达是有帮助的。因为口语表达的提高,除了口齿要练清晰外,更重要的是增加胆量。

唐诗超过现代作文的好,还是于在意境悠长。


梧桐树边羽


这个问题非常好,口语表达练习的第一步就是能够朗诵,朗诵唐诗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一.朗诵是对身体的一种锻炼。朗诵能够锻炼脸部肌肉,锻炼肺活量,利于体内外气体的交换,有益于心情舒畅等等。

二.朗诵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别是对内向的学生来说,可以变得大声说话,多于交流。

三.朗诵有利于锻炼大脑,增强记忆力,开发智力,口、手、眼、脑、耳并用,锻炼协调能力。

四.朗诵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读写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

长期坚持朗诵就会增强记忆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五.朗诵一定要大声,理解文意,带着情感深入文章,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朗诵。

形式有个人朗诵、多人朗诵、集体朗诵、伴乐朗诵、舞台朗诵、视频朗诵、情景朗诵等等。


地理科普


首先恭喜你选择对了方向,朗诵唐诗当然对提高口语表达有很大的帮助。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的美,那是美到了骨子里。特别是现代人不仅朗诵唐诗,而且谱曲歌唱,还有把唐诗编成故事,用视频的方式表现出来,那种唯美的感觉,真是美不胜收。欣赏着美的意境,诗歌的内涵跃然纸上,常读唐诗,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强,连同自己的内涵,欣赏能力,你这个人本身,都会诗情画意很多。

唐诗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文章中引用唐诗,你的文采都会增添不少。

喜欢上唐诗,是从听“婷婷姐姐唱古诗开始的”,每日听婷婷姐姐唱配了乐的诗歌,哼哼唧唧也背会了不少,进而想更深的挖掘这些古诗,于是就看一些古诗欣赏,有名人讲古诗,看诗歌小视频,越来越喜欢古诗。

“腹有诗书气自华”,时间长了,感觉自己也诗情画意了,生活的情趣也多了,越来越喜欢生活 ,有时候感觉到诗人就同我们在一起,他们永远生活在画面里,我们就是画面外的知音。我们在偷偷欣赏他们,看着他们而陶醉。

特别是我国是中华文明古国,我们的特色就是我们文化的底蕴,所以让我们的文化流传下去,需要我们不断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唐诗宋词,这是我们是中国人的象征。

日本人捐给武汉物资都用诗来描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说明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就是应该说唐诗宋词的,这是对中国人的唯美印象,让这种印象传承下去吧!

所以朗诵唐诗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会提高我们的整个身心,你的外在美也会表现的淋漓尽致,你会有一个华丽转身,赶紧开始朗诵唐诗吧!


幸福豆


朗诵唐诗对口语表达肯定有帮助。首先你的词汇在增多,如果你背诵唐诗,久而久之,唐诗中的妙言佳句就能耳熟能详,时不时也会出口成章;其次,你的口语表达会有韵律感,语气变的轻柔,别人听了会感到很舒服;苐三,能提高自已的自信心,原来说话怯场的,会变得从容自如。总之,朗诵唐诗不但对语言表达有好处,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更有好处。


金星753


肯定的答案:“有”!

  • 口语表达看哪些?

  1. 内容要丰满。不要言而无物。
  2. 表达要连贯,不要断断续续。
  3. 句子含义要清晰,不要词不达意。
  4. 语气要有感情。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是不一样的。如果千篇一律的重读,语速也没有变化。那就表现不出文章的意境。
  5. 朗诵唐诗,对于语气的培养的作用是最显而易见的。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呤”。另外对表达的连贯以及对于文章的理解都有效果。
  • 其实最直接的答案,就是让孩子去试两周,必然会见结果的。
  • 最后推荐一个非常好的朗诵视频:胡乐民的【将进酒】。

娴意有效教育


朗诵唐诗对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很大,通过朗诵唐诗,大声地读出来。每天坚持,朗读和默默背记她,背诵古诗文对提高朗读者的语言文字能力大有好处,一方面既提高了口齿清晰伶俐度,又积累了许多知识和信息量,朗诵还能培养写作水平,提高人格修养,同时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因为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唐诗文的风格和艺术手法、思想情感无形中影响朗读者丰富的情感,增强其自信心,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得到升华,自信心大大提升,所有这些都对朗读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大有帮助,一首好诗就是一个良师益友,坚持朗读唐诗吧,朋友!


伍哥快乐生活


朗诵有助于口语表达毋庸置疑,其一,理清概念。

朗诵与朗读概念不同,朗读是声音清晰、响亮读出文章,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是声音清晰、响亮背诵文章,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的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其二,诵读好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朗诵如歌唱,陶冶情操,强肺健身;

朗诵如社交,情感交流,相互配合;

朗诵如吟曲,如痴如醉,回忆美好;

朗诵如体操,减缓衰退,预防痴呆。

朗诵益处多多,增强口际多交流,其乐融融,行动起来吧!


联盟读书时间


唐诗,是诗歌中的诗歌。它简洁,优美,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对于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的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希望简洁,优美且言之有物。这时我们借鉴唐诗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手段。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非常感人,在形容鞠躬尽瘁的人物时多么贴切而又让人震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非常贴切的表达了月圆人圆的美好愿望。

所以唐诗中的优秀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在口语表达时简洁优美,抒情言志。口语表达中运用唐诗,能让我们获得安慰与共鸣,对现代人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启飞教育大张老师


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背诵对提高口语有帮助,但不是只要背诵了三百首唐诗,口语就一定能提高。要知道口语的好坏还包括语音语调、语言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地道性。再者,语言是用来沟通交流的工具,你所背诵的内容只有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了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背诵是第一步,还需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切实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阳光下的敏儿


唐诗是词语凝炼的顶峰、韵律的顶峰,语言之美是汉语的集大成者,抒情、明理,爱情、亲情、友情,各个类别的唐诗形成了汉语文化的最高峰,至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肯定的,可以参照诗词大会董卿、康震等人的风采,恰到好处的引用诗词让人耳目一新,腹有诗书气自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