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珠璣:治病須明陰陽虛實論

【如果您喜歡和雷濤醫師一起學習探討中醫文化知識請記得關注私信我啊!】


蓋人身本陰陽二氣化成,二氣平調,人無疾病;二氣一有偏勝,則疾患生矣。自古及今,方治雖多,總不出補偏救弊而已。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矯其偏勝,歸於和平,則疾廖矣。然陰陽者,天地萬物之源也。天之六淫,人之七情,以藥物性,皆稟乎此。


字字珠璣:治病須明陰陽虛實論

以人身言之,氣為陽,血為陰。衛氣行於外者為陽,營氣榮於中者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身半以上屬陽,身半以下屬陰。先天之陰陽,腎命是也;後天之陰陽,脾胃是也。人之所以充身、澤毛、蒸化水谷、溫養運行,皆陽氣之發用也。惟陽氣不能孤立,必賴陰血以儒之,成形、成質,儒潤、流通,皆陰血以維持也。是以臟腑、肢體,雖有陰陽之異,而內外軀殼,無處不具陰陽之氣也。

陰陽相合則生,偏勝則病,離散則死。病之發也,大偏則大病,微偏則微病。人之死,非陽盡,則陰竭矣。況人之生也,氣秉各有偏盛:如蒼赤骨大而瘦者,為陽體;柔白骨小而肥者,為陰體。肥人之病,恐虛其陽;瘦人之病,慮涸其陰。天之六淫,亦乘人身之虛而感化:陰虛之體,易感風、燥、暑、火;陽虛之質,易感寒、溼、霧、露。陽從火化,陰從水化,水寒火熱。

字字珠璣:治病須明陰陽虛實論


《內經》謂: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陽盛多實,陰盛多虛。明乎陰陽,則表裡、虛實、寒熱之病,一目瞭然矣。或謂大怒傷陰,大喜傷陽,思慮則脾陽結,恐懼則腎陽消,勞力汗出則衛陽疏,苦思極慮則心陰擾。至於妄下傷陰,妄汗傷陽,大吐傷陽,失血傷陰,辛熱傷陰,苦寒損陽,由是推而至於七情六氣,莫不統馭於陰陽也。臨證者但以審陰陽盈虛、消長之理,雖病狀變化莫測,不外陰陽偏虛之患,治以補偏救弊之法。惟不可以陰虛、陽虛立論,用六味、八味為定法,要在明察致病之由而施治,則思過半矣。

譬如傷寒,是表陽傷也,用辛溫以散表寒;若溫熱,是裡陰熾也,用苦寒以勝裡熱。推而至於陽水、陰水,陽黃、陰黃,陽脫、陰脫,陽暑、陰暑,陽瘧、陰瘧,陽狂、陰癲,陽癰、陰疽,皆不外陰陽偏盛之道也。

字字珠璣:治病須明陰陽虛實論


茲將陽邪為病先言之:如脈數、身熱、便秘、竅幹、煩躁、舌苔黃黑、口渴多飲是也。其陰邪為病,脈遲或緊,舌白滑膩,面色清白,諸竅潤溼,便洩溲清是也。如審其陰邪在表,有麻黃、桂枝之法;若知陰邪之在裡,有四逆、理中之法。其治陰實也,有三物白散、附子瀉心等湯;其治陽實也,有白虎、黃連等湯。甚則用承氣陷胸之法,建中扶陽氣之劑,復脈救陰液之方。

又有陰盛者,外則惡寒、肢冷,內則濁陰上逆。犯於清陽,為頭痛、喉痺、嘔吐、喘嗽、呃逆、霍亂、胸痺、痰飲、水腫、洩瀉;寒凝不通,

總之,辨症精詳,診脈尋源,則執簡以御煩,扼要尤易;非近世醫書,拘執病名以求治,則望洋生嘆,散而難稽,所以不能見病知源,反滋疑誤。今特約而簡,顯而明,使後進者有所指歸歟。


字字珠璣:治病須明陰陽虛實論

瀾按:表裡、虛實、標本、陰陽,明此八字,萬病變幻雖多,以此推測,有殊途同歸之妙。經雲: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由是觀之,醫貴博通古今,超越前哲,非學有根抵者,所不能道焉。今先生所論,皆振衣挈七領之法,非近代醫書執成方以療治者,所可同日而語也。苟能潛心體察,熟讀深思,自獲左右之妙,則胸有成竹,不致人云亦云,拘執溫補以誤人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