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格格」到底是對於哪類人的稱呼?

覃愛慶


在我們的童年劇《還珠格格》裡邊,好像捕捉不到任何帶有“公主”的字眼吧?看到這樣的題目,首先給我的感覺就是很蒙圈,格格不就是公主嘛,難道還能細分開來?果不其然,公主在一定程度上雖然並不等同格格,這兩者雖然名稱不同,但是也不是劃分的多麼清楚開來。讀者大概可以這樣理解,“格格”一稱呼只是滿清的稱呼,僅僅侷限於努爾哈赤所建立的金和皇太極所建立的清朝而已;而“公主”一稱呼自西周便已實用,且歷千秋萬世而未衰。但是清朝在使用“格格”的同時,也繼承沿襲了“公主”這一稱呼。實際看來,兩者雖有含義混淆的意思,但其實並不矛盾。

由於“格格”一稱呼只是侷限於滿族所統治的時期(後金和清朝),所以說從沿用時間上於“公主”稱號是最為明顯的區分。但是如果身在清朝的話,清朝既有獨創“格格”,而且又沿襲了“公主”,果真要仔細分來的話,其實還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點:在努爾哈赤創建的後金時期,只有大汗和眾貝勒的女兒才可以喚作“格格”,但是在後金時期,“格格”的稱呼並未有具體明文定製,說的直接一點兒,也許“格格”的稱呼在滿族人看來就是一種帶有民族風俗的稱呼。“格格”在滿族人言語中就是指“富貴人家的小姐”的意思。自努爾哈赤首創“格格”稱呼,其後大清王朝二百多年均沿用此稱謂。比如在清朝之時,皇家官方就曾經對“格格”之使用做了明確的等級規定。

①皇帝下轄眾親王之女——和碩格格②親王之下轄世子和郡王之女——多羅格格③多羅貝勒之女——多羅格格(等級稍次於世子和郡王的女兒)④貝勒之子之女——固山格格⑤輔政大臣等一品官員之女——“格格”!看來清朝對於“格格”的稱呼還是有著比較細而分明的規定啊!

第二點: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大統,(皇太極開創了清朝“清承明制”的先河)在皇太極執政之初,便繼承沿襲了前朝歷史“公主”的稱呼,但是皇太極卻特別強調了嫡出和庶出對於“公主”命名的不同。①皇帝正妻,也就是皇后所親生之女,稱為“固倫公主”;②皇后養女和三宮六院其他嬪妃所誕下之女,均稱“和碩公主”(《大太監》劇中,道光皇帝之女便稱“和碩公主”)

清朝時期,對於“公主”和“格格”的區分其實還是很明顯的,千萬不要被電視劇中的稱呼所誤導了。清朝對於“公主和格格”的劃分範圍的確十分嚴謹。①清朝皇帝之女才可以被稱呼為“公主”,當然這也不是帝王之家的專屬福利,如果與外族聯姻之際,親王的“格格”是可以被破例給予“公主”的尊稱的;②“格格”相對於公主來看,地位等級未免顯得低了,只能用在皇親國戚的女兒身上了。


歷史課課代表


首先來說,【格格】是個滿語詞彙,其拉丁語轉寫為“gege”,滿漢大詞典裡對它有三種解釋,其一,姐姐,這個自不必多說,其二,對未婚女的敬辭,其三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公主。現在很多人由於把第二層含義和第三層公主之意常常混淆,也就常常造成了“格格”之聲到處都是。

咱們先看看皇家女子當中,什麼樣的人才能叫格格。皇太極時期,建立了皇家宗室之女的制度。即汗之女稱固倫格格,如果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之女在宮中撫養,亦可稱格格。此外,親王的嫡女稱和碩格格,郡王的嫡女稱多羅格格,貝勒的嫡女稱多羅貝勒格格,貝子的嫡女稱固山格格,這些封號即是一種女性爵位。但入關以後,格格的爵位名稱很快就融入到中原文化裡公主、郡主、郡君、縣主的體系了,格格稱了公主、郡主這些爵位的俗稱,康熙四十五年,又有一道旨意,明確了皇家女子,只有入八分爵位以上的宗室女子才有爵位和俸祿,其餘均稱“宗女”,也就是說皇家女子也不是都能叫的起“格格”。

“gege”的第二層含義,即對未婚女性的敬辭,這用的就相對多一些,但針對的也都是一些世家大族中的女孩,尤其是在北京,官位沒到個3、4品,基本上沒人會管他們家女兒叫格格。像各旗佐領下的領催、內務府裡的柏唐阿,這些也是有一定小職權的人物,但絕對沒有人會管他們家的女孩叫格格的。

現在有不少人把“gege”的第二層含義誤解為滿人的女孩都叫格格,又因為清代皇家女有格格這樣的封號,便喜歡去貼這個金。這其實也是因為滿語形成的時間很短,語言相對簡單,也就容易讓人誤解。


紅小豆館主


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貴族女性的一種稱謂。皇太極即位後,仿明制將皇帝女兒稱為公主,皇后所生的女兒稱為“固倫公主”,妃子或者皇后的養女稱為“和碩公主”,而格格則是對王公貴胄女兒的稱謂。直到清末明初之際,格格之稱才漸漸停止!

“格格”的正式稱號

後金時期,大汗和貝勒的女兒稱為“格格”,並無定製。


清朝格格

順治十七年初,格格分為以下幾種:

1、和碩格格:大清貴族女子的爵位稱號。親王之女封為“和碩格格”。親王嫡福晉所生嫡女為郡主,親王側福晉所生之女為郡君。

2、多羅格格:多羅格格屬於爵位名,是大清貴族女子的爵位稱號。親王世子、郡王、貝勒之女均封為“多羅格格”。親王世子及郡王嫡女為縣主,貝勒嫡女為郡君,親王世子及郡王庶女為縣君,貝勒庶女為鄉君。

清朝格格


3、固山格格:固山貝子之女封為固山格格。嫡福晉的女兒封“固山格格”為縣君,側福晉的女兒則不受封,稱宗女。

4、格格:鎮國公、輔國公之女這類女子並不是皇族之女,他們的父親因為功勞比較大,所以被封為鎮國公或者是輔國公,他們的女兒就可以稱為格格。嫡福晉所生女稱“格格”為鄉君,側福晉所生女不受封,稱宗女。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

“格格”的非正式稱號

在清朝,“格格”也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無正式封號的貴族之女可稱格格。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位在側福晉、庶福晉之下。

《清稗類鈔》稱:“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

在康熙年間,內務府的報告中有稱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的侍女,曾撫養康熙帝)為“蘇麻喇額涅(母親)格格”。


清朝最後一位格格-愛新覺羅·顯琦

清朝最後一位格格-愛新覺羅·顯琦,後改名為金默玉,她可謂是生不逢時,她出生的時候恰逢清朝滅亡,父親肅親王帶著家中的妻兒老小逃亡。她出生的時候父親已經是有名無實的王爺,日子也是過的勉勉強強。而後父母去世,她便不再是格格了。

公主一定是格格,但格格不一定是公主,格格原先是指清朝貴族女子,而公主特指皇帝的女兒,所以那些王公貴族的女兒或者親王的低階侍妾也可以稱為格格的。


-------------------

《步步驚心》敏敏格格劇照


其實除了滿清貴族的格格,還有蒙古格格和漢人格格,蒙古格格是蒙古王公貴族的女兒,清朝對蒙古採取拉攏的政策,蒙古王公貴族一直是存在的,所以蒙古格格也一直存在,但漢人格格只存在於清初,因為清初才有漢人封王,後來康熙帝滅三藩,漢人格格也就不存在了。


漢人格格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請勿噴!


史於嫣然


清朝的公主是皇帝的女兒,而格格則是指一些貴族人家的小姐或者是一些親王的妾室。

格格在滿語的意思裡是“小姐”的意思,一般是指滿族貴族人家的女子。皇太極即位之前,皇帝和一些親王的女兒就稱為格格,皇太極即位之後,為了拉攏一些漢人,所以學習了一些漢人的制度,將格格改為了公主,於是格格就只代表一些王公大臣的女兒,或者是一些親王的妾室了。

清朝的公主分為不同的等級,只有皇后生的女兒才能被封為固倫公主,清朝公主的最高等級就是固倫公主。而妃嬪所生的女兒或者是由中宮撫養的宗室之女只能被封為和碩公主,等級比固倫公主要低一些。

除了清朝的格格,其實還有蒙古格格和漢人格格,蒙古格格是蒙古一些親王貴族的女兒,身份尊貴,而漢人格格只在清初才有,後來就不存在了



10號Totti


還珠格格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傳說在乾隆南巡期間在大明湖畔於民間女子夏雨荷發生了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後來夏雨荷生下一位“格格”。經過一路驚險的認親之旅後,成功進宮被封為“明珠格格”,而在這個過程中認識的另一位民間女子“小燕子”也陰差陽錯的被封為“還珠格格”。

“格格”在這裡成了高貴的代名詞,正是因為這種美好的,對奢華生活的嚮往,才使得還珠格格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而“格格”也被定義成了清朝皇上女兒特有的稱呼,其實並不是這樣。


在努爾哈赤時期之前,滿族人還是在北方的青山綠水間世代生活的遊牧民族,並沒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身份劃分。大家對家人的稱呼都差不多,父親叫“阿瑪”,母親被喚做“額娘”或者“額涅”,未出嫁的女孩子都可以被稱為“格格”。在這個時候“格格”這個稱呼就像漢語中的“姑娘”、“小姐”一樣,只是一種稱呼。努爾哈赤的長女就被稱為“東果格格”,次女被稱為“嫩哲格格”。

這種情況在“入關”之後發生了改變,作為皇帝或者說皇族,總要有一些尊貴的稱呼來體現不一樣的身份。皇太極就根據當時的情況,參考漢族的禮制後製定了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封號體系。


皇帝的女兒小時候可以按照滿族的慣例稱為格格,所以說皇妃生產的時候,接生婆報喜的時候稱“格格”是沒有問題的。當格格長大了,就要接受冊封,而封號還是沿用了前朝的“公主”之稱。皇后所生的格格可以被封為“固倫公主”,“固倫”在滿語中的意思就是“天下”。而妃子所生的格格將被封為“和碩公主”,“和碩”在滿語中的意思就是“一方”,顯然比“固倫”所代表的地理範圍要小上一些。

這裡也不是沒有特例,畢竟封什麼封號都是皇帝一句話的事。乾隆的第十個女兒“固倫和孝公主”就是惇妃汪氏所生,因為深得乾隆喜愛,被破格封為“固倫公主”,後又嫁給當朝紅人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


而“格格”的封號是給清朝貴族家的女兒準備的,相對有些繁瑣,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格格”共分為五級,和碩親王的女兒可以被封為“和碩格格”,“多羅郡王”、“多羅貝勒”的女兒被稱為“多羅格格”,“固山貝子”的女兒被封為“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的女兒就直接稱為格格。

有點繁雜,簡單來說就是“女憑父貴”,輔國公以下的與皇上沾親帶故的宗室女子就統一稱作“宗女”。這樣有一個特別的稱謂,來體現自己高貴的身份,在接待規格上也要有所區分。畢竟即使皇室血統已經很淡很淡,但即使有一點,那也是含糊不得。


綜上所述,清朝皇帝的女兒,依然被稱為“公主”。而“格格”只是帶有滿足特色的特殊稱謂而已,朝廷的封號也沒有徹底取代民間的習俗。在當時的民間,滿族其實依然保留著把未婚女子稱為“格格”的習慣。


槓精讀史


清朝格格,王公貴族的女兒叫格格



霸氣一樣的我


滿族貴族女子,除皇帝家的叫公主,其他都叫各種格格。(好像蒙古貴族女子也是)


真誠地看著你


無正式封號的未嫁女都可以格格為號


ENED


僅次於公主的姑娘


村頭愚農


“格格”是一個使用範圍非常寬泛的詞語,上至天潢貴胄,下至平民百姓,實際上都有稱“格格”的機會。

首先,格格可以指皇帝的女兒。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年間,棟鄂部克徹巴彥孫何和裡率部歸順後,太祖以長女妻之。《滿洲實錄》對此記載道:taidzu sure beile ini amba sargan jui nenje gege be bufi.(太祖淑勒貝勒以長女嫩哲格格妻之)。這裡的嫩哲格格(nenje gege)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以“格格”稱國君之女的案例。

當然,皇太極時期,規定皇帝的女兒要稱為“公主”,滿文作gungju,中宮所生女為gurun i gungju(固倫公主),庶妃所生女及養女稱hošo i gungju(和碩公主)。按定製,親王之女稱作hošo i gege(和碩格格),郡王和貝勒之女稱doro i gege(多羅格格),貝子之女稱gūsa i gege(固山格格)等等。看樣子“格格”這個詞成為宗室女子的稱呼。當然實際情況要更為複雜一些,我在清宮內務府檔案中,曾經看到過幾次以“格格”稱未給公主封號的皇女的情況。

除此以外,根據《清文鑑》對“格格”這個詞的定義:yaya hehe niyalma. sargan jui be kunduleme gemu gege seme hūlambi.(凡婦人、女孩,皆敬稱為格格)。換言之,沒有皇室血統的女子,也可以被稱為格格。例如,雍正十三年(1735)內務府所上追封乾隆哲憫皇貴妃富察氏為哲妃的奏摺中,稱其為fuca hala i gege(富察氏格格),實際上她只是乾隆當皇子時期潛邸中的一名侍妾。還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的女兒和恪和碩公主去世後,乾隆將她的兒女也就是自己的外孫女接進宮中照料,辦理此事的內務府大臣稱乾隆的外孫女為uyuci gungju i sargan jui gege(九公主之女格格)。

最後,《清文鑑》還提到:eyun be gege sembi.(稱姐姐為格格)。換言之,普通百姓的姐姐也可以稱為格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