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

军武吐槽君


凭借明朝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史书来看,戚家军在面对东南沿海的倭寇军队之时,“百战百胜,胜而不殆”的现象确实是屡见不鲜的。由此也可充分证明:戚家军的厉害之处以及戚家军统帅,戚继光的治兵有方。另外,根据题中所述:戚家军在被调往北方去对抗满清八旗鞑子军的战争之中,并不仅仅如同题主所述的那样“基本没怎么赢过”。了解这段关于戚家军的真实历史的读者应该知道,戚家军对于东北鞑子军的进攻还是颇显功效的(鞑子军所指即为明末时期的后金军队)。

公元1559年,大约由4000人组成的军队成军于浙江义乌,因为这支军队主要在戚继光的号召下所构建,故史称“戚家军”。放眼于明朝末年,戚家军于当时各方面水平来看,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支十分出名的军队。戚家军所活跃的半个世纪之中,凭借着其百战百胜以及破敌数十万的战绩,从而被高度赞扬为“一支16~17世纪战斗力最强的东亚军队”。当然,面对这个殊荣,戚家军的确是可以实至名归的!公元1621年,戚家军经历的最后一役、沈阳之战(浑河战役)爆发,四千余人全军覆没。

其一:戚继光名落广东,戚家军士气低垂

正因为戚继光被后续调往至广东,以至于戚家军的士气大减,在很大程度上很不利于戚家军在其后的战争。公元1567年,戚家军受召被调往至东北抗御后金军队。双方开始交锋的时期,戚家军再次接连露出锋芒,公元1574年,戚家军在蓟门之战中大败鞑子军。公元1852年,一代名相张居正病逝,戚继光也由此遭人诽谤而被调往广东任事。戚继光的远调,其实早就决定了明朝军队之后在面对后金鞑子军的败退局面。

其二:抗倭寇,百战不殆;御后金,综合悬殊

戚家军最终之所以没能逃离全军覆没的结局,其实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双方军队的综合差距。①戚家军的战斗配制和鸳鸯阵法主要是针对兴兵来犯的倭寇的,并且明辽北军队的训练方法,则更侧重于水军训练。②后金鞑子军的兵力人数要远远超过明军人数,浑河之战中,川军和戚家军加在一起共有一万余人,而鞑子军则有三万余人,兵力悬殊之下,戚家军最终凐灭在了这场本不公平的浩劫之中。清代思想家魏源称之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其三:明朝守将的背叛,辽东战事的混乱

就在明军屡屡溃败之际,沈阳参将贺世贤因“亏空军饷”而背信弃义地投靠了努尔哈赤。《三朝辽事录》里记载:“降夷内应开门入贼,尤世功没于乱军”。另外,因为当时辽东经略熊廷弼的离职,再加上关外的战火漫天,故辽东地区因此显得十分混乱。如此状态之下的辽东,正好给了努尔哈赤进攻沈阳城的千载难逢之时机。

补充史料: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记载了戚家军的“凯旋军歌”: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历史课课代表




答:在戚继光有生之年,他所带领的戚家军,始终是神一般的存在,南征扫北,未尝一败!

提问问题的网友说“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口气还是有些怯生生、不自信。说明他对戚家军了解太少了。

我可以付责任地告诉你,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不是“基本”全胜,而是全部全胜。

不但全胜,而且胜得惊艳,胜得漂亮,手段直接,不用讲究太多战术,面对面,硬碰硬,遇敌必亮剑,亮剑必胜,除倭干脆利落,自身极少有伤亡。

嘉靖四十年(1561年),新练成的六千戚家军,靠一双脚板,身背五斤小米,翻山越岭,迂回转战上千里,在短短数日之内,在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地频频出击,神出鬼没,十三战十三捷,天下名扬。

在清除江浙一带的倭寇后,移师福建,与敌激战于横屿、牛田、林墩,三战皆捷,倭寇震怖,犹如鸟兽散。

此后,连续发起平海卫、仙游、王仓坪、蔡丕岭四战,将福建境内的倭寇清洗得干干净净。

倭寇都往哪儿逃呢?

放眼东南沿海,实在没有容他们依附之所,被迫窜往安南。

安南是哪儿?就是今天的越南一带。

戚继光都不屑亲自出手,分遣部下追至安南,将倭首吴平的脑袋割下带回,这才心满意足。

随后,戚继光变换了战场,带领部分戚家军调往京师,督阵蓟辽。

注意,这部分戚家只有三千人而已。

三千人,而且是步兵,除非是孙悟空或观世音菩萨显灵,否则是不可能吃掉数十万鞑靼骑兵的。

所以,在京师,戚继光向隆庆皇帝提出对付鞑靼的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练十万戚家军,堂堂堂正正出征鞑靼,扫除心腹之患,一劳永逸。

中策是在不能满足练十万兵的前提下,退减为练五万兵,练成之后,虽然不能进剿鞑靼,也可以抵挡他们扰边,可使边境获得十数年安宁。

下策是在不能满足练五万兵的前提下,再减为练三万兵,虽然不一定能抵御鞑靼侵犯,却也可乘隙一击,使之不敢太过肆无忌惮。

但是,这上中下三策中,隆庆皇帝都没法采用。

最后,是戚继光自己抽调出蓟镇现有兵力中的三万人来进行了一些简单训练。

请问,这三万人能算标准的“戚家军”吗?

不能算吧?

但是,戚继光还是利用自己带来的三千纯正的“戚家军”和这三万人合在一起,于隆庆二年(1568年),大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入寇的蒙古铁骑三万,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

万历三年(1575年),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出塞包抄,团灭这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

此后,十余年间,鞑靼慑于戚继光之威,敬而远之,不再敢犯边。

作为一代名将,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是很寂寞的。

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无限寂寞地告别了边塞。

戚继光和戚家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横绝一世的神兵天将,值得我等后人引以为傲,膜拜永远。


覃仕勇说史


戚家军抗击倭寇时几乎全胜,无可争议。后来移驻长城防线,对抗蒙古骑兵的战绩也是非常漂亮。后来萨尔浒战役时,明朝调集全国兵力,戚继光侄子戚金所率的戚家军也被调入辽东。但未及到达,明军就匆忙兵分四路进兵开战。结果戚家军和川军主力未及投入战场,明军就已大败。戚家军只好转为就地驻防。后来努尔哈赤攻打沈阳,戚家军和川军共约一万兵力奉命救援,在沈阳浑河南岸被努尔哈赤六万八旗兵围攻,死战不退,全军覆没。而此战八旗劲旅也死亡近万。戚军川军以少对多,虽败犹荣。此战成为戚家军最后绝唱。

戚家军的覆没,是明朝从朝廷到边军整体性的无能所造成的。原因总结如下:

1、明朝立国以来由文官统兵,而朝中党争、阉党为害及言官干扰太多。高层政治上的掣肘及军事体制上的弊端使明军从战略到战力都大打折扣。这是总的原因。

2、明末那几十年,朝中再无张居正,边关再无戚继光,已经无人能为晚明的颓势力挽狂飙。熊廷弼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戚继光,但频繁换将的朝廷再不可能培养出伟大军事家了。

3、萨尔浒战役时,兵力尚未集结完毕,戚家军和川军主力还末到达辽东;冬末大雪纷飞,南方调来的军队不适应北方寒冷;不熟悉地形地貌;各地兵力未及互相熟悉战法及配合;很多地方军队勿忙调来武备尚且不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朝廷就督促大军冒然开战。此战导致杜松、刘挺等名将战死杀场,九边精锐尽失。这使晚到的戚家军和川军成为辽东明军中仅有的少数劲旅。

4、辽东经略熊廷弼被免职,新任经略袁应泰新手上阵瞎胡闹,导致沈阳城被努尔哈赤设计轻易所取。而赶来救援的一万戚家军和川军在与六倍于己的八旗兵死战时,旁边另一部三万多猪队友明军却被区区三千八旗兵打退几十里,导致戚军川军孤掌难鸣,无力回天。

5、戚家军和川军是明朝为数不多的能够以步兵打骑兵不落下风、又敢于死战的军队。但是,因经略及以上官职都是文人担任,他们统领各地调来的军队,却无法做到将戚军川军以步兵打骑兵的先进战法和敢于打硬仗的士气传给其他弱旅,无法形成整体战力和统一的作战意志。此战以后,明军步兵尽管火器充足,但与清军骑兵野战再无任何取胜希望,一触即溃成为常态。此后的明军只能固守坚城,又总被清军围城打援。

6、不可否认努尔哈赤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超级军事人才,当时明朝无人可比。他不仅把八旗兵打造成一支具有超强战斗力的强大军队,还极善使计用兵。当面对实力强大的明军时,他会集中几倍的兵力围攻;而面对几万无能明军时,他敢于只用几千兵力就能取胜。无论谁遇到这样的对手,都是时运不济。


几无成规


戚家军其实是名过其实了。


戚继光训练出可以抗击倭寇的戚家军,他有着十分大的功劳,为了江浙沿海地区,戚继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训练下,戚家军对战倭寇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以才成就了戚家军,还有他戚继光的威名。

但是我们可以回过头再看一看。

戚家军原来是由一群什么样的人组成的。在《练兵实纪-狼宪解》中记载:

往日浙江等处兵士,未练无胆,执之临敌,每每弃之,反以截阻我兵马,几乎弃而不用。



这个时候的浙江士兵都是及其的软弱的,但是到了后来根据《明史》中的记载,戚家军可谓是威风凛凛,对战敌方,都是望风而逃,而那些个老弱病残也被戚继光训练成了战无不胜的强兵了。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戚家军确实是对战倭寇的时候战无不胜,但是到了战场之上为何又不行了呢?

实际上还是倭寇和正统军队的差距。我们看明朝的抗倭历程,几乎没有用到明朝的正规军,几乎都是沿海地区自发组织的,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无法与倭寇对抗,所以这才显得倭寇很强大,实际上他们也不过由一些普通人组成的,无纪律也无组织,虽然说其中的浪人还是有着一些战力。


由那些个老弱病残去对抗倭寇无疑是困难的,所以后来在戚继光训练下,戚家军有了一些战力之后,结果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这个时候再拿戚家军去对抗正规军,无疑还是不够的,于是就造成了戚家军总是战败的现象。


众森淼


戚家军在对阵倭寇时基本全胜,为何调到北方打鞑子军就没怎么赢过?这问题只对了一半,实际情况是戚家军在北方也是保持了全胜纪录,杀的北方骑兵,比倭寇还多。

戚家军抗倭可谓战果辉煌:新河战斗,倭寇死伤二百八十余人,戚家军仅阵亡三人;花街战斗,倭寇伤亡一千余人,戚家军伤亡合计三人。在这场五战五胜歼敌五千五百余人的“台州大捷”中,戚家军累计伤亡不足二十人。就是主动进攻的横屿之战,也是全歼岛上倭寇,己方伤亡共计十三人。史料还特别标明戚家军斩杀的是“真倭”,可不是海盗冒牌货。但即使是面对货真价实的倭寇,戚家军杀起来也不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似乎更像一场狩猎:武装到牙齿的猎人在追杀掉进陷阱里的蠢猪和饿狼。

要说抗倭全靠狼筅,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狼筅在各种兵器中居功至伟,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时候就不能不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戚继光抗倭,为什么都是冷兵器而不用火枪火炮?要知道那时候已经是明朝中期了,早在明朝开国之初,沐英在云南,张辅在安南,打大象都用火铳,而且比普鲁士国王菲特列二世还早一百年发明了“三行火铳战法”:置火铳为三行,列阵中……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对付没有什么盔甲的步兵穷鬼倭寇,火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用火铳打同样没有重甲的瓦剌骑兵,那也是狩猎式的虐杀。前辈的经验已经告诉戚继光——火器的大面积应用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很多人看的戚继光的抗倭,还是采用比较原始的冷兵器对砍,却放弃当时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的火器不用,这戚继光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作为一代名将而且文武双全,戚继光的脑袋当然没有进水,也不会放着现钟不打却去炼铜。这是不过是写书的为了把抗倭战争写得更精彩激烈一些,这才让戚继光凭着鸳鸯阵跟倭寇死磕。而事实上戚继光有更好的武器,就像动画片的里“柯楠一集至少死一日本人,死亡笔记一集死一群日本人,火影忍者一集死一村日本人,迪迦奥特曼一集死一城日本人”一样,鸳鸯阵只能杀一群日本人,而戚继光手里是有能杀一村甚至一城倭寇的武器的,那就是当时最先进的火枪火炮和最早的坦克——装着两门佛郎机大炮的战车。正是靠这些先进的武器,把科技转化成战斗力,这才创造了辉煌战绩,并将自己的战损降到最低点。

戚继光的戚家军除了以狼筅为招牌的鸳鸯阵,火器装备也是明军中最普及的,鸟铳(击发装置形如鸟嘴,不是打鸟的)的数量比京城神机营还多,就是重炮的威力与数量等少于京营。但是戚继光还有一支特种部队,那就是车营。史料记载,戚继光的车营火器比为 43.60%,马营火器比为 42.57%,步营火器比为48.02%,辎重营火器比为58.70%——跟现在也有点像,炊事班是军队中最不好惹的存在。

戚继光车营的火器除了车兵个人所配付的火箭及鸟铳,每车都配置两门发射散弹的弗朗机,更有射程超过一千米的大将军炮,横屿之战就是戚继光先用大将军炮一通狂轰滥炸,干翻倭寇战船后又轰击倭寇大营,把倭寇打成了“罐儿里的王八”,最后才用列成鸳鸯阵的突击队强行登陆突破倭寇本阵,斩杀倭寇头领。那场战斗即使放在今天,也是一场教科书式的炮坦部协同作战的典范。

隆庆元年,戚继光及戚家军三千人调往蓟辽,步兵出身的戚家军火枪队骑上了战马,成为中国第一支火枪骑兵队,最后发展到车步骑营三万,拥有后膛的神威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蒙古铁骑三万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八千铳骑(火枪骑兵)突袭董狐狸牙帐,大破朵颜三万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又率火枪骑兵队出塞包抄,一口气打垮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有余,其中绝大部分是用大炮轰、火枪打而干掉的……


半壶老酒半支烟


实际上调到北方战斗也没怎么输过,真正的失败只有一次,那就是浑河血战,而且是全军覆没!

戚家军,顾名思义,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出来的部队,以浙江兵为主。战斗力爆表,不管是对倭寇作战,还是后来的入朝鲜作战,百战百胜,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可是就这么一支强悍的部队,创作了百战百胜的辉煌战绩后,为什么会败给后金部队呢?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后金军(清军)进逼沈阳,情势危急。辽东经略袁应泰派出3路人马出兵沈阳,其中两路人马分别由童仲揆、陈策率领。童仲揆、陈策所部人马中有7000人是四川兵,另外3000人是浙江兵。

史书记载:

“明年,天启改元,应泰裕城清河、抚顺。议三路出师,用大将十人,各将兵万余,仲揆、策当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沈阳。两人驰救,次浑河。”

当时辽东危机,全国各地的兵马大多集中在辽东,各省的士兵都有。这3000人的浙江兵就是戚家军后裔部队,这支部队基本是由原戚家军训练出来的,所以战斗力同样十分强悍。

戚家军可以说是16世纪东亚最强军队,敌我双方平均战损比,高达50比1。在戚继光所率领时期是战无不克,攻无不胜,之后戚继光去世,戚家军也随即被改编,人数也少了很多。

浑河血战中的3000戚家军,就是其最后的力量,面对数倍于己方后金军,最终败下阵来,全军覆没。那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敌众我寡,人数悬殊

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金军大致6万人左右,两年后的浑河战役,后金军兵力应该只多不少。童仲揆、陈策所率人马最少要对付6万敌人,1万人对敌6万人,人数相差悬殊。

历朝历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比如东晋淝水之战、金朝的护步达冈之战、东汉官渡之战等等。但在瀚如烟海的战争史上,以少胜多是很罕见的,除了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运气和水平,敌人比你数量越多,取胜的几率就越小。

哪怕这只四川军和戚家军再强悍,面对数倍的敌人,也是无法取胜的,且当时的明军在萨尔浒惨败后,已是强弩之末,想要取胜几乎不可能。

孤军作战,没有援军

川军和浙军出兵之时,后方是有几万援军的,所以童仲揆所部才敢于先度过浑河,与后金军交战。川军在桥南驻扎,浙军在桥北驻扎,首先接触敌人的是川军,川军悍不畏死,和后金(清)军反复拉锯,最终败下阵来。

其中敦吉、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等将领皆战死,随即大家都逃到了浙军的阵营,几千人对数万人,打急眼的努尔哈赤不惜代价围住了所有明军。本来明军是可以撤退的,但由于战前部署是有援军的,所以他们才一直坚持不退。

史书记载:

“邦屏结阵未就,大清兵来攻,却复前者三,诸军遂败。敦吉、邦屏及参将吴文杰、守备雷安民等皆死。他将走入浙兵营,被围数匝。”

等到交战到白热化,发现根本没有援军,这才只能以死报国了。孤军深入敌境是用兵大忌,明军虽然顽强,却抗衡不了满清骑兵。可以说在明末,战场的将领和士兵不一定被敌人击败的,而是由于指挥官或者朝廷的问题才导致最后失败。

朱万良、姜弼率领着剩下的明军,大概在3万人左右,见到前方战局不利,他们没有马上增援,而是保持观望,失去了最佳时机。朱万良、姜弼的犹豫不决,坑死了前方将士,等到努尔哈赤发现明军的援兵,为时已晚,剩下的3万明军遇到敌人一触即溃,同样死伤惨重。

这些明军不是被敌人杀死,而是被清军吓死的,战场瞬息万变,等大局已定,谁都无力回天。

清军实力强悍,无法撼动

但凡开国政权的武力值都是最高的,明初也好,宋初也好,哪一支部队都是整个王朝的最强武装。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同样是当时最强的骑兵部队,论单兵素质和作战意志也远超明军。

实力决定一切,弱肉强食就是一切的基础,川军、戚家军和关宁军已经是明末的王牌军,面对顽强的清军,仍无法取胜,且野战本就不是明军的优势。

清军把这几千明军团团围住,准备一举消灭。别看戚继光早已去世,戚家军的精神犹在,为了收复沈阳,戚家军抱定必死决心,和敌人拼杀。戚家军火器装备率超过50%,主要装备有鸟铳、快枪、佛郎机等热武器。

火器是对付骑兵的利器,所以戚家军首先开始以火枪攻击敌人,清军损失惨重,数千人丢掉了性命。清军杀红了眼,骑兵如潮水一般涌向阵地前,之后戚家军的弹药全部用光。这才开始近身肉搏,可见战争的惨烈,在如此情形下,两军一度陷入僵持状态。

戚家军的鸳鸯阵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军也有十几名将领阵亡,剩下的明军全部死在乱箭之下。陈策、童仲揆、戚金、袁建龙等明军将领全部战死,戚家军从此也不复存在。

袁应泰指挥失误

辽东当局最高长官袁应泰是此次战役的总指挥,熊廷弼被罢免,袁应泰接替了辽东经略。袁应泰是位一心报国的好官,他修坝筑堤,赈济灾民,救了无数百姓的性命,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文官坐上武职,这就是难为袁大人了。

处理政务的能力和军事统帅根本不搭边,当时辽东地区到处都是逃难的难民,不仅有汉人,还有很多蒙古人。面对难民渴望的眼神,袁应泰于心不忍,于是他命令打开城门,收编了很多蒙古人,殊不知这里面不仅有百姓,还有很多间谍和不怀好意的敌人。

童仲揆等将领奉劝袁应泰不要收编这些蒙古人,但是袁应泰不听,这就是妇人之仁了。在努尔哈赤进攻沈阳之时,有大批间谍成了清军的内应,所以清军攻克沈阳才如此顺利,可谓一招棋走错满盘皆是空。

如果清军没有顺利攻下沈阳,城内外的明军里应外合,还有可能守住沈阳,沈阳被攻克后,明军马上陷入不利局面,随即全军覆没。

这世上不会有无一败绩的军队,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早晚会从西边落下,万物都有生老病死,更不用说一支军队。最让人佩服的是戚家军的勇气和战斗意志,不论面对多强大的敌人,誓死不退,至战斗到一兵一卒,但落幕的一天终会到来,浑河血战就是戚家军最后的一幕。

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九》、《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杨角风发作


首先是,戚家军数量太少,如果,明军有十万人可以保持戚家军的战斗力,在辽东也就不会持续惨败了。

在浑河之战,戚金带领3000戚家军到辽东参战。戚家军在战场上,摆出了戚继光发明的专门克制骑兵的车营。而且,浙江部队是明军当中,使用火绳枪,佛郎机最熟练的部队。也是最接近可以挡住八旗骑兵的明军部队。

而且,3万明朝援军正在路上,很快就可以抵达战场,对八旗军发动反击。在浑河岸边,戚家军是有取胜机会的。但是,随着战斗的推进,戚家军的弹药开始逐渐打光了。

戚家军在战车掩护下,继续使用火绳枪射击,八旗军接近了就直接进入白刃战。戚家军不仅穿着盔甲,而且还套着厚棉(阻挡箭镞),防护力很好。除了火器,他们也配备了竹竿长矛和军刀。

此时,朱万良带领的3万援军,终于赶到战场附近。八旗军立刻分兵以出击,皇太极仅仅带领数百名骑兵,就突入明军援军阵营,随后代善等人带领主力赶到,一举打垮明朝三万援军。

随后,八旗军又回身继续围攻戚家军,最终戚金在内的3000戚家军都战死在了浑河岸边。而戚家军所有的中级军官120多人一战全灭,也直接导致,明朝也再没有能力重建戚家军这样一支部队了。


深度军事


谁说没赢过。

戚继光调到蓟州的第一战,就是以明军大获全胜告终,而其中就有戚继光原来在浙江时招募的3000义乌兵。


隆庆元年,戚继光被调任蓟州,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请求让戚继光对其训练。同年戚继光上书请求将自己在浙江的3000老部下尽数调过来,这一请求得到了明穆宗的同意。3000戚家军来到蓟州之后,被戚继光重新编为骑兵部队,成为了中国第一支火枪骑兵队,完成了以步易骑的步骤。

二年,明穆宗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同年戚继光兼任蓟州总兵加蓟州总理,之后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蒙古铁骑三万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八千火枪骑兵突袭董狐狸牙帐,大破朵颜三万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



万历三年,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又率火枪骑兵队出塞包抄,一口气打垮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可以说原来戚继光的浙兵部队,就是他训练北方新军的根基。


万历十一年,戚继光被调离蓟州。万历二十三年,蓟镇三协的南兵由于长期欠饷,群情激奋,于是蓟镇总兵官王保将他们骗到演武场诱杀。至此,戚继光的浙兵老部队几乎全部消失。而在此前,他们还在万历援朝之战中大显神威,其严明的军纪,甚至被朝鲜人所称赞。这场兵变在《神宗实录》上的记载是: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一代战功赫赫的精兵猛将落得如此下场,也真是讽刺啊!


火器工坊


戚家军之所以能够出名,是因为他们在和倭寇对抗中,几乎是100%的胜率。有如此亮眼的战绩,想要不引人注目都很难。不过戚家军有一点非常奇怪,他们和倭寇对战的时候每次都能赢,但是一被调到了北方去打仗,他们就基本会输给鞑子军。他们这样前后的反差,也是人们关注的点。其实要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最主要是由几个问题造成的结果。

第一,战场局势不同。在和倭寇对抗时,戚家军根本就没有因为物质问题而感觉烦恼。在当地,百姓们都心向着戚家军,一旦他们物资不够,当地人还会主动为他们提供。但是被调到北方去和鞑子对抗时,他们人数非常少,而且后方力量补给也不够快速。他们经常打一打,就发现没有武器了,没有粮食了,然后就只能选择撤退,回去等东西到齐了再上场。

第二,在北方打仗时,戚家军人数已经很少了。戚家军其实特别厉害,但是由于明朝开始渐渐的注重火器,故而像他们这种骑兵就越来越不受重视。导致最后去辽东战场参战的时候,戚家军只有3000人。这类人虽然个个都是以1抵10的好手,但是架不住人少,对方人多。再加上明军支援的速度太慢,那3万援军到达战场时,戚家军都所剩无几。而后和明军一起发起反攻后,他们也因为武器消耗过快,最后甚至肉身上场拼搏,却依然挽回不了败局。

第三,对手的强大度不同。在和倭寇对战之时,倭寇这边并没有特别出色的领导者,再加上戚家军们研发出了对敌倭寇专用武器,所以打起来很轻松。但是在辽东作战之时,其领导者皇太极,努尔哈赤等人都非常强大。和这样的劲敌作战,如果在相同装备和相同人数的条件下,戚家军可能都不会失败。但他们就是缺乏武器,又缺乏兵,故而这一场大战,他们打的是毫无胜算。

综上几点来看,并不是戚家军太弱,而是戚家军有心无力,改变不了局势。在面对神对手,猪队友的情况下,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其实这就和大家玩游戏是一个道理,当组队里面匹配到了猪队友时,对手又正好特别强大,那么不管这个人多么厉害,单挑多么强,他都没办法在这场对抗赛中取得胜利。


江上孤舟


戚家军可以称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军队,有着严明的纪律,极高的战术涵养,最前沿的武器装备,在抗倭战争中,几乎百战百胜,创造了对倭寇斩首十余万人的骄人战绩。

不过,这样一支强悍的军队,后来几乎很快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无声无息了。尤其是后来在对抗努尔哈赤的后金的时候,变得简直不堪一击。这不能不让后世产生疑问:那支百战百胜的戚家军到哪里去了?为何威震倭寇的戚家军,在抵抗后金时,那么没用呢?

(戚家军剧照)

有人说,戚家军之所以沦落,是因为其对付海洋民族倭寇的战术打法,不适合用来对付作为草原民族的后金。

这话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倭寇虽然猖獗,给东南沿海的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倭寇并不算国家正规军。戚家军在对付倭寇的时候,所采用的鸳鸯阵打法,灵活多变,抵抗倭寇那种群盗似的进攻很对路,很容易就把倭寇分而歼之。包括戚家军在参与援朝战争的时候,在朝鲜战场上,虽然对付的是日本的正规军,但是因为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因此打起来也很对路,也打出了很大的胜利。

不过,当戚家军北调,对付鞑靼及后金的时候,他们的战术打法,确实不适合以骑兵为主,进行集团式冲锋的草原民族。

不过,这种说法虽然有一些道理,但显然是一种肤浅的认识。首先,戚家军并不是不适合大兵团作战。戚家军所打的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大战,都是大兵团围歼,而且基本上是完胜。其次,戚家军的武器装备是很先进的,尤其是火器,威力是比较大的。这对倭寇有用,对鞑靼及后金也同样有用。第三,作为一支战术素养非常高的军队,他不仅对倭寇有威慑力,对其他敌人同样有威慑力。还从来没有一支军队,要选择对手的说法。

(戚继光剧照)

事实上,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北上镇守蓟门的时候,和鞑靼打过几次仗,最后都取得了胜利。鞑靼没办法,只好前往辽东,进犯李成梁。接着戚继光又帮助李成梁打败了鞑靼。

但是,戚家军最终并没有留下来,并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之所以是这样一种结局,我认为,最为关键的,还是人事的变迁,生生地把这支戚家军给扼杀了。

戚家军的主帅戚继光在镇守北方的时候,恰逢朝中首辅张居正去世。于是给事中张鼎思便上奏万历皇帝,说戚继光不适合放在北边。于是万历皇帝把戚继光调到广东去了。接着给事中张希皋又弹劾戚继光,戚继光遭到罢免。

这一系列的变故,都是因为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要清算张居正,而戚继光作为张居正最信任的人,自然也在清算之列。

(张居正剧照)

作为主帅的戚继光被清算,戚家军灵魂人物失去了,这个军队的精神肯定就散了。虽然戚家军事实上还在,后来还参加了万历援朝战争,以及对抗努尔哈赤后金的战争。但是,由于戚家军的精神没有传递下来,戚家军的文化遭破坏,所以军队的战斗能力就变弱了。

如果戚继光被肯定,戚继光所倡导的那一套战术打法,必然会获得肯定。正因为戚继光被否定,遭罢免,因此戚继光所倡导的战术,不可能发扬光大。因为谁也不敢大张旗鼓地传承使用。在明朝那种朋党之争异常激烈的生态下,谁要是倡扬戚继光的战术打法,谁肯定就会被打击。因此,就算戚继光的打法不错,对抗击北边的鞑靼或者后金很有效,由于没得到传承,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

后来,戚家军在参加对抗努尔哈赤后金的入侵时,被努尔哈赤给消灭,就是因为戚家军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造成了这支戚家军已经蜕变成一般军队的缘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