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從“家睦”到“加木”

彭加木:從“家睦”到“加木”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彭加木:从“家睦”到“加木”

圖片由實習生陸越繪製

“我往東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點三十分。”

這張夾在越野車裡地圖冊中的字條是彭加木的絕筆。1980年5月3日至6月17日,他第三次進入羅布泊科考。由於臨時更換考察路線,科考隊缺水少油,他帶著裝有兩公斤水的水壺、一袋餅乾、一架照相機,以及毛衣和自衛用的匕首等野外工具外出找水。

其實當時他們已經向新疆羅布泊中國人民解放軍馬蘭基地發出了求救電報,但彭加木覺得飛機運水還是太昂貴,希望可以自己找。出走時正值中午,羅布泊的地表溫度64℃,氣溫52℃。他消失在羅布泊這口“橫臥在新疆東南部的令人心悸的黑棺材”裡,再也沒回來。

“加木”並不是他的本名。1925年,他出生在廣東番禺,這位家中老么是個早產兒,父親為他取名“家睦”,祈盼家庭和睦。

1956年初,中共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人人摩拳擦掌。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工作的彭家睦,得到一個去莫斯科學習核磁共振的機會,這對於喜歡鑽研新技術的他來說實在誘人。不過與此同時,另外一個選擇擺在他面前,為了開發祖國邊疆的豐富資源,中科院組織了綜合考察委員會,委員會正在“招兵買馬”去邊疆實地考察。

彭家睦選了“到邊疆去”。他的理由很實在:“出國學習雖然也是國家需要,但是可以由別的同志來完成,別的同志也樂於去。為了讓科學在祖國遍地開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當選擇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為了儘快得到組織的批准,他甚至寫信給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信中寫道:“我志願到邊疆去,我這是夙願。我的科學知識比較廣泛,體格堅強。面對困難,我能挺直身子,倔強地抬起頭來往前看。我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信的落款是“彭加木”。

他如此解釋這一改動:“家睦”,只是希望家庭和睦,著眼於小家庭,太狹隘了;我要跳出小家庭,到邊疆去,為邊疆“添草加木”……加木,合起來就是一個“架”字,我要在上海與邊疆之間架設橋樑!

1956年3月,申請終於被批准,他從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調到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委員會設在北京,他的戶口隨之從上海遷到北京。遷戶口時,彭加木打了改名報告,正式把“彭家睦”改為“彭加木”。這個名字伴隨了他“為祖國和人民奪回對羅布泊發言權”的一生。

人物簡介

彭加木,1925年出生,1980年6月17日在羅布泊科考時失蹤。著名生物化學家。

1947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1961年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1979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院長,主要從事植物病毒研究及防治工作。

1956年起參加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的工作。20多年中,彭加木曾先後15次到新疆科考,3次進入新疆南部無人區羅布泊。1964年和1979年,彭加木兩次到羅布泊外圍做科學考察,發現了大量的鉀鹽、稀有金屬和重水等貴重資源,填補了一些重大科研領域空白。

審核:管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