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四)

在秦岭深山里,隐藏着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中国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三线研制基地——067基地。

067基地是航天六院的前身,始建于1965年。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三线建设,建立巩固的战略大后方的决策和指示,当时的国防部五院一分院选定了位于秦岭南麓陕西省凤县境内的安河沟,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三线研制基地,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简称航天六院)的旧址——067基地。因067基地下属某重点单位名称为红光机械厂,凤县在该区域专门设置了人民公社级政府机构——红光公社,该区域便被人们称为“红光沟”。从此,“红光沟”在我国航天系统成了响当当的火箭发动机的代名词,甚至唱响整个国防科技领域。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四)

整个基地建成了研、产、试、管、服功能配套齐全的综合性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形成了“一条红光沟,两代发动机,服务三大总体院,四个核心区,应用于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事业格局。

我们将继续为大家讲述“红光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红光沟”,一起感悟航天人的家国情怀。

鹿母寺沟的传说

很久以前,秦岭深处的凤县,安河一带是羌族居住的区域,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在安河中游的鹿母沟,住着一对夫妻,男的打柴为生,女的织麻纺线,小两口和和气气,勤勤恳恳过日子。不久,妻子怀了孕,夫妻俩高兴极了。看着妻子就要临盆,丈夫更加勤快,他每日起早贪黑进山坎柴。一日,樵夫在小树林,为救一只小梅花鹿和大蛇博斗,不幸中了蛇毒,含恨死去。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四)

樵夫的妻子因为悲伤过度,哭声不绝,第二天夜里便觉疼痛不止,天亮时生下个小女孩后就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这鹿母沟方圆十几里,仅住着樵夫一家,夫妻俩死了以后,留下这刚出生三天的小女孩,只知张着小嘴寻奶吃,吃不着奶就啼哭不止,整整哭了一夜,看着只剩下一口气,忽然茅屋柴门“吱呀”一声,进来了一只大梅花鹿,这鹿一进门,纵身跳上炕头,俯下身子,将鼓胀的奶头送到女孩嘴里,小女孩绝望中遇到救星,早用两只小手抱着母鹿奶头拼命吮吸起来。这只母鹿就是小梅花鹿的妈妈,专程来报恩。

小孩得到母鹿的喂养和照顾,竟一天天地长大起来,跟着母鹿穿林爬坡,到处奔跑。转眼小女孩已长到十四岁,不但生得美丽,而且有健壮的体格。

可是每年春天一过,山林里便窜出那条咬死樵夫的大蛇,经常捕食小动物,和鹿女玩耍的“姐妹”常常突然失踪。鹿女难过极了,鹿女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除掉这个祸害,为死去的“姐妹”报仇。这天,她正想得出神,忽然听见一阵小鹿的叫声,急忙起身,只见半山坡上一头小鹿从草丛中没命地奔逃过来,紧跟着从林子里闪出一队人马,有六七个人,骑马奔在前面的是个披着虎皮的剽悍少年。他一出林子,便挽弓搭箭,对准前面奔跑的小鹿就要发射。鹿女看一个箭步,将那只弓打落在地上,箭也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少年定晴一看,只见草地上立着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少女,对她一见钟情,这位少年是部落的王子小哆罗王,小哆罗王英勇异常,一只神弓百发百中,惯杀虎豹,双手能将猛虎劈成两半,小哆罗王帮助鹿女将大蛇腰斩为两段,鹿女感激不已,和小哆罗王成亲。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四)

过了一年,老哆罗王去世,小哆罗王继承王位,鹿女被封为王后。二人把喂养鹿女长大成人的鹿母一直当作母亲,百般孝敬。哆罗王还下令全国任何人不得伤害野鹿,违者处以死刑。

不幸,两年后,鹿母因年老多病死去,哆罗王夫妻大为悲伤,尤其是鹿女,悲伤不已,不吃不喝,哆罗王请遍了全国名医,医治无效,不久鹿女也死去了。哆罗王带领文武百官和一万土兵依照鹿女遗愿护送着鹿母、鹿女灵柩回山谷埋葬。当灵柩刚一入土,忽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不一会儿,雨过天晴,那每枝花朵上,都似乎站着个活泼可爱的小鹿。哆罗王心中更加悲痛,立即命令在山谷中修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取名“鹿母寺”,并在寺庙的壁上,画上了这段故事。

从此,位于凤县安河沟马鞍山村北侧这条小河沟,便被后人叫做“鹿母寺沟”,一直沿用至今。亚洲最大的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红光一号台就坐落在这里。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四)


红光沟“老三户”里的雷茂长

鹿母寺沟里,雷茂长望着眼前层层叠叠的清秀的群山,却无心欣赏,他想着远在山东老家的妻子和孩子,他是二号台设计组组长,他并不在意这艰苦的环境,是主动选择到这里来工作,甚至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与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雷茂长还未成年就在家乡结婚,后来外出上学,分配到大城市工作,妻子和孩子留在农村老家,全家只有这一个“吃商品粮”的城镇户。这样的家庭,被称为“一头沉”。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四)

马景前和韩洪润是雷茂长的同事,同样是“一头沉”,三个人到处打听,求人帮忙,几经周折才把老婆孩子都接到了红光沟,落户在国安寺三队,这三户是所有职工中最先举家迁往红光沟当地农村落户定居的,被大伙儿戏称为“老三户”。

国安寺大队三队,在165站二号台建设工地在安河上游近6公里处。雷茂长一家五口人借住在山脚下一户农民家的柴房中,另外两家,也借住在近旁农户家闲置的房屋中。

雷茂长妻子和三个孩子在凤县红光公社国安寺大队三队落下户口,已是1968年4月。从落户到当年秋季,这半年多时间对雷茂长一家来说可谓度日如年,最主要的困难是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他家属落户的4月,正是凤县农村青黄不接的季节,生产队没有办法补发粮食,只能等夏收后才能分口粮。当时凤县农村普通实行的是“口粮+劳动粮”的粮食分配制,口粮是按家庭人口分的,人人有份,劳动粮按家庭工分多少来分配的,口粮类似于现在企业里的员工底薪,劳动粮类似于绩效工资。雷茂长的妻子从落户到7、8月份只劳动了几个月,没挣多少工分,在生产队按人口分时肯定比工分多的户少一些,所以,粮食问题始终是困扰雷茂长一家人的大难题。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四)

单位里的同事们看雷茂长他们三家实在困难,就省出自己的粮票,这个给10斤、那个给20斤地接济他们。但大家的粮食定量都不高,也没办法月月都给,并且那二三十斤的粮票对于五口之家来说,也实在撑不了几天。雷茂长家里经常是没有隔夜粮,吃过这顿晚饭就不知第二天能给孩子们吃啥。

搬来三队的第二个月,刚到月中,家里就断了粮,雷茂长实在借不到粮食,只好到生产队的磨房里,把社员磨完包谷、小麦的麸子、糠皮收集起来,再上磨磨得更细一些。他背着小半袋糠皮慢慢往家走的时候,心中像堵了块大石头,妻子接过这半袋糠皮麸子,背过身偷偷地抹了把眼泪,蹲在灶台旁开始做饭。

三个孩子看见这些黑乎乎的糠菜团子,都推开饭碗不愿意吃,这样的食物实在难以下咽。雷茂长此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将筷子狠狠地摔在破旧的小桌上,“你们想吃啥?龙肝凤胆你爸弄不来,只能弄到这个!不想吃滚出去!”

孩子们都没有滚出去,捧起碗低头往嘴里扒拉糠菜团,他自己却转身“滚”出了房门,快步走到屋后,瘫坐在墙角,泪水决堤般流满这个身高一米八五的山东大汉的双颊。雷茂长曾面对过各种困难,他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发动机试验成功,将导弹发射上天,将卫星送入太空,可他却无法让自己的家人吃饱肚子。接来老婆孩子,是为了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可他们现在只能住在牛棚、柴房里,吃的是不能称之为饭的糠菜团子。雷茂长瘫坐在地上靠着土墙,心灰意冷,默默流泪。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四)

这时,他身后忽然传来轻轻的咳嗽声,他赶忙擦干眼泪,借给他柴棚的房东老汉叼着旱烟袋,慢慢走过来蹲到他身边,小声地说话,“家里又揭不开锅了?”雷茂长点点头:“口粮不够,家里实在没吃的了。”老汉将声音压得更低,附到他耳边说:“我有个亲戚在河口里头的安河寺沟里,那边山沟深,人住得分散,他们都在山上开了很多自留地,手头粮食多,你去找他想些办法,偷偷地买点粮食。”

雷茂长一听此话,兴奋地从地上跳起来,拉着老汉的手说:“哎呀!太谢谢你,你这是救了俺一家人的命呀!他叫啥名字,我明天就去找他。”赶忙拉他:“声音小点,让别人听见,私卖粮食是投机倒把,要判刑的。”“我知道,我知道!绝对不会跟别人说的。”雷茂长忙不迭地说。

此后每过一两个星期,雷茂长就要借来自行车去一次安河寺,老汉的亲戚不敢多卖,一次只给四五十斤,对于雷茂长来说,私下买来的这几十斤粮食有效地补充了生产队口粮的不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1976年7月份,雷茂长妻子及三个子女转为城镇居民户口,实现了“农转非”。为了这个“农转非”,雷茂长一家在红光沟苦苦等待了9年时间。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  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四)

第五期《飞向太平洋》

我们的故事是航天六院在“067时期”发生的真实故事,取材于航天动力文化的诸多成果,故事内容来自《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丛书》、《中国动力》、《张贵田院士传记》、《震天惊雷》、《西发故事》等著作,再次感谢梳理、研究航天动力文化资源的所有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等!

欢迎分享您的“红光沟”好故事,请将您在“红光沟”的个人、家庭或工作团队的真实、感人、难忘的故事发给我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