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熱血青年”孫中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距今日整整95週年。

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關於孫中山先生各方面的研究論述很多,大家瞭解的都不少,這裡並不想嘗試寫一篇學術報告……

不過……你是否知道,孫中山先生可謂是中國近代史上數一數二的“熱血青年”,整個人生的履歷就像一部“熱血青年奮鬥史”。今天就選取一片小剪影,來致敬這位大英雄!


  • 01 名字要熱血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熱血青年”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孫中山,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在歷史課本乃至各種百科詞條裡,名字最多的名人,非他莫屬!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

名字別號:德明、帝朱、載之;

化名:陳文、林行仙、興公、吳仲、山月、武公、高達生、肅大江、無恙生、強武、李竹痴、東山;

外國名:高野長雄、中山二郎、艾斯高野、杜嘉偌(Dokanno)、Nakayama、Longsang、Alaba;

筆名:杞憂公子、南洋小學生、中原逐鹿士

↑ 以上內容整理自,《孫中山名號介紹》(劉紅著,發表於《公安大學學報》,1985年3月2日);《辛亥年孫中山在倫敦化名考》(李紓著,發表於《學術研究》,2002年10月25日)

名字不僅多,還霸氣,還有外國名,Tonny老師和Henry同學趕快來學習一下……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熱血青年”孫中山

起這麼多的名字當然是因為“革命工作需要”,彼時孫中山先生奔走於海內外,經常要用化名對外聯絡。

但你品,你細品,“肅大江”、“李竹痴”、“無恙生”、“杞憂公子”……

有沒有嗅到宅男熟悉的……中二氣息?

正所謂就怕中二有文化,孫中山不僅少時將一腔熱血寄於名號,就連其母依當地習俗而起的乳名“帝象”,都霸氣如廝。

換個角度想想,也不知令後世作家少了多少筆名和主角姓名?


  • 02 上書李鴻章

1894年1月,時年28歲的孫中山主筆,寫了一篇8000餘字的《上李鴻章書》。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熱血青年”孫中山

《上李鴻章書》

他認為,“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

同年6月,孫中山到達天津,通過關係找到李鴻章的幕僚盛宣懷。盛宣懷讀過,對孫中山很有好感,就帶他去會晤李鴻章。

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6月份的李鴻章正忙於備戰練兵,加上他認為孫中山這樣的年輕人根本不懂治國,因此閉門不見。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熱血青年”孫中山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按中國干支紀年,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然而仔細讀一讀《上李鴻章書》,請答題:

假如你是李鴻章,用一句話形容你的心理活動?

大概就是頗有幾分無奈的——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熱血青年”孫中山

事實上,作為洋務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

作為一手創辦北洋水師的統帥;

作為一輩子浸淫晚清官場的“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而今已然年過古稀的“李中堂”。

這變革的道理,恐怕是,曉得做不得。

而可推行的變革的辦法,些許“洋務”,卻也如同溺水之人身負巨石苦苦掙扎,終是抵不過時代的奔流……箇中滋味,實難評述。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中所言所述,皆是意氣風發之青年人,對於興國救民的一腔熱血和理想主義,對於千瘡百孔的大清國而言,不過是一紙空文。

不知71歲的李鴻章聽聞孫中山事蹟之後,是否會想起道光二十三(1843年),20歲的自己——

北上入京,“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

更是賦詩十首,一句“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為世所傳誦……

只可惜,庸庸政事磨平少年意氣,功名利祿涼了滿腔熱血。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熱血青年”孫中山

李鴻章


  • 03 民族英雄

1894年7月,李鴻章拒見孫中山之後一個月,中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課本上講,這次閉門羹讓孫中山對改良救國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從“改良派”變成了“革命派”。

嗯……這麼不堅定的嗎……如果我見不到你,那我就再不見你?

事實上如果不是非要上升到“主義”的高度,這個事就很好說明白。

就像語文的閱讀理解,作者沒想到的,標準答案都想全了。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熱血青年”孫中山

有人cue我?

當年人家只是很單純的想要實現胸中抱負,強國富民,為此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哪考慮到什麼意識形態。

結果一方面李鴻章避而不見,一方面堅船利炮轟破國門。

孫中山一思量,指望不上別人,不如我自己來幹!

於是當年9月來到檀香山(火奴魯魯,美國夏威夷州首府),在“華僑風氣尚極閉塞”的情況下,奔波數月,以赤誠之心喚醒僑民愛國之情,共得到20多人的協助,終於——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先生於檀香山創立“興中會”,意為“振興中華”,誓言“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綱領。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熱血青年”孫中山

孫中山像

自1895年之後,正如孫中山所說,他“環繞地球,周遊列國,一面考察各國的政治得失和古今國勢強弱的道理,一面做我的革命活動,約計每年繞地球一週,到武昌起義前,大概繞過了地球六七週”。

在經歷了數次起義失敗後,孫中山不改初心,“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國父”。

他的著述《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多次被集結出版,影響至今。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熱血青年”孫中山

青年孫中山

借用《建國方略》中的一段話作為本篇推文結語,再合適不過:

“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