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是谁?做过什么?

疯颠吾痴


王玄策是大唐一牛人,以一人之力灭了一国。

王玄策是贞观时期人,早年做过县令,后来曾经三次出使天竺。故事发生的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期间。

当时,天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天竺国,其中,又以中天竺实力最强,其他四国都臣服中天竺。在王玄策出使天竺的时候,恰逢中天竺国王去世,国内大乱,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就在其他四国纷纷向王玄策进献贡品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的阿罗那顺竟然打起唐朝贡品的主意。他派遣军队袭击了王玄策使团队伍。当时,王玄策带领的队伍仅30多人,虽然经过顽强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全部被俘虏了,贡品也被阿罗那顺抢掠了干净。王玄策趁夜间逃了出来。

敌不犯我,我不犯人。敌若犯我,我必犯人。面对敌人的无理侵犯,王玄策没有逃回国内,向朝廷请求救兵。他在逃到吐蕃西部边境的时候,开始向邻国发文书,征调兵马。向吐蕃借来了1200人,向泥婆国借到7000多名骑兵,泥婆国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那时是吐蕃的属国。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就带着这不到一万人,直接进军中天竺的茶和罗城。大战三日,大败中天竺,斩首三千余级,败兵溺水而死的有仅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走,又收拢残兵,与蒋师仁交战,最终兵败被擒。之后,阿罗那顺的妃子、王子们又在乾陀卫江阻截唐军,又被击溃。并俘虏了阿罗那顺的妃子、王子以及其他人有一万两千多人。

这一战,让天竺国举国震惊。五百八十多个城邑和部落投降唐朝。王玄策押解阿罗那顺顺利班师回朝。这一战真正打出了大唐的声威、打出了大唐的气象,也只有朝气蓬勃的大唐人才会有此魄力,以一人之力,对抗举国之师。后来,大唐乘机加强与天竺联系,东、南、西、北、中五国国王一同到唐朝的首都长安入朝进献,臣服大唐。


但是,此战也有一些副作用。就是在此战中的主力是吐蕃和泥婆国军队。虽然王玄策攻灭中天竺,但由于大唐与天竺相距较远,所以,能够获得更多领土和势力扩张利益的是这两个国家,而不是大唐。在前期和中期吐蕃一直是大唐的劲敌,两国交战要比和好时间长得多。


一壶清茗品春秋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唐朝外交家。贞观17年至龙朔元年间三次出使印度(北部地区),王玄策本是文官,但其军事才能很高,因其一人灭一国的丰功伟绩而留名青史。

贞观21年(公元647年),太宗遣右卫长史王玄策出使印度,未至印度,统一印度北部的戒日王已死,其大臣阿罗那顺篡位,并抓捕王玄策等人,劫掠进贡礼品。王玄策夜逃吐蕃,征集吐蕃和尼婆罗国精骑8200人,进攻恒河流域,连战3日,大败敌人。俘获啊罗那顺及其王妃等人送往长安献俘。太宗封王玄策为散朝大夫。

王玄策后来又两次出使印度,但因其官位不高,史书中少有记载。



历史搬砖匠


王玄策,据《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记载,生卒年不详的王玄策,是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曾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次)。因一人灭一国成为中国古代最牛的外交家,也是大唐贞观最传奇人物之一。另外,小说《择天记》里也提到了他。

生平事迹

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王玄策将自己出使经历写成了《中天竺行记》(已丢失),这是和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相匹配的印度要闻纪要。

大唐与印度的摩擦

大唐贞观年间,国力强盛,四周邦国竞相排使节出使大唐。贞观十年天竺国(今天印度北部)戒日王朝的国王戒日王也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派使节访问唐朝。作为回礼,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命令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出使天竺,从此王玄策就和印度结下了不解之缘。期间,玄奘与贞观二年求学印度,贞观十九年回国。戒日王(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曾于首都曲女城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大唐也因此和天竺有了20多年的友好关系,直到贞观21年,戒日王去世,王玄策的传奇开始了。

传奇来了

王玄策最传奇的事情莫过于第二次出使印度时一人灭一国的故事,这也是王玄策走入公众网友眼中最吸引眼球的大事了。宋代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和后晋刘眴《后唐书》都记载了这事。

  1. 印度内乱,波及使团

二十二年, 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

公元647年,王玄策被唐太宗任命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一起,率30多人再次出使印度,这次出使主要目的有:再次和戒日王重申两国友好关系,顺道去吐蕃访问松赞干布,另外替太宗看望文成公主。

不料,戒日王死了,臣下阿罗那顺谋反,印度人闹内讧,整个印度几乎全陷入战乱,使团除正副使者,其他人全部被杀,王玄策和蒋师仁被关了起来,后来得到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才逃了出去。

竟然欺负上邦,这事不能忍,他的办法是借兵。

于是,他们二人一路北上,渡过甘地斯河,越过新都斯坦平原,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尼泊尔,向其借兵。

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骑兵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

那时的尼泊尔已臣服吐蕃,而自从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后,吐蕃的关系与唐朝不错,再加上吐蕃早已想染指印度,王玄策因此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又向吐蕃借了精锐骑兵1200人(旧唐书有明确记载),加上传檄附近唐朝的藩属国,让他们出了一些援兵,总共弄到手的,大概有万把人,王玄策自任行军总管,任命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印度报仇去了。

2.玄策复仇灭中天竺

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馀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

拼凑起来的军队虽然是乌合之众,但在王玄策手里,个个成了虎狼之辈。

王玄策采用“火牛阵”,在阿罗那顺(天竺叛臣,中天竺王)的都城茶博和罗城外旗开得胜,击溃对方数万大象兵,然后使用云梯、抛石车、火攻等所有能用的手段,对守城不出的阿罗那顺发动猛攻,几天后,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阿罗那顺弃城而逃,王玄策率军猛追,阿罗顺那逃入中印度。

王玄策继续追击,发誓“尽灭印度”,阿罗顺那逃向东印度,被分兵而至的蒋师仁活捉。

3.荣耀归来,献俘长安,受封朝散大夫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稳定天竺局势。因功被李二受封朝散大夫。官不高,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后来又出使了1次(有说2次的)。因为天竺并非唐朝战略国,所以即使王玄策这么厉害,(搬救兵灭中天竺,就是没用大唐一兵,当然大唐的盛威还是得借),依然没有单独为他列传,生卒年也不可考。这件大事,在繁荣的贞观年间甚至都只是个小事,只是满足了下李二的虚荣心了。

另一传奇,无意中终结李二

后晋刘眴《旧唐书·太宗本纪》:(二十二年)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使方土那罗迩娑婆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吐蕃赞普击破中天竺国,遣使献捷。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收获不小,这次他还从印度引进了一个人才,带回了一位印度高僧——那逻迩娑婆。那逻迩娑婆自称活了200岁了,有长生不老之术。王玄策心想:“我要是把这牛人推荐给皇上,到时皇上能亏待我吗?”“听说皇上身体不好,整天炼丹求长生不老,现在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这就是王玄策带回印度高僧的初衷。

这术士一忽悠,李世民信了,命令兵部尚书崔敦礼全权负责此事。按这忽悠王给的药单凑齐药物,有些甚至要到天竺去收集。《新唐书·天竺国列传》记载,这个天竺方士确实与众不同,他炼丹所用的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法水”,是从一个石臼中流出来的,出水的地方有石象人守护,而且水有七种颜色,或冷或热,能熔化草木金铁,至于人手,更不在话下,入水即烂,要用死人的头骨,才能把水舀起来。

但据其他史料记载,这个天竺方士给李世民炼的丹,主要原料是水银、硫磺、砒霜等,每一种都有剧毒。这样的东西谁吃谁死啊。

仙丹吃了八十二天,李世民感觉没什么效果。高僧说是剂量不够,第三天李世民一下子吃了四粒。还别说,这次身体有了变化,只见李世民眼直往上翻,手脚抽搐,这是人临死前的征兆。王玄策急忙叫来高僧,高僧也吓坏了,只见他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瓶,倒出两粒药丸赶紧送到了李世民的口中,过了一刻钟,李世民才缓了过来。醒过来的李世民,命令王玄策把高僧遣送回国(就这也能全身而退,忽悠王太厉害了),说,“我再不敢吃长生不老药了”。

两个月以后,也就是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如果王玄策不带回印度高僧,李世民也许会活的久一些。


烟尘泪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时阿罗那顺成为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军队劫掠使团。王玄策调吐蕃兵、泥婆罗兵击败中天竺。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主要成就:三次出使印度、借兵大胜中印度。





且听风吟617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1],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2]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3]

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时阿罗那顺成为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军队劫掠使团。王玄策调吐蕃兵、泥婆罗兵击败中天竺。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而立之年负债累累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1],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2]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中文名 王玄策 国籍 唐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洛阳 出生日期 不详 逝世日期 不详 职业 朝散大夫 信仰 道教 主要成就 三次(另一说四次)出使印度 借兵大胜中印度 传奇故事 一人灭一国


洪荒少年no


王玄策,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代表作品有《中天竺行记》《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 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从贞观十七年(643年)到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至于是否存在第四次出使,学术界则意见分歧。有学者认为王玄策出使印度只有三次,有学者认为还有第四次,从龙朔二年(662年)到麟德二年(665年),王玄策第四次出使印度。

王玄策发檄文征召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指挥这些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惊、害怕。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


战斗大黄蜂


王玄策是谁?王玄策,初唐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军事家,历史上关于王玄策的记载不是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的就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战绩,那么王玄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王玄策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代明将,王玄策出生日期不详细,只知道是唐朝时期汉族人,出生于河南洛阳,任职骁卫长史,曾推翻摩揭陀国新王,生擒阿罗那顺,曾三次出使印度,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就是他创造的。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个在历史书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著有《中天竺国行记》一书。如今大家所知晓的唐朝著名将领有李靖、秦叔宝、徐茂公、李绩等人,对于王玄策却所知甚少,这是因为秦叔宝等人都是在国家内部的领土上驰骋疆场,而王玄策却离开国土,与边境其他国家对战,保卫着国土不受侵犯,给唐朝树立了威名。

  大唐周边葱岭南有国名叫天竺,现在改叫印度,其国民我们亲切的称之为阿三,时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块。姑且分别叫东、西、南、北、中印度吧。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策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公元647年,王玄策受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王玄策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 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

  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儿,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了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 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这个难度比常惠(经营了至少十年而且军力占优)用异国军队攻匈奴还难。


宁静的大海29184229


王玄策

王玄策,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代表作品有《中天竺行记》《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 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

王玄策,国籍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南洛阳,事迹不详,初任融州黄水县令。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婆罗门国使节回国。同年十二月,到达摩伽陀国。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七日,李义表、王玄策到王舍城,登耆署崛山,立碑,同年二月十一日,在摩河菩提寺立碑。

击溃印军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又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印度),四天竺国王多派使者带着财物来,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贡。恰逢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于是发动所有军队以拒王玄策。跟随王玄策的30骑兵与敌人交战,失败被擒获,敌人趁机劫掠诸国贡献的财物。王玄策逃离,到达吐蕃。王玄策发檄文征召军队,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罗(今尼泊尔)骑兵。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吐蕃、泥婆罗的军队进攻到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作战三天,攻破茶镈和罗城,斩首三千余级,敌人被溺死的约1万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散兵再次交战,蒋师仁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余众跟随国王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俘获其妃、王子,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惊、害怕。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唐太宗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

个人作品

王玄策几度出使印度,带回佛教文物,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贡献。著有《中天竺国行记》十卷,图三卷,今仅存片断文字,散见于《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中。人们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题记。


鵬鵬Smile


王玄策唐代官员,著名外交家王玄策。据说他“一人灭一国”,有些天方夜谭,但此事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主人公是有玩王者荣耀的朋友听这名肯定很熟悉,因为据说王玄策是百里玄策的原型。王玄策早些年记载不详,只说他最开始担任融州黄水县令。等到贞观十七年出使印度,才算是正式步入历史舞台。

 贞观十五年,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作为回礼,唐太宗令人随之访问印度。此次访问王玄策为副使,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印度使节归国。回国之后,升任右率府长史。 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又接受唐太宗命令出使印度,再次访问与唐交好的玛卡达国王西拉迪提亚。此次出行,王玄策为正使。王玄策带着使节队伍离开大唐之前,绝对想不到这一次出行如此的惊心动魄。但也正是这次出行,使得他创一生最大功绩“一人灭一国”。王玄策等人到达印度之时,西拉迪提亚国王已死,皇位被大臣阿尔裘那篡夺。不仅是玛卡达国混乱,当时整个印度都陷入战乱之中。代表大唐出使印度的王玄策,不仅没有受到欢迎,同时还受到袭击。阿尔裘那派兵袭击大唐使者一行,王玄策当时只带了三十多位骑兵,根本无法与之对战,很快就被抓住投入牢狱之中,只有王玄策侥幸逃脱。 一般人这个时候应该赶紧回国,上报皇帝,然后看皇帝怎么处理此事吧!但是王玄策没有,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 他自印度大陆北上,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以迎娶唐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朝具有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兵。就这样他带着七千尼泊尔起兵回到玛卡达国,向阿尔裘那挑战。当时阿尔裘那的兵力至少三万,双方实力悬殊,但是王玄策居然指挥外国士兵,以少胜多,战胜了阿尔裘那军队。其中包含象部队的阿尔裘那军队战死三千,因为被追击而落水溺死的有一万2  士兵,俘虏了万余人。很难想象王玄策是怎么做到的,毕竟兵力相差好几倍呢!王玄策将阿尔裘那抓住后,把关押在监狱中的使者队解救,然后带领尼泊尔军回到尼泊尔。唐贞观二十二年,带着阿尔裘那回到大唐,将阿尔裘那献给了唐太宗。

唐太宗得知王玄策竟然立下如此大功十分高兴,对其大加奖赏。王玄策后来升任朝散大夫,不过此后就没有什么大功绩了。据说王玄策后来还再次出使了印度,不过只是去寺庙中拜祭一番,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王玄策回国之后,曾经将在印度的所见所闻,包括自己所做的事、印度的地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作《中天竺国行记》。不过此书后来四处散落,只《法苑珠林》、《解迦方志》有些散碎记载。“一人灭一国”,经历传奇,但是王玄策此人在后世却并不为大家所熟悉。有人分析可能是因为同时代的唐僧太过出彩,而且王玄策官位比之更低,没有为他单独作传,所以随着他本人所作著作都散失的情况,自己也被后人遗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