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不要当雷锋

企业需要雷锋,可雷锋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无私奉献,如果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是雷锋,特别是雷锋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的企业将会如何?!

我们之所以希望员工能成为雷锋,是因为我们没有善待员工,总期望少付出就会有大回报,甚至期望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而且还期望是大回报!

《吕氏春秋·察微篇》中有一篇记载了子贡赎人的故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 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 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人在职场:不要当雷锋

如果现实一点:子贡用自己的钱去赎人,而不用去" 公司" 报销,应该是活雷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子路见义勇为去救了一个落水者,本来是属于" 英雄" 行为,也应列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可子路却收了被救者的一头牛,这让他的英雄行为大打折扣!

可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公司可能更欢迎子贡式的员工,可企业真正需要的则是子路式的员工。

厉以宁教授也曾分析过这两个案例:孔子对一种道德行为的评价,重点不在于细究好人好事背后是否有纯粹的道德心,而在于看此种行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如果一味地强调道德的高尚性,而忽视了好人好事应有的社会回报,那么道德行为就有难以为继的危险。不求任何回报的道德标准固然高尚,但并非人人可为,也并非长久可行。

企业委实需要雷锋,可让雷锋存在下去的关键:企业不能让雷锋吃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