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築牢戰“疫”第一道防線

“四心”築牢戰“疫”第一道防線

“四心”築牢戰“疫”第一道防線

  “我們將組織一個14人隊伍,24小時不間斷地守住機場,今天就上崗!”3月10日一早,北京經開區社區防控組的工作人員收到了一條執勤通知。全力阻斷傳染源輸入,是這次緊急執勤的任務,更是社區防控組成立的初衷與使命。自1月29日,在經開區疫情防控指揮部指揮下,社區防控組抱著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必勝之心、責任之心、仁愛之心、謹慎之心,已組織排查轄區17個社區,涉及總戶數47308戶,排查率100%;完成5805家企業、14個公寓、53家商超、1191家“七小”企業排查,有力築牢社區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帶著溫度排查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也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最有效的防線,把社區這道防線守住,就能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渠道。” 社區防控組每個人的腦海裡都銘記著這段話,這是上崗前的叮嚀,更是扛在肩頭的重任。

  “沒事兒,彆著急,我一會兒就給您送一個過去。”3月5日,社區防控組成員陳嘉在卡爾百麗社區核實居民信息時發現,從美國回來後,獨自居住觀察的張叔叔家裡找不到體溫計,每天上報體溫成了問題,陳嘉當即聯繫居委會、查看外賣配送,在確定沒有體溫計及無法配送的情況下,陳嘉第一時間趕往就近門店為張叔叔購買體溫計,途中又發現張叔叔定了牛奶和蔬菜,順手又是大箱小包一路送到了張叔叔手中。像這樣的服務,陳嘉每天都會重複無數遍。

  “疫情面前,需要有力度的防控,更需要有溫度的服務。”社區防控組各成員單位一邊對區內社區、企業、園區、樓宇、工地等全社會面嚴密排查、做好返京人員管控,一邊查漏補缺,做好防疫宣傳同時還要為百姓做好細碎的“管家”服務,讓居民安心暖心放心。

  擔著使命下沉一線

  關鍵時刻,黨組織就是主心骨,社區防控組同時抽調、號召黨員幹部下沉一線,確保每一個作戰單元、每一個疫情防控崗位上都有黨組織引領工作,都有共產黨員的身影。

  孔祥瑞就是下沉黨員之一,2月5日,北京大雪,上班路上的他連人帶車重重地摔倒在路上,短暫幾天休息後,腿傷還未痊癒的他就又跑回一線崗位上,每天逐樓逐戶錄入信息、發放出入證。拖著腿傷,孔祥瑞完成了信息錄入和出入證發放共5130卡次;面對風險較大的返京居家觀察人員的排查管理工作,孔祥瑞主動請纓,成了社區隔離服務組的組長,承擔起了社區467位隔離觀察人員的管控工作,並在工作中起草了《林肯公園社區返京隔離觀察人員管理方案》,每天至少在社區工作12小時。為了讓孔祥瑞安心防疫,妻子給予了極大理解,“你放心去忙吧,家裡事都交給我”。

  除了孔祥瑞,社區防控組下沉一線黨員幹部還有仲婉青、徐伊慰、劉文虎等很多很多不辭辛苦奔波在區內各企業、樓宇的黨員幹部們,在他們的努力下,轄區32個小區、21處樓宇百分百實現了覆蓋排查。

  精準戰“疫”砌起“數據牆”

  心中有“數”,疫情防控才能有“術”。社區防控組成立後第一時間組建了數據組。

  大年初六,社區防控組數據組5位從未接觸過數據的姑娘開始搭建數據邏輯框架、設計表格,收集、初審、彙總、計算、複核……

  最開始的兩天,她們連飯都沒時間吃,擔心數據不能按時送到領導手上。為了快速完成工作,她們放棄調休時間,分工合作,兩人一組,一人計算、一人複核,再有一人負責檢查彙總,每天研究數據,熟悉框架,桌面上堆滿了各個部門上報的數據、表格……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天的加班加點後,她們完美“逆襲”。“區內共有集中隔離觀察點7個,其中醫學隔離點1個,共有房間835個;轄區內兩街道共有社區17個、小區32個、樓宇21處;轄區內共22家銀行、53家規上商超……”這些數字,她們早已熟記於心。

  從最開始每日一頁彙報,到後來每日五六頁,截至出稿,數據組已經形成《開發區社區防控組每日彙報數據統計表》、《開發區社區防控組近7日彙報數據統計表》、市社區防控組例會數據彙報稿、相關支撐文件等百餘頁。

  機場值守嚴防境外輸入

  疫情阻擊戰已經持續一月有餘,國內疫情防控工作也已經取得初步勝利,但隨著大規模復工復產及境外人士返京,外部輸入又成為疫情擴散的新隱患,為防止疫情倒灌,社區防控組成立了首都機場集中轉運專班。

  3月10日一早,商學彬收到臨時通知,組裡要派駐14人到首都機場值守,正在協調國內其他省份進入北京人員核查工作的他因為做過相關接送工作,在第一天就站到了機場核查一線。

  22點,最後一批分流至經開區轉運專班的境外返京旅客到達,商學彬和同事們剛剛放下的手、停下的嘴重新啟動,信息核查、登記、推送信息給社區、轉運、旅客告知,3月11日凌晨,最後一名旅客安排工作結束後,全副武裝的商學彬癱坐到椅子上,護目鏡下的眼神透露著疲憊,被問到當時什麼感受時,他簡單地說了5個字,“充實,有意義”。

  機場值守工作剛剛開展的第一天,從旅客落地到隔離,一環扣一環,專班工作人員實現了對他們的無縫對接和閉環管理,保證了境外返京旅客和公眾的“零”接觸,守住了社區防控的又一大關。

  除了大家看到的這些人物外,社區防控組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同志在各自領域默默努力著,誰都不是生而英勇,只是他們選擇了無畏。他們深知,守牢社區這道線,就是守好區域,就是守住城市。

  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娜/文 張天宇/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