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十歲”說起

人,出生就已經走在接近了“死亡”的路上,不論你是否願意,時間都推你向前。

時間,是一個若有若無的東西,你若主動感知,雖可以計算時刻,卻刻刻不同;你若不去理會它,它不會對你有任何干擾,只靜靜無盡永前。

四十歲,只是時間軸上的一點,旋即會消失在你面前。有的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興奮不已,因為壯志滿懷、如日中天;有的人四十歲的時候悲天憫人,因為壯懷激烈、諸事不順;有的人四十歲的時候遁世而去,因為厭倦喧囂、看破紅塵;有的人四十歲的時候逆勢而上,因為心有不甘、誓不低頭,有的人四十歲的時候心向桃園,因為豁然開朗、參透看淡,浮世眾生各有不同。

孔子說:“四十不惑”。或許大多數人到了這個年齡,不是“不惑”,而是“惑”更多,在比較中失落,在選擇中迷茫,在無奈中彷徨,在無聊中煎熬。工作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生活的負擔讓人倍感疲憊,至親離去讓人痛心疾首,破鏡難圓讓人心力交瘁,在 “上或有老、下亦有小、中有壓力”的狀態下負重前行,在各種矛盾交織下應對乏力。有些人,在這種人人必經的狀態下崩盤,提前走下了生命的列車。而就在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一個朋友與妻鏡破,一個同學父親駕鶴。

人生不過百年,不論你是否意識到,身體都已經進入了“或保養或大修”的階段,心裡也到了“或重啟或重裝”的時候。此時此刻如果你發現你所重視的東西還都存在,那麼,恭喜你;如果你發現你所重視的東西正在逐漸消失,那麼,也屬正常。四十歲的生命曲線應該達到了一個“峰值”,或平緩趨下,或陡然向下,只能延緩而不可逆轉,你的身體會通過各種指標、各種信號主動要求與你對話,訴說這麼多年你對它的諸多壓榨,此時,你還可以“無暇”理會,但最終不得不臣服於它。

人食五穀,病不可免,人生在世,惑不可避。身之毒,需要吞噬、以毒攻毒;心之毒,需要釋放、排解排空。需要盡責的時候,做了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該病的時候,病了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走不動的時候,停下來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茫茫人海,總會找到自己的空間。記得小時候(大概八幾年吧)中央臺的一則廣告:喧囂的長安街上走著嘈雜的屢屢航航的人,這是人群中一位推著自行車行進的中年婦女不小心壓到了一位年輕小夥子的腳,小夥子心氣很盛,不依不饒,中年婦女也不甘示弱,雙方展開了典型的“國罵”……漸漸出現了一位老者的畫外音:“小夥子,心寬了,路就不堵了”。是啊,心寬了,路就不堵了。

“人”多一橫便成“大”,但人再大也大不過天,“天”只一橫便壓。中國的文明是從“土”里長出來的,只能徐徐而來,緩緩為之。四十歲,應該從喧囂的塵世迴歸,迴歸家庭、迴歸心靈,逐漸學會與自己的身體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鑄強身體和心靈的自愈因子。四十歲,可以大起大落,但莫大喜大悲。四十歲,守住了愛人和家,就守住了一生的幸福。四十歲,應該學會“亦讓亦取,多讓少取”。四十歲,應該尋一方適土,並樂在其中。

人生在世,總有人會遇到不如意,總有人會感覺不如意,但我理解“不如意”的真正含義是:不。如意!學會給過去的事情畫上一個小小的“句號”,結果就大不相同了。生活有很多種可能,不要瘋狂或執著地追逐著自己認為似乎是唯一的可能,當你沒想到的那些可能變成現實時,總有它的道理,要知道這個可能雖然不屬於你,但你其實還有其他的可能。如果你能在“地球離了誰都照轉”的前提下去思考,很多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生活就好比磨刀石,好的磨刀石多是紋路複雜的。儘量不要難為別人,人生有一種情況叫“峰迴路轉”;儘量不要難為自己,生活有一種狀況叫“絕處逢生”。

法國曆史學家、社會學家托克維爾曾經說過:“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 鷹壽七十,四十年時必去爪啄喙,忍飢挨餓待其重生,而後壽增三十而終,否則四十而將亡,這是鷹為了生存而做出的痛苦選擇。人到了四十歲,陷入危機重圍,若不脫胎換骨、問心問道、重新審視,提煉自己的風骨,尋找心靈的出路,怎會在人生的舞臺上瀟灑收官。上善若水,水的性格是不論走到那裡都能與環境深度融合,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同時還保留自己的個性,冰是堅硬萬倍的水,結水成冰是一個痛苦而美麗的昇華過程。行進中,我們要學會用遠方的思維來引領近處的生活,像扇子一樣,能折能展。所謂的“不惑”,或許是人在經風歷雨之後,看開了、看淡了、放下了。

“學會長大,逐漸成熟、優雅變老,淡然離去”這是人生的主旋律;“由外而內、由業而家、由偏而正、由受而施、由爭而守、由破而立”應該成為四十歲的主旋律。由對普世價值的追崇,轉而致力於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取向。要知道,珍惜是一種能力,但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它是在不斷的失去中後的痛苦習得;要知道:重複一是一種技能,重複寫字成就了書法,重複讀書成就了學問,重複彈奏成就了旋律,重複歲月成就了生命。把心做寬,多些容納,抖落心中的塵土,讓它去呵護歲月的種子。

四十歲,應當重啟生命、重塑身體;四十歲,應當調整身心、漸入化境;四十歲,應當悟道明理、幽默有趣;四十歲,應當善己寬人、春風化雨。從這一刻起,重新培養興趣,重新點燃自己,重新尋找支點,重新面對生活,重新和夫人談次戀愛。跟隨孩子走進第二個童年,跟隨生活走進第二個春天,人生的大文章,應該從“四十歲”寫起……正所謂:鷹四十年處,去爪去喙自痛,方可再有三十載生命延續;人四十歲時,問心問道解惑,才能享受若干年風流年華。

2018年1月2日星期二 起筆

2018年1月6日星期六 收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