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如果夢想和生活匹配,那還叫什麼夢想。

《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影片《印度有嘻哈》中,街頭男孩馬拉德憑藉著自己天才般作詞能力成功獲得了說唱比賽的冠軍並且得到了一百萬盧比的獎金,改變了生活。在這部說唱版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最終的比賽結果,而是男主在追尋自己說唱夢的過程中對於自身所處社會現實的逐步認清。跟隨著馬拉德的生活軌跡,一幅幅真實的印度貧民窟景象也展現在觀眾眼前。

以往的印度電影中,表達社會問題的影片不在少數,無論是《起跑線》中的教育問題,還是《印式英語》中的階級焦慮,抑或是《沒有女人的國家》中對於男女比例失衡以及女性地位的探討,甚至是《摔跤吧爸爸》中對於父全社會的披露都令人印象深刻。

《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但是在《印度有嘻哈》之前,從未有過這樣一部影片,能夠將印度的社會問題展現的如此全面,在此基礎上還能保持影片節奏以及可看性。影片對於印度社會中的種姓制度,父權社會,女性地位均有涉及,同時還兼顧對於愛情、親情以及友情的指涉。故事以男主馬拉德為中心展開,以他的遭遇為契機展開敘事,以說唱比賽為線索串聯情節,最終結束故事。其中主角馬拉德、女友薩菲娜和好友莫因三個人物形象非常值得分析。

1、勇於追尋夢想的gully boy

影片的主角馬拉德是住在達拉維17區貧民窟的男孩,對嘻哈文化情有獨鍾,尤其酷愛說唱。但是與其他出生在貧民窟的孩子一樣,馬德拉的家庭條件並不支持他去追尋自己喜歡的事物,作為家中的男孩,他得到了上學接受教育的機會,父親給有錢人當司機供他念書,是這個家庭唯一的經濟支柱。一次機緣巧合,馬德拉得以向眾人展示他自己作的詞,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讚賞。但不幸的是,他的父親在工作中不幸傷到了腿,無法繼續工作,便要求馬德拉接過司機的職位。

《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面對父親不由分說的委任,馬德拉不得不一邊照顧學業,一邊開車工作。從此他只能在閒暇之餘進行創作,但也正是由於這份工作,他接觸到了位於社會上層的有錢人,感受到了階級的落差,社會的現實讓他深感命運的不公,更加激勵了他的創作。

總的來說,馬德拉的人物命運是悲劇性的,他的悲情在於即便是利用嘻哈說唱成功出人頭地,改變了自己的身份,卻改變不了階級之間的固有芥蒂。影片中採用了多種方式試圖呈現出寓於馬拉德身上的這種悲情。長鏡頭就是最直接有力的一種方式。在馬拉德進入決賽的比賽場地時,導演在這個充滿地下色彩的封閉空間內設計了一個長鏡頭,在這個鏡頭內,攝影機的調度隨著馬拉德的行進而不斷移動著,時而遊離,時而鎖定於某個人物身上,以求最大限度地展現這個充滿地下文化的空間和身處這個空間內的“地下人”。

《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來到這裡參賽的選手,有的出身名門,穿著大牌,整日揮金如土;也有的和馬拉德一樣出身於貧民窟,不得不在很小的時候就負擔起家庭生計的重擔。這場說唱比賽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平等競爭的機會,在鏡頭掃過參賽者的時候,每個人眼中流露出的都是如同野獸般飢渴的目光,這次比賽是他們改變身份的絕好機會,更是躋身上流社會的踏板。

“gully boy”本意為街頭男孩,是馬拉德的第二個身份,當他第一次在當地的說唱圈內發聲後便開始小有名氣,此時的他急需一個代號,“gully boy”是對他源於生活的創作風格最好的概括,因此馬拉德選擇了這個名字。自此,他開始有了第二個身份,父母面前他是挑起家庭重擔的馬拉德,但當夜幕降臨,他就換上街頭服裝,變成為底層人民吶喊的“gully boy”。

《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身份的頻繁切換總避免不了出現瑕疵,當兩種身份發生衝突時,馬拉德捨棄了他的家庭身份,因為那個家帶給他的除了悲慘的童年生活之外沒有任何美好的回憶,帶著母親和弟弟離家出走,選擇了由夢想支撐的社會身份“gully boy”。

但在他成功成為印度說唱界的新星後,馬拉德面對的依舊是階級之間的隔閡,只不過這次他站在了更高的階級,面對這樣的境地,他沒有選擇疏遠之前的生活,而是回到貧民窟,回到他來的地方,堅持為人民發聲,還偷偷塞錢給之前對自己十分刻薄的外婆。只可惜以他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撼動固有的階級觀念,因此它只能選擇以一種褪去貧民窟街頭男孩的身份繼續生活在兩個階級的夾縫中。這樣看來,馬拉德是可悲的,無力的,但同時他追尋夢想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2、好與壞之間的滑翔—莫因

在影片中第一個出現的人物並不是主人公馬拉德,而是他的好友莫因。第一場戲是莫因帶著馬拉德和另外一個好友去偷車,相比於馬拉德身上的一股學生氣,莫因在影片中更像是他的大哥。莫因在傳統觀念上是個十足的混蛋,他盜竊、利用孩子販毒、還有暴力傾向。但在邪惡的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有血有肉的真漢子形象。盜竊後他會分錢給自己的好友,利用孩子們販毒只是為了降低風險,雖然看起來沒有人性,但那些孩子對於他來說並不是用完即拋的一次性用品——他收養了那群流浪的孩子,為他們提供吃住。

這樣看來,莫因不過是帶著這群孩子在社會的夾縫中求生存罷了。在他每一次犯罪的背後是否有著說不清的隱情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卻能夠真切的看到,在馬拉德離家出走沒有生活來源的時候,是莫因接收了他並帶著他一起“工作”賺錢。當流浪的兒童因為沒有吃的而奄奄一息的時候,是莫因收養了他們。

《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影片中為莫因正名的一場戲出現在他入獄後,馬拉德出於愧疚,隨即想出讓自己代替莫因受牢獄之災,但被莫因制止。莫因說,你有大好的前程,你和我們不一樣,去拿到冠軍,然後再來救我。最後還不忘囑咐馬拉德照顧好自己收養的流浪兒。得到了莫因的祝福,馬拉德也解開了心結。在這樣的社會,想要生存下去,有時不得不採取一些手段。試問當一個大眾眼中的好人在社會制度下變成一個違法亂紀的混蛋時,該反思的是我們自己,還是制度本身?

3、超脫卻又超不脫的女友——薩菲娜

馬拉德的女友薩菲娜是印度電影中典型的覺醒女性形象,但是與此同時影片也賦予了她最終不得不屈服於男權,屈服於社會的命運,即便這種命運不是以悲情展開的。

《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薩菲娜出生於醫生家庭,父親在當地小有名望,與出身於貧民窟的馬拉德不同的是,薩菲娜從未因為經濟原因嚐到過生活的苦,相反她唯一擔心的就是父母對自己過分的約束,生活條件上的無憂無慮造就了她敢愛敢恨的性格,這種品格在印度女人中是非常寶貴的。馬拉德的母親面對丈夫明目張膽地將情婦娶回家同居不敢吭聲,但是另一邊薩菲娜卻敢站出來手撕勾搭自己男朋友的女孩,即便那個人是自己的好友;她甚至直接把酒瓶砸向和自己男友親密的女合夥人。

這樣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看似超脫於印度社會牢籠對於女性的約束,但其實依舊處於束縛中,在影片中表現為薩菲娜不得不接受父母安排的婚事,不被允許自由戀愛,最終薩菲娜與馬拉德終成眷屬,但在面對曾經馬拉德的偷情行為,薩菲娜還是不假思索的選擇了原諒,這是深深根植在她腦海中的對於男權絕對的服從,不管是對父親,還是對丈夫,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深遠持久的。薩菲娜也註定在經過青年時期短暫的叛逆後,重回印度社會這個大牢籠。

《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不管是馬拉德,還是莫因,抑或是薩菲娜,他們的共同困境都是不自由,他們在用自己的辦法向社會牢籠發起衝擊,利用說唱發聲、在法律邊緣遊走、抗拒包辦婚姻,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影片的最後馬拉德贏得了比賽,成功上演了逆襲,但在社會上,悲劇還在重演,一個說唱演員的成功,遠不足以達到撼動階級觀念的程度。

嘻哈的態度跨越了階級,表面上成為了雅俗共賞的藝術,什麼時候嘻哈音樂裡主張的自由平等也能成為各個階級公認的價值取向呢?這是《印度有嘻哈》帶給我們沉重的思考。

《印度有嘻哈》|一場街頭青年對社會牢籠發起的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