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這既體現了我們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勝決心,也體現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承諾的堅定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完成的任務。”深度貧困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中之堅”。從地域看,深度貧困多集中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從人口看,深度貧困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工作技能的貧困群眾。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雲南省截至2018年年底,27個深度貧困縣中還有貧困人口137.79萬人,有18個縣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三區三州”中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7個縣,貧困人口還有15.36萬人,貧困發生率達21.33%。雲南要實現如期打贏深度貧困這場殲滅戰,時間緊、任務重,要下非常之決心,行非常之舉措。
多措並舉雲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
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加大,貧困人口脫貧成效明顯。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強化頂層設計,舉全省之力,各行業各部門積極參與,東西部協同推進。從2013年到2018年,雲南省脫貧人口707萬人,出列貧困村5068個、脫貧摘帽貧困縣48個,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年底的21.7%下降到5.39%。截至2018年底,雲南省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5.17萬人,已實現脫貧52.73萬人,其中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實現整族脫貧,貧困地區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群眾獲得感明顯提升。
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貧困農戶收入增長。為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提升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雲南省以打造“綠色食品牌”為出發點,組織了88個貧困縣(市、區),圍繞茶葉、花卉、蔬菜、水果、堅果、咖啡、中藥材、肉牛等八大重點產業和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以產業發展促進脫貧攻堅。2016年到2018年,扶貧產業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1.25萬人,530.22萬貧困人口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結機制。2018年全省通過發展農業產業脫貧人數達50萬人,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95元,是2012年的2倍,增速持續高於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速。2019年4月,迪慶州、怒江州30多家企業參加“三區三州”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為農戶和企業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效果。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生產條件大幅改善。2013年以來,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財政扶貧資金、信貸資金,並整合相關部門的資金,著力建設鄉村道路、標準化鄉村衛生院(室)、鄉村中小學校、改造農村電網、建設廣播電視和網絡寬帶、建設安全飲用水設施、村組公共活動場所、基本農田等基礎設施。省級專項扶貧資金從2016年的28.15億元增加至2019年的62.96億元,增長2.24倍,年均增長30.78%,4年來,累計籌措脫貧資金超1400億元。2018年,雲南82個縣通高速,通車裡程達5198公里,“三區三州”中迪慶、怒江各條公路抓緊建設,確保到2020年實現通車運營。全省建制村通客車、通郵率分別達90.63%、94.38%,實施了199座“溜索改橋”工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好基礎設施準備。
社會“三保障”水平不斷完善,農戶生活得到保障。從醫療衛生來看,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在出臺《雲南省健康扶貧30條措施》的基礎上先後出臺了綜合性好、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強的10餘個配套文件,以“四重保障”“九個確保”為核心,構建了“1+N”的政策體系,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保,其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全額補貼,確保100%參加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確保貧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從教育來看,落實“扶貧先扶智”的要求,通過構建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資助全覆蓋體系和一系列的幫扶減免措施,確保每個貧困家庭學生都有學上、上好學。從住房安全保障來看,100萬戶貧困家庭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8年完成了4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農村危房改造省級績效評價成績位居全國第二,讓貧困群眾有了更好的生活和發展環境。
匯聚“七力”提高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質量
堅持目標導向,形成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引領力。按照《雲南省脫貧攻堅規劃(2016—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目標是:“到2020年,要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實現現行標準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貧困村退出、貧困縣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基本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將頂層設計和具體落實結合起來深入推進。
堅持以人為本,形成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聚合力。深度貧困地區人民由於地理環境閉塞,造成生活貧困、思想落後。脫貧攻堅工作要堅持實事求是、以人為本,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標準,對深度貧困地區群眾有深厚的感情,扶貧幹部隊伍能夠與貧困戶交心談心,瞭解他們所思所想所盼,實實在在地為他們排憂解難,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防止在扶貧過程中形式主義盛行。將扶貧工作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從思想上改變深度貧苦地區相對保守的思想,堅定貧困群眾脫貧信心。建立機制,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
堅持鄉村振興,形成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持續力。高質量脫貧就是穩定脫貧、不返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的關鍵時期,要恰當處理好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係,防止把兩者割裂開來,制定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制度,做好頂層設計,參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從生產、生活、生態、社會、政治五個方面著手,整體推進,實現貧困人口的持續增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貧困地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制度保障。
堅持產業支撐,形成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支撐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落實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措施,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鞏固脫貧成果。深度貧困地區要結合實際,堅持產業進村、扶持到戶,找準優勢特色產業,實施貧困地區“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分類推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按照“一產生態化、品牌化,二產綠色化、園區化,三產特色化、高端化”的發展要求,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等具有高經濟附加值的服務型農業,加快推進“旅遊+農產品”“農產品+商貿”模式,推進“123518”旅遊扶貧工程,帶動貧困人口脫貧。
堅持深化改革,形成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驅動力。積極吸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經驗,在貧困地區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健全耕地保護和補償制度、補充耕地指標流轉交易管理制度,完善指標收益分配機制。穩步開展以清產核資、明確債權債務、資產折股量化、股權設置、股權管理、收益分配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推進國家集體林業綜合改革昆明試驗示範區建設。加強“互聯網+農業”行動開展,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新模式,解決貧困地區信息閉塞、交通不變的困境。探索建立“園區+平臺”“特色小鎮+平臺”的發展模式,建立融合企業、農戶、用戶的互聯網農業小鎮實現模式,讓深度貧困地區通過“互聯網+農業”打造一座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橋樑。
堅持“志智雙扶”,形成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內生力。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志智雙扶”關鍵在於教育先行,加大教育投入,把教育資源向深度貧困地區定點傾斜,加大對這些地區教師的培訓。針對雲南部分少數民族群眾不會用普通話進行交流的問題,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推廣工作,讓少數民族群眾“說好普通話,過上好日子”。駐村入戶的扶貧幹部要把握貧困人口的思想動態,把脈問診,精準下藥,不僅把國家的政策、扶貧物資送至貧困戶家中,更要把志氣和信心送到貧困群眾心中。改進宣傳方式,選擇大家喜聞樂見的山歌、舞蹈、戲曲等方式傳播正能量和先進典型,進一步增強貧困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意識,改變貧困群眾的不良習俗和落後觀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在貧困群眾中樹立勤勞致富理念。
兜好民生底線,形成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保障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脫貧攻堅的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確保民生特別是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針對居住環境惡劣、生態脆弱、災害頻發等地區,實施易地搬遷工程。保障貧困群眾和全國人民一樣可以享受義務教育、基本醫療、養老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雲南目前在深度貧困地區“兩不愁”得到基本解決,要加強“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方面的建設。在偏遠地區,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做到“學、住、吃”都有保障;完善“縣、鄉、村”醫療資源,確保常見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降低因病致貧返貧風險;在缺水的深度貧困地區,重點解決儲水供水和水質達標問題,讓貧困群眾喝上安全飲用水。
作者 楊忠豔 中共雲南省昆明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
2020年《社會主義論壇》第3期“特別策劃”
閱讀更多 雲南網 的文章